红楼梦之美论文(实用12篇)

时间:2024-02-21 10:30:56 作者:admin

红楼梦之美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电视剧新《红楼梦》;文化产业;《红楼梦》

作为文化产业案例的项目开发与内容生产的文化创新,重拍《红楼梦》电视剧,并因此进行文化资源动员的审美发掘与艺术表现,把人物、情节、细节、环境、语言的文学作品内容与知识元素、产业元素的人类学科学依据的内容生产融为一体,环环相扣地推动情节,展示细节,烘托环境,展开悬念。[1]新《红楼梦》电视剧的情节既不同于62版越剧《红楼梦》电影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也不同于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宝黛爱情和家族兴衰双重主线,它没有集中表现某一主题或几个主题,只是简单化地按高鹗续写的120回通行本的基本情节来拍摄,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尊重原著而缺乏内容创新。

新《红楼梦》的“梦幻结构”分析

《红楼梦》的结构,是以全书十二个“梦”为脉络来建构整部小说的。《红楼梦》中的“梦”可谓篇幅宏大、笔触细腻、文采绚美、构思精巧、寓意深刻。全书恍如一场大梦,梦中又有无数小梦,环环相扣,前后照应,组成了一个美妙绝伦的艺术结构。[2]93《红楼梦》小说里甄士隐的“葫芦梦”和宝玉的“红楼梦”构成第一个“独立”的梦幻框架,在87版《红楼梦》里没有这两个梦的内容,为快速切入主题,第一集便是林黛玉别父进京都,新版《红楼梦》分别在第一集和第二集里细致地展现了这两个梦。剧中“葫芦梦”采用画面特效处理,先是甄士隐魂魄离身从家里来到太虚幻境,对太虚幻境的描写可谓宏大唯美,白云飘浮制作出的仙境和通往警幻仙姑的桥都很精美,演员的凌波微步也展现了仙境的美妙,这一画面的特效处理恰当,体现了导演李少红所擅长的宏大场景和精美画面的制作。甄士隐听得一僧一道在讲述红楼梦故事的缘起,这段谈话按小说内容编排,对整部电视剧的结构安排较以往的影视是一种创新,但内容拘泥于小说。宝玉的“红楼梦”场景也是太虚幻境,画面变化更为丰富精美,这里加入了昆曲的元素作为背景音乐,使“红楼梦”进入幽暗凄迷的氛围,宝玉与警幻仙姑在桥上对话,演员并没有进入这种氛围,对话直白而演员表演缺乏变化,随之宝玉在警幻仙姑的带领下游玩各司,在表现剧中人物命运结局的纲要时又采用了画面特效,这段画面设计及旁白和背景音乐处理上恰当合理,但仍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上的表意。第一个梦是二位神仙到“警幻仙姑”处交割“情事”,第二个梦是“警幻仙姑”将“情事”授意于宝玉,这才构成“独立”的梦幻结构,但在剧中这一内涵没有得以体现,人物台词及整个编排都按照小说的形式来简单取舍,缺乏创意改编。

第二个梦幻框架是“家族盛衰”,这里有两个梦都是王熙凤所做,87版《红楼梦》和新版《红楼梦》电视剧都只写了第一个梦即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由于受时代和科技的影响,87版《红楼梦》的梦境表现得简单,但导演对小说改编得恰到好处,演员的台词不拘泥于小说,为突出主题做出了合理的改编,演员在梦境中的表演让观众感觉到真实,王熙凤睡觉的姿态表现出紧张忧思,秦可卿的语气幽怨无奈,这些情绪都符合家族盛衰梦,这段改编尊重原著的内涵。新版《红楼梦》中导演严格按小说来拍摄,却也只写了一个梦,破坏了这一梦幻框架的完整性,剧中对这个梦的描写表现出人物性格幽怨、画面飘逸,台词完全如小说,又是一处形式重于实质的描写。

第三个梦幻框架是“红楼痴情”,这里有小红梦贾芸、宝玉梦蒋玉菡和金钏、宝玉梦拒绝金玉良缘、紫鹃试宝玉真情的梦,这四个梦是曹雪芹为赞扬真情而著,另外还有柳湘莲懊悔梦和尤二姐梦尤三姐两个梦,曹雪芹有意安排尤氏姐妹的故事作为大观园的结束曲。87版《红楼梦》选取了小红梦贾芸、紫鹃试宝玉、柳湘莲和尤二姐的梦,并且都做了改编,描绘出大观园“情”的心路历程的开始,肯定了宝黛的爱情,对尤氏姐妹的悲剧命运表示同情。新版《红楼梦》中删去了小红梦贾芸的情节,对曹雪芹选择这个梦作为开始对情的严肃讨论没有把握住。

新版《红楼梦》在梦幻结构的设计上重于87版《红楼梦》,这体现了现代媒体技术与制作的优越性,导演李少红在这些局部内容的处理上过于注重形式创新,在整体结构布局上没有显示出创新元素。改编是对小说文本的再次解读和创造,要适应时代和新的艺术形式的需求,87版《红楼梦》受影视技术的局限,但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和艺术转换的规律,根据宝黛爱情和家族盛衰的主线来有选择地安排情节和布局电视剧结构。而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整体结构则表现出没有焦点,主题也凸显不出来,就是简单地在叙述故事,并且叙述得没有创新,它的可取之处在于对影视技术的应用,制造出了宏大唯美的场面。

