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论文(推荐4篇)

时间:2024-03-18 13:36:40 作者:admin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论文 第1篇

小 儒/编译

莎士比亚到底长得是什么模样?这一持续了数世纪的谜团最终依靠科学手段被揭开了。

世界上伟大的作家有很多,但论起声名远播的程度,莎士比亚的闻名只怕无人能及。即使不知道他的四大悲剧,又有谁没听说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呢?对于他的戏剧的不尽解读与各种形式的演绎,从作品诞生之日起就从没停止过。关于他本人的谜团也有很多,从莎士比亚这个人到底是否真实存在、他的作品是否真是由他创作,到他的真实相貌都一直被包裹在重重迷雾中。

威廉・莎士比亚通过他的作品永远活在人们中间,但我们却无法看到他的脸。和他同时代的著名作家本・琼生、约翰・莱顿等等都有确切精美的画像流传下来,惟独莎士比亚逃过了人们的视线。自从19世纪初莎士比亚的文学巨匠地位被牢牢确定以来,200多年中,人们一直在寻找一幅能够被确定是绘于他生前的肖像。

今年3月,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名为“寻找莎士比亚”的展览,展示了鉴别莎翁肖像的最新科技研究成果