新《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分析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疯狂迷恋“红楼梦”的时代。电视剧的成功固然可以归因于强势媒体的传播力度,归因于剧本改编的严谨细致,但是,其演出阵容的强大,演员表演的出色,塑造了许多观众心目中的“林妹妹”、“宝姐姐”、“宝玉”等经典形象,也是其之所以成功而不可忽略的原因。[3]87版《红楼梦》的演员外形和气质都符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而新版《红楼梦》在演员的选择上并不成功,演员并没有严格按海选的结果来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海选的权威性,说明那只是一场娱乐的盛宴,就演员本身而言,黛玉、宝玉、宝钗等演员外形与原著描述相去甚远。原著中描述的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而蒋梦婕饰演的林黛玉,整体形象有点婴儿肥、眉毛粗、眼神缺乏神采,不能体现出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形象。原著中描写宝钗是“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剧中少年宝钗太过瘦弱,不是书上描述的丰盈圆润的外表,也与原著形象不符。原著中描写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少年宝玉的饰演者于小彤形象不够饱满,眼睛总是乱转,英气不足。

演员外形的选择很重要,演员造型也很重要,造型艺术是直接冲击观众视觉的影视艺术,而叶锦添为演员设计的戏服和额妆备受争议,这直接影响了整部电视剧的视觉效果。造型设计是整部电视剧最具创意的设计之一,但这种追求虚化的戏剧感设计不符合原著精神,是叶锦添大胆的个人尝试。

剧中最能塑造人物形象的动作语言也被简化,快镜头的频繁使用和过多的旁白使演员难以入戏。黛玉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所以她在进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留意。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黛玉从下船到进贾府时一直听到的是男低音的旁白和诡异的配乐,接着就是快镜头的过度使用,不知道到了一处什么地方黛玉就一个人在那了,院子里的人该干什么还是在干什么,一点不似有远客来的热闹,黛玉刚观望了一下还没来得及细看,就又是快镜头还很突兀地两个丫鬟,然后就是鸳鸯简单的话语并把黛玉带进屋,导演安排的这段情节过多地使用快镜头,未能给黛玉表现她的细微心理的机会。87版《红楼梦》对表现黛玉的心理颇费心思,黛玉从下船到贾府也是坐轿子,一路上她仔细观察沿路的建筑,尤其是到了宁荣街,她细看建筑和观察门外的小厮,到了贾府就有人通报,园里就热闹起来,当周瑞家的扶她下轿时她没有说一句话,在丫头的陪同下去见贾母,这段画面将黛玉的形象表现得鲜活丰满。

87版《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成功,尤其是王熙凤出场拍得十分成功。新版《红楼梦》王熙凤的人物造型显然不如87版的,再看演员演技,王熙凤的笑声是最具特色的,但旁白一如既往地按小说内容读着,王熙凤的笑声诡异,为配合旁白她握着黛玉的手笑着时又是慢镜头,整体上让人感觉别扭,直到旁白结束人物间才正常地谈起话来,可见导演对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没有理解和再创造,人物形象显得干瘪。

新《红楼梦》中的中国文化分析

《红楼梦》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有中医文化、民俗文化、园林与美食文化、中国戏曲文化等,然而新《红楼梦》电视剧没有细致地将这些文化进行文化创新与审美创造,这是作为文化产业案例翻拍的缺失。

《红楼梦》中有丰富的医药文化,如冷香丸、人参养荣丸和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等,这些都蕴涵了深厚的中医文化。新版《红楼梦》中宝钗提到冷香丸的配方时还没讲完就被打断了,极易给观众造成这药只是个传说的感觉,然而这药从医学原理来说蕴藏着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红学研究成果中就有相关介绍,但没有在电视剧中对其融入再生产,其他的医药也没有在电视剧中有细究其源的。

再看《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如节日风俗、婚嫁风俗、祭祀风俗等在剧中是怎么展现的。过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小说中费了很多笔墨来写这个节日,而剧中对置办年货描写就只有第二十五集中贾珍收租的一段,接着就到了腊月二十九,过年的风俗由旁白来介绍,祭祖拍得细致一些,但没有融合祭祀的文化,剧中有一个人主持仪式,接着就是贾珍等人拜祭,旁白仍按书上的内容介绍着这一切,这种只是按风俗去做的设计无疑错失了展现中国文化的机会,毕竟影视面临的是全球性的市场,细致地拍摄中国文化才有利于其传播和传承,即便是中国的观众也不能完全理解过去的文化,导演有必要好好研究这些并通过影视再创造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红楼梦》中蕴涵的中国文化还有很多,新《红楼梦》电视剧都没有将其细致地表现出来,这不利于名著精神价值和艺术成就的体现,因此,无论何时改编名著,都应尽力做好充分准备,尽量了解文本内涵再作整体改编,合理布局结构。也只有这样,名著翻拍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皇甫晓涛.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马经义.中国红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陶今.《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D].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09.

红楼梦之美论文 第2篇

《红楼梦》中俗语翻译浅析论文

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包含几千年历史文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书中描述贴近生活,语言形象,包含了丰富的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类型的俗语。该文通过对《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俗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这些俗语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方法可以分为四类: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以及直译加注法。

关键词:成语;谚语;歇后语;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直译加注

汉语俗语包括歇后语、成语、谚语,这些俗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词语有着更强大的表现力,是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精练的语言材料。《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包含几千年历史文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它描述贴近生活,语言形象,包含了丰富的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类型的俗语。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俗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这些俗语的翻译方法,总结其主要分为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以及直译加注法四种方法。

一、直译法。

这里的直译法主要是指在内容上忠实原文,俗语通常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在不了解其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往往无法从字面理解其含义。但有的俗语形象容易理解,仅从字面意思就可以体会到其含义,这种情况在翻译时通常采用直译法,译文读者可以通过字面翻译就得到正确理解,同时也可以保留原文的历史文化及民族特色,加强原文译文间的文化交流。

1、薛蟠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不曾有一点儿进益。

Xue Fan had hastened to register himself as a school going was,needless to say,a pretence--“One day fish and two days to dry the net”as they say--and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杨宪益戴乃迭译)该句话中,源语中的比喻形象和喻义与译语是相通的,这种形象所承载的喻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在英语中直接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因此可以采用直译法。

2、“……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杨宪益、戴乃迭版本在翻译这句时采用了直译法:“……Truly,‘storm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3、王夫人便道:“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It’s no use sharpening your spear just before a battle”,warned Lady Wang.“If you’d done some reading and writingevery day,you’d have finished all that’s expected and wouldn’tfeel so frantic.”(杨宪益戴乃迭译)

4、“……‘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来’,叫我怎么样呢?……”“……Even the cleverese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do you expect me to do?……”(杨宪益戴乃迭译)此句是汉语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变异形式,杨译采用直译,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义,生动形象的传达了原文的文化色彩,也让译语读者能够理解,达到相同的效果。

5、“…….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I’m sure Grannie must be you ask me,I think weall ough to be like the deaf man’s firework and‘trickle away’.”(霍克斯译)由于比喻和喻义属于一般事物,不同民族文化可以从字面上得到理解,这种歇后语可以采用直译,这样既能传达源语的内容又能表达形象,既不会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又能让他们更好的欣赏。

二、意译法。

俗语通常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大部分在翻译时无法找到与之相符合的表达方式,无法从字面意思体会到其含义。为了弥补这种表达空缺的情况,可采用意译,舍弃原文的历史背景及其描绘形象,在翻译时侧重于其内在所指,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含义。

1、薛蟠本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见不得这样藏头露尾的事。Blunt,outspoken Hsueh Pan could not stand such insinua-tions.(杨宪益戴乃迭译)Xue Pan,for all his faults,was a forthright,outspoken sortof fellow,unused to such ostrich-like avoidance of the issue.(霍克斯译)杨译和霍译都采用意译,但霍增加了“ostrich”一词,更形象生动。

2、“……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I know‘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atable’……”(霍克斯译)在上一小节我们也分析了同一句话,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时采用了直译,但霍克斯却舍去了原来的比喻形象,采用意译,让译文读者不用困惑于复杂的文化背景,理解的更为透彻。

3、“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I must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wifely virtue----though Imust say,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you are carrying wifeliness alittle far.”(霍克斯译)“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aren’t you?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杨宪益戴乃迭译)“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中国妇女所遵循的礼教。“三”“四”都有具体所指。对于不了解其特殊含义的译文读者来说,仅从字面翻译是无法理解其含义的。所以杨译和霍译都省略了源语中的“三”和“四”,只将其引申意义传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够读懂译文。

4、“得陇望蜀,人之长情”。“It’s only natural for men to hanker for more”(杨宪益戴乃迭译)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得陇望蜀意为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这个典故最早发生在汉朝刘秀身上,解释起来要从成语来源、字面意义逐一解释,会加大英语读者的理解难度,所以翻译时只译出其比喻意,省去了对成语本意的解释,简显易懂。

三、直译加意译。

为了在翻译时更确切、有效的表达原文,译者可以结合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在读者更容易理解的同时,充分保留原文的形象和文化。

1、“……少不的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I shall have to do as the cicada does when he jumpsout of his skin:give them something to put them off the scent.”(霍克斯译)霍克斯在翻译时直译了“do as the cicada does when hejumps out of his skin”,同时为使译文更加形象加上了“givethem something to put them off the scent”通过同时采用直译和意译法进一步解释深层含义。

2、“……可是你舅母姨娘两三个亲戚都管着,怎么不和他们要的,倒和我来要。这可是‘仓老鼠和老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You ask one of your old aunties if you want somefruitm,my boy,it’s no good asking asking me for fruitlike the granary rat asking the crow for corn:Have asking Have-not!”

四、直译加注俗语。

通常带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光靠直译往往不能表达出原文的形象,需要采用直译加注,通过加注来帮助充分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1、“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东施效颦”具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背景,对于英语读者来说难以理解。霍克斯在翻译事首先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通过加注的方法就涉及的文化背景作了说明:“He was reminded ofZhua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ur,whoseendeavours to inmitate th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shi captivat-ing produced an aspect so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terror.”之后才对原文进行了翻译。

2、“……就是嫂子见了,‘生米煮成熟饭’也只得罢了……”“……When she sees that the rice is cooked and knows thatit can’t be uncooked,she’ll have to put up with it……”(霍克斯译)“The rice is cooked”已经有了“生米煮成熟饭”的字面意义,但“生米煮成熟饭”不是只阐述饭熟了这一事实,而是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能再改变。于是霍克斯为了解释了其的意义,在翻译时加上了“and knows that it can’t be uncooked”,让读者能准确领会原意。

综上所诉,本文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斯所翻译的《红楼梦》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分析了其中包括成语、谚语及歇后语的俗语翻译。在翻译成语、谚语及歇后语的时候,杨译霍译都能结合自身特色,根据不同文化背景,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处理好原文及译文间的关系,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特色的同时使自己的译文被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红楼梦之美论文 第3篇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浙江古籍出版社2月第一版.[2]邸瑞平:红楼撷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3]傅继馥: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4]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5]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6]李希凡.:传神文笔足千秋[CD2]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7]李论:《红楼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

[8]宋淇:红楼梦识要[M],北京中国书店,.

[9]吴调公: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M]∥红楼梦研究辑刊,第1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六卷[M],花山文艺出版社,1977.

[11]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下册,华艺出版社,8月第一版

红楼梦之美论文 第4篇

[1]曹雪芹,高鹗著,李全华.标点《红楼梦》通行本[M].岳麓书社,1987.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3]徐定宝.《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造成贾母性格逻择混乱的主要原因[J].明清小说研究,2000.

[4]曾扬华.贾母的烦恼[J].红楼梦学刊,1995.

[5]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M].团结出版社,.

红楼梦之美论文 第5篇

【关键词】红楼梦;戏曲;西厢记;探析

在中国的传统文体学中,不同文体如诗、词、曲、赋、小说等所表现的文学内容和个人情感是不同的。而明清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常常楔入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和小说叙事主体融为一体,成为表现小说情节的有机部分,是一部“文备众体”的古典小说。小说中有关戏曲的提及和描写对于小说文化意蕴的构成和人物形象塑造、小说情节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红楼梦》中的戏曲描写及其特点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它兼备各种文体,据相关研究统计,诗词曲赋及其他各种韵文总计二百余篇,其中诗八十余首,对联二十余副,词十八首,曲十六首。这些具有高度艺术表现力的诗词曲赋等形式的运用,不仅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对于塑造典型性格、展示人物内心思想、推动情节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曹雪芹在《红楼梦》描写中大量地穿插了听书看戏的情节。据笔者统计,在《红楼梦大辞典》中,“戏曲”一编里写到的戏曲词语条目多达80余条。从回数上的分布来看,第1回到93回,前后有30回,占全书四分之一中写到的戏曲名目40余种。其中第17-18回、第22-23回、第29回、第54回的戏曲描写尤为集中突出,可以说戏曲穿插其间,甚至以演戏看戏成为重要内容。

第一、买优伶,养戏班。养戏班在宋代就出现了,被称为“家乐”。《红楼梦》中荣宁二府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世族之家,所以逢年过节,喜丧大事,家集宴庆等都是必要摆酒唱戏的。小说第17-18回中,为迎接元妃省亲,喜讯一传出,立即派人南下姑苏去买优伶进行排练。

第二、点戏看戏。第18回写元妃归省,大典之后题诗,然后是看戏。在点戏时提到了《游园》、《惊梦》等八出戏,表演了六出戏;第22回写贾母要为薛宝钗过生日,“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生日当天在贾母内院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先后点了《西游记》、《刘二当衣》、《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等戏,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当时主要的流行戏曲。

第三、谈论戏曲。小说中有多处通过小说人物之口谈论戏曲,并且通过不同人物引用戏文或是戏中人物、故事和诗词典故等。如在小说22回中写宝钗生日唱戏时,林黛玉信手拈来《妆疯》一折戏来讥讽宝玉的得意忘形,使在场的史湘云也笑了。在54回中有一段贾母论戏的描写,通过贾母论戏的描写来说明这位出自名门的老太君看戏着实很多,把《西厢记》、《牡丹亭》等背得烂熟。

二、《红楼梦》中对《西厢记》的提及和描写

《西厢记》是关于崔莺莺和张生的恋爱故事,它起始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经苏轼、毛滂等人的传播,流于民间,成为民间说唱文学的题材,再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使崔莺莺和张生两人的恋爱故事广为流传。小说中不仅写了《西厢记》中很多戏曲名目,甚至有时还作为回目,如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据笔者粗略统计,小说中提及《西厢记》书名、人名、诗词名句等达20余处。

首先,对于书名的提及。在第23回中写到《西厢记》(回目)、《会真记》;其次,对于《西厢记》中人名的提及。在第1回和51回中提及红娘,在第2回和35回中提及崔莺莺(或双文),在54回中提到惠明。第三,对于戏名的提及。第49回写到“闹简”,第54回写到“惠明下书”和“听琴”。最后,对于戏词名句的援引和对戏曲的议论。小说中有多处引用《西厢记》中的唱词来展示人物之间的对话。如第23回中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第26回中黛玉吟“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对紫鹃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等,这些都是从《西厢记》中信手拈来的现成句子。

小说中不仅嵌入了如此多的《西厢记》中的人物和戏曲名句,还通过人物之口对其进行评议。如在小说第23回中写宝玉在烦闷中偷读《西厢记》,黛玉经过发现后亦拿来读,在宝黛心目中,《西厢记》“真真这是好书”,读后“余香满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西厢记》写情、唱情与《红楼梦》中所写宝玉黛玉之间的恋爱融为一体,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宝黛产生了共鸣。因此,宝玉不断引用《西厢记》中的戏文来试探黛玉的心迹,而黛玉内心充满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痛苦矛盾,所以亦用里面的戏文表达自己的自叹自怜,倾述自己的春困幽情。

三、《红楼梦》中《西厢记》等戏曲的审美功能

中国古典戏曲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和文化渗透在于戏曲动作化的叙事思维丰满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可观、可感、可触。戏曲的情感化,即描写人物的真情实感,创造典型的艺术境界,也改变过去的静态描写,从而用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态,使小说故事、人物更具美感。《红楼梦》中戏曲描写的审美价值及其功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展现了《红楼梦》时代的风尚。小说写的是世族荣宁二府,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上层社会对戏曲的偏好情景,通过作品中一些人物之口说出贾府和一些王公贵族都养戏班、蓄优伶,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可以说《红楼梦》的戏曲描写真实而典型地再现了清代前期的时代风貌。

第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环境氛围的渲染。如对于《西厢记》的描写,小说第40回中写黛玉在行酒令时脱口说了一句《西厢记》中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当时只是宝钗看了黛玉一眼,并无下文。但到了第42回,宝钗竟由此“教训”了黛玉一番,迫使黛玉大作“检讨”。在情节安排上,前回故事留与后回说,发展了故事情节,完善了故事情节。

第三、通过对《西厢记》等故事的描写来升华小说的主旨。《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在爱情婚姻上是处于男女不平等的地位。而《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婚姻观是建筑在男女完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宝黛的爱情是双方在生活中不断了解、倾心、自愿决定的。《西厢记》中的爱情婚姻是向现代爱情婚姻发展的萌芽阶段,而《红楼梦》中所写的男女结合则是以共同理想、共同的人生信仰为基础的思想观念。这种变化是《红楼梦》对《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的结果。

四、结 语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几种文体往往是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红楼梦》中对戏曲的描写,尤其像对《西厢记》、《牡丹亭》等家喻户晓的古典著名戏曲的引用和融入,使小说在叙事上更简洁精练,更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使《红楼梦》得以成为一部内容广博、思想深刻的鸿篇巨著。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北京:中国书店,2005.

[3]冯其庸,李希凡.红楼梦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红楼梦之美论文 第6篇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纵使相遇,纵然深爱,却抵不过命运捉弄,封建时代的所谓情深又怎敌当权者三言两语的拆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红楼这一场梦,梦尽了人生多少起伏,梦醉了多少痴儿怨女,梦空了多少女儿心事……

当黛玉香魂归去,宝玉旧园重游,眼前是满园荒芜,耳边是声声悲哭,想来黛玉这一生的眼泪,到如今也该哭尽了吧,只因当年还是绛珠仙草时所受的滴露之恩,却化作这一世的情劫,“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陆游的那首《钗头凤》也似在脑海闪现,“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女主人公唐婉与黛玉倒有些几分相似之处,都是极具才情的女子,与陆游也是表兄妹,竟连结局都同样令人叹惋,旧时的女子们对自己命运的无能无力,对父母之命的不可违,可见一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看书最怕开头太完美,故事最后连悲伤都显得无从安慰。曹雪芹却偏偏是个“狠心人”,一园子女儿们几乎未能有善终。“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 宝玉为晴雯写的祭文,竟成了众多女子宿命的前兆。晴雯和小红与黛玉都有隐隐联系,同为封建的反叛者,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牺牲者。晴雯不惧强权,甚至敢挑衅王夫人的虚伪。小红勇敢追求心上人的胆量较黛玉更胜三分(总分70分)。

我只叹迎春的不争不抗,怯懦谦卑,怎知侯门深似海,人心难料;我只叹元春的昙花一现,她也是贾府荣辱的写照,一朝命断,繁华尽散;我只惜探春生于末世运偏消,辜负了她的才智清高;我只怜湘云率性可爱,难逃却流离,“湘江水逝楚云飞”;我只伤妙玉质本洁,反教俗人浊物糟践;我只感尤三姐,本想用泼辣保护自己的清白,也躲不过造化的玩弄;我只叹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人说曹雪芹于她也是倾慕其才的,只是在高鹗笔下也没能落得好下场。

难道真应了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满园的女子,满腔的才华,真真是我见犹怜,宝玉怜惜她们又如何,不平等的地位终究是她们命运的枷锁,人生的囚笼,小姐们已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丫鬟更不必说,袭人、香菱、鸳鸯……都免不了黯然收场。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如今她们还在恨吗,恨时代的可怖,她们还在怨吗,怨时人的可恶,那个繁荣至极后落寞至极的封建时代已然被历史的洪流掩埋,故事我也已经读完。“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这场梦也该醒了,只凭后人再去感慨万千了。

红楼梦之美论文 第7篇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剧;改编

影视编剧在改编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对原著的在创作,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对红楼梦的改编尤其困难,《红楼梦》原著有着极大的特殊性,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并没有将故事讲完,而一部电视剧是必须有一个完整结尾的,怎样续编后面的故事就成了考验编剧的难题。

美国从事改编理论研究的杰弗里.瓦格纳认为,长篇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有三种形式:极少改动的“移植式”、合理改变并加以电影化注解的“注释式”、将原故事更改至当代环境的“近似式”。

旧版采用的是“注解式”。87版的结尾避免了程高本的“大团圆”“宝玉中举”等有违原著的地方,以贾府的彻底衰败来演绎社会大悲剧,比较仔细的从曹公笔下理出了各人物结局,虽然过程有些仓促,但结局都较为合理,胜于高鹗续作。

新版采用了“移植式”。完全按照人文社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进行拍色,包括高鹗续作中饱受争议的地方也保留了下来。在制作过程中,红学专家的过度参与,甚至压抑了编剧们 的创作,这种“移植式”的改编,并不适宜。它失去了影视艺术的再创造性,使其沦为了原著的傀儡。在一直以来,各种改编作品都很避讳这样做,这让作品失去了自己的灵魂,仅仅是原著的图解、注释。新红这样做足够尊重原著,但将一个文学作品几乎原封不动的搬上电视银幕,从艺术语言上讲是失败的。

(一)、新版还原了曹雪芹笔下的虚幻之境

新版将宝玉等如何来到太虚幻境、如何游览环境、最后如何离开等都表现得非常细致,贴合原著描述。将故事中蕴含的“警示”“预知”等作用表现了出来。弥补了以往其它作品的不足,完整的展现了《红楼梦》的“亦真亦幻”的一面。这也是旧版最大的不足。在旧版里面,没有对太虚幻境的描述是最大的硬伤,直接导致了旧版丢失了原著中“虚幻”的作用。

所以,新版还原了曹雪芹笔下的虚幻之境,与旧版相比是一大进步。将小说中蕴含的“警示”“预知”等作用表现出来,令贾家发生的事情提升了一个层次而不是停留于事情表面,更好的还原了《红楼梦》。

(二)、新版较完整的还原了故事情节

新版35集的内容演完了原著的前八十回,情节删节极少。正因如此,新红留下了两个令人滞垢的毛病:旁白过多、镜头忽快忽慢。

从开篇至林黛玉初到贾府的情节,新版较旧版多用了10分钟左右。但它完整的交代了甄家小荣枯,交代了“娇杏”这一人物的“侥幸”,与英莲走失甄家败落形成对比。展现了甄士隐三次与赖头和尚跛足道人的接触,将甄士隐的悲剧渲染得更富感染力。然后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段是旧版所没有的,新版则借此交代了宁荣二府的大致情形,让观众了解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原著中这段的用意。

新红这样的做法最大限度还原了原著情节,让曹公笔下每一个人物和故事都充分发挥了它的价值。但纵观全剧,其旁支情节的大量展示,令主线模糊,故事松散。原著作为小说,很适宜这种松散细腻的表现方式,但电视剧需要的是清晰明了的脉络和有张有弛的细节把握。从这点上看,新红如图解一般的照搬原著,展现出了原著的精致,却丢失了自己作为电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新版在节奏、旁白上处理不当

新红每一集都包含了很多内容,但却一直给人以拖沓的感觉。比较明显的如“黛玉葬花”,一首《葬花吟》,黛玉葬花,宝玉一旁观看。就这样简单的讯息,占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钟设置既没有必要也太显拖沓。同时也直接促使了另一个问题的形成:镜头忽快忽慢。没有这些快进一般的镜头的话,按照这样的情节量,新红很难在50集内完成。

另一个旁白问题,曹公在《红楼梦》一书中所说到的远不止人物事件表面那么简单,新红在表现时不忍取舍,但就旁支事件的表现上不可能做到全部表演,只得用旁白;还有一处大量运用旁白则是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因为考虑到小演员表演不到位而选择了旁白介绍,但越是这样观众越觉得演员的表演如同演木偶。并且这样的旁白触怒了观众的一个底线,它剥夺了观众思考的权利,影响了观看情绪。

新红的台词完全沿用原著,胜于旧版。旧版因考虑到了原著古文白话文掺杂,怕观众难以理解,而将语言现代化、通俗化。虽然出发点很好,但却因此损失了原著的语言魅力,并且不古不白的语言反倒比较尴尬。新红大胆的采用原文,保留了原著的韵味。

参考文献:

[1]周雷,刘耕路,周岭.《红楼梦》改编嗻谈——从小说到电视剧本.

红楼梦之美论文 第8篇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程乙本),作家出版社,.

[2]周昌汝《红楼小讲》,北京出版社,.

[3]周昌汝《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

[4]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

[5]梁归智《红楼梦探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寇秀兰《微观红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张爱玲《红楼梦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红楼梦之美论文 第9篇

“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的基本法则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虚实论的哲学渊源可追溯到老庄道家的“崇无论”。老子从他崇尚的“道”出发,认为“无”是“有”的根本,世界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之上,万物才得以运动、发展以至生生不息。这种“有”和“无”、“虚”和“实”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体现就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它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新版《红楼梦》恰恰背离了这条原则。以下笔者试就此简单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新版《红楼梦》中的演员选择不符合原著的人物刻画。原著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和形象刻画可谓句句传神,如形容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而这样刻画薛宝钗的雍容华贵:“只见脸若银盘,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是一种妩媚风流。”87版《红楼梦》中的主要演员陈晓旭和张莉,就算不化妆也十分贴近原著的刻画,简直是小说中这两个中心人物的原型。

当然,外形上的差异是可以通过化妆、服饰和演员的演技来弥补的,但遗憾的是,新版林、薛的两个扮演者并未将两个人物演活,至少没有让大多数观众记住她们的姓名和演技。总之,新版演员的选择,或太过重视外形、年龄的真实而忽略气质神韵,如小贾宝玉的扮演者于小彤;或过于注重名气而忽略口音、实际年龄和外形体貌特征的差异,如王夫人的扮演者归亚蕾;或随意安排调换角色致使演员出演了与自己气场不符的角色,如雍容大气、本该扮演薛宝钗的姚笛却扮演了王熙凤。此外,贾宝玉的纯真多情且富有灵气,王熙凤的干练泼辣兼凶悍狠毒,贾母的慈祥富贵和集严厉、溺爱于一身,在新版《红楼梦》中统统走了样。

其次,新版《红楼梦》中的人物造型刻意求新,虽然导演试图从戏曲中寻找人物衣着头饰的古典气韵,只可惜生搬硬套而来的贴片与头饰,再加上颇具程式化的服装造型,使本应符合人物个性特点、形式风格各异的服装头饰变成了很难区分的清一色戏曲装扮,其视觉效果上单调刻板而神采意味全无,结果是“实”未成而“虚”不就。如薛宝钗以白色服装为主,林黛玉多着青色服装,以至于有评论者把二人比作《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小青。

新版《红楼梦》在人物造型上是比较失败的,过分追求服饰的哲学意味而忽视了人物正值青春年华,试图把小说内在蕴含的悲剧命运和美学观念穿在人物身上,这样人物造型丧失了人物本身的精气神而沦为了一种观念符号,有故作深沉之嫌。剧中还有一些人物造型和相关场景过分追求奢华浓艳,以致视觉上艳俗有余但贵气不足。总之,新版《红楼梦》花费太多精力在外在的东西上而忽视了原著中人物自身的生命活力与风采神韵,正如朱良志在《曲院风荷》中所言:“中国艺术强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朴茂沉雄的生命,并不是从艳丽中求得,停留色相之上,而失世界真意。”

再次,背景音乐、画外音的运用上也有缺憾。庞龙的一曲《红楼梦》,虽然在作词作曲上着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但由于对作品深层情感基调体悟不足,可以说精美但不灵动,悦耳但不哀婉;尤其是和87版中那一曲荡气回肠的《枉凝眉》相比,显然缺乏那种诗意隽永、大气悠长的古典情怀。剧中许多烘托气氛的音响加得有些牵强,无法与情境有机契合,反而不如舍弃,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新版《红楼梦》采用全文言文的人物对白,又怕影响观众理解,于是大量使用画外音,这种贯穿全剧的“读书式旁白”,时时将观众从入戏的状态中抽离出来,使之无法完全沉入剧中,更谈不上情感共鸣了。

“虚实相生”背后所蕴含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鲜明的体现是:中国艺术多靠主观想象去领悟自然万物的情趣,其最高原则是“气韵生动”或“象外之象”,这就要求欣赏者心领神会。换言之,艺术作品应该给欣赏者留下一个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一如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更能激发欣赏者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欣赏者与艺术家、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心灵沟通。中国艺术创作虽然讲究虚实相生,但总是指向“虚”,“实”是“虚”得以实现的手段,即画面表现出来的“有”是为了表现画面之外的“无”,“有”是媒介、桥梁,而“无”才是目的。所以,中国传统艺术崇尚含蓄,于有限中追求无限,这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新版《红楼梦》的失败,正是因为背离了中国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这一核心与精髓。

参考文献:

[1]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朱良志.曲院风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4]陈祥麟.评李少红新版《红楼梦》――兼与黄蕉风先生商榷[J].观察与思考,2009(9).

[5]徐丽莎.新版《红楼梦》:传统经典解读的噩梦[J].社会观察,2010(8).

红楼梦之美论文 第10篇

曹雪芹祖上明末前居住在今辽宁铁岭西南郊腰堡大汛河村一带。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掠地时,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被后金的军队俘虏,给多尔衮当家奴,属正白旗包衣(“包衣”即满语“家奴”一词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清朝建立以后,设立“内务府”,负责为皇帝管理财产、饮食、器用等各种生活琐事和宫廷杂物,曹家成为“内务府”的成员。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的儿子曹玺和曹玺的长子曹寅,曹寅的长子曹颙和侄儿曹頫,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织造的职务,主要为皇帝管理制造和采办宫廷用品,但除此之外,还同时担任替皇帝搜集情报的工作,曹寅就经常向康熙密奏南方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治安、民情等等。曹家几代人担任这一职务,表明他们跟皇帝有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时候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臣系包衣下贱”,说明曹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皇帝来说是奴才,但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大官僚,是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雍正继位后,曹家遭受冷落,曹頫时受斥责。雍正五年(1727)末、六年(1728)初,曹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頫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

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

红楼梦之美论文 第11篇

红楼梦的叙事特点的论文

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叙事作品,是我国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开创了叙事文学的奇迹。它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彻底摆脱了以往说书体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鲁迅先生凭借着自己的艺术感悟力:“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学语文教材节选了其中的很多篇章片段,很多同学为它浑厚深邃的艺术境界所折服,感觉到它是一部隐藏着龙蛇之神物的奇书。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悟与把握内在和外在的世界、实在和空幻的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神秘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显示出高雅的诗人小说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之美论文 第12篇

[关键词]红楼梦;文学;影视;再创作

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繁荣时期。长篇章回小说有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施耐庵的英雄小说《水浒传》、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爱情小说《红楼梦》;拟话本小说有冯梦龙的通俗小说《三言》、凌蒙初的通俗小说《二拍》;传奇笔记小说有蒲松龄的神怪小说《聊斋志异》。西方影视技术引进中国,影视界就不断将这些作品搬上银幕,成就与名著不朽的梦想。《红楼梦》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影视红楼梦创作及特点

1924年香港民新影片公司拍摄京剧黑白默片《黛玉葬花》,梅兰芳演林黛玉。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拍摄时装黑白默片《红楼梦》,周空空演刘姥姥。1928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拍摄古装黑白默片《红楼梦》。1936年上海大华影片公司拍摄古装有声歌唱片《黛玉葬花》,李雪芳演林黛玉。1939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顾兰君演王熙凤。1944年上海中华联合影片公司拍摄黑白有声故事片《红楼梦》,卜万仓导演,周璇等人主演,演员阵容强大。1951年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拍摄现代时装片《新红楼梦》,李萍倩导演,李丽华等人主演,是红楼梦现代版。1961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拍摄黄梅调电影版《红楼梦》,袁秋枫导演,是黄梅戏经典版。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越剧电影版《红楼梦》,岑范导演,徐玉兰、王文娟主演,是越剧经典版。1975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伍卫国等人主演。1976年香港丽的电视台拍摄剧《红楼梦》,林家声等人主演。1977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拍摄古装歌舞彩《金玉良缘红楼梦》,李翰祥导演,林青霞等人主演,是香港十佳华语电影。1977年香港思远影业公司拍摄《红楼春上春》,金鑫导演,张国荣等人主演,是。1977年香港佳艺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伍卫国等人主演。1978年香港今日影业公司拍摄黄梅调电影《新红楼梦》,金汉导演,李菁演等人主演,演员阵容豪华。198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王扶林导演,欧阳奋强、陈晓旭等人主演。是电视剧经典版,_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红楼梦》,谢铁骊导演,夏钦、刘晓庆等人主演,票房不佳。20世纪90年代台湾中华电视台拍摄73集《红楼梦》,张玉燕等人主演,收视率不高。2003年泰国正大集团、上海电视台拍摄数字高清电视舞台艺术片新版越剧《红楼梦》,钱惠丽、单仰萍主演。

本人认为:“红楼梦的多指向隐义结构决定了红楼梦主题的无正解性。红楼梦的未完成性更是促成了这个谜局的形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艺术偏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见解,重拍红楼梦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综观红楼梦影视史,概括出几个特点。1拍摄频率高,在短短80年时间里,红楼梦影视版有近20个版本。2科技进步带动影视发展。黑白到彩色,无声到有声,长镜头到蒙太奇,红楼梦拍摄在不断进步。3篇幅越来越长。单本剧到多本剧,红楼梦故事越来越完整。4主题日趋复杂,从塑造人物形象,到敷演人物故事,最后是演绎全本红楼梦。5艺术形式多样。戏剧片就有京剧、越剧、黄梅戏、粤剧之分。6艺术风格多样。有古装、时装,有传统、现代,有高雅、低俗。7演员多用明星。影视创作培养和成就了大批演职人员。8横向看,成败参半;纵向看,失败居多。

二、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风险

从红楼梦影视史角度分析,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第一次创作风险较小。尊重原著,实现艺术形式转变,基本上就会成功。红楼梦影视版早期作品原创多,相对地位较高。如:京剧版、越剧版、黄梅戏版、粤剧版。

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第二次创作风险相对比较大。第二次创作往往是在第一次创作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创作已经转变了艺术形式,第二次创作如果不能在内涵上有所创新,失败概率较大。新版如果要突破旧版的水平,必须从内涵的全、新、深、广的某一个角度上做文章。

三、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程序

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分三个步骤,包括从文学到剧本的再创作,从剧本到影视的再创作,从影视到观众的再创作。

剧本是影视的灵魂,它关系到影视的艺术定位,非常关键。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选择角度小的某个特定主题进行创作,是单本剧创作。一种是采取多角度、多主题创作,是多本剧创作。这中间主要是新版对旧版的创新问题,如:2003年新版越剧是在1962年旧版越剧基础上,只能在结构和台词上进行创新,就其艺术成就,即使不分伯仲,也是稍有逊色。新版电视剧要突破1987年央视版的高度,可以创新的是开头和结尾,而开头的神话故事是虚幻的思维性的哲理性的内容,对文学有意义,对影视则毫无意义,新版创新空间有限,唯一出路是撇开尊重原著的原则,拓宽创新空间。

剧本搭建故事框架,编写人物台词,把文学红楼梦重组为适合影视制作的影视红楼梦,但它仍然是文字。从剧本到影视的再创作,是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声音和画面,这需要导演、编剧、摄影、演员、化妆、布景等通力合作。把富于想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声画形象。影视是综合艺术,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作品质量,所以,团队建设很重要。

影视是遗憾的艺术,从影视到观众的再创作,才能最终实现它的价值。虽然影视在设置剧情时尽量考虑大多数观众的要求,但是,一部作品能完全满足观众是不现实的。观众构成情况非常复杂,他们认知水平有高低之分,感悟能力有深浅之别,艺术趣味有雅俗之异,加上受前人创作成果的影响,部分观众挑剔在所难免。在观众实现再创作的时候,优秀作品被追捧,拙劣作品被鄙夷。上帝面前没有光环,要想成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四、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的比较

许多人以文学红楼梦为标准评价影视红楼梦,把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两种艺术作比较,往往不会有结论。文学和影视彼此特征明显,有很大的异质性,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再创作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从创作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创作目的、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工具四方面存在差异。小说历来都是野官稗史,曹雪芹花一生精力写小说,以致“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但他发扬古人发愤著书的优良传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生命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记录真实的社会人生,诉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目的不 是留名青史。红楼梦成为文学名著是历史的选择。影视选择精品题材,选择历史,选择红楼梦,有功利目的。影视发挥群体创作优势,综合利用多种艺术元素,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间接转化为直接,让观众真切感受红楼梦世界,但它不能完全复原红楼梦。如果没有新点或亮点,不能出彩,成败也是变数。综观红楼梦影视史,几十部只有几部精品,想拍精品不一定就是精品。其实,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如果没有越剧演员千锤百炼的唱腔身段来发挥越剧长于抒情的特点,就不可能成功。好莱坞大片模式固然好,近年从功利出发而拍摄的形式创新内容空泛的只给评委看的作品,观众是不认可的。香港影视的地位,得益于香港影视界对影视的清醒认识:速度、产量、娱乐、大众是影视的灵魂。

从作品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作品内容、作品形式两方面存在差异。文学红楼梦具有隐性的特点,容量大,角度多,视野宽。透过文本,读者凭借思维和想象,将红楼梦的意义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家庭、伦理、道德等层面,影视红楼梦具有显性的特点,容量小,角度小,视野窄。通过镜头,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生活的有限画面,流动的画面不允许观众过多的停留和思考,如:文学用“爬灰”一词交代秦可卿死因,抽象、含蓄、富有文化意味,影视则用真实画面。如:宝玉的玉,文学用模糊概念,影视则具体到20个版本各不相同。一部具有恒久影响的文学因历史产生距离而拓宽了审美空间,这是文字间接性造成的。一部具有大众娱乐特点的影视将名著意义定格在某一个特定时代,满足时尚需求,只能造成短期轰动效应。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的比较实际是中西方文化观念的比较,文学红楼梦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视红楼梦符合西方传统美学思想。

从接受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接受对象、接受方式两方面存在差异。文学是精英艺术,需要读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调动他们的思维展开想象,它的受众比较少,影视是大众艺术,对观众没有特殊要求,只要有视听能力就可以欣赏,它的受众就比较多。在这一点上,影视红楼梦对普及红楼梦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对于许多没有读过文学红楼梦的观众来说,影视大胆直露的镜头语言可能会造成误导甚至是伤害。在改革开放发展振兴的大背景下,影视红楼梦应该改造文学红楼梦,去除其封建糟粕,赋予其时代精神。

五、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的建议

1影视红楼梦的主题创新。

高鹗续书体现出20世纪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为红楼梦增添不少色彩,但是,身处2l世纪就应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高鹗笔下的丫鬟大多奴性十足,影视创作为什么不可以稍加润色,使之更加合乎现代女性的要求呢?1987年央视版尊重原著这个缺陷,并且结尾仓促而悲观,影视创作为什么不可以在贾兰等人身上体现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成长模式呢?剧组可以先尝试单主题小容量创新,检验一下能力和效果,再进行多主题大容量创新,走在时代前列。

2影视红楼梦的结构创新。

利用蒙太奇手法,调整文学叙事顺序,使情节衔接更自然更生活化,使画面构成更富有诗情画意,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1987年央视版从甄士隐开始,引出贾雨村,再引出林黛玉,结构比较好。如果当时用电脑特技制作太虚幻,宣扬一些似懂非懂的大道理,反而会以辞害义,弄巧成拙。但1987年央视版在背景处理上有许多不足,江南景色不够灵秀,北方景物不够厚重,许多镜头借助花花草菜遮遮掩掩不够大气。

3影视红楼梦的人物创新。

影视是大众普及型艺术,最好选择全新面孔,给观众新鲜感,明星演技固然好,但受以往作品影响,观众不容易接受。选择演员应该以内在气质和外在演技为标准,优选艺术院校中的拔尖学生,挑选那些古典外形扮相鲜活的年轻演员,就能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总之,应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把握红楼梦人物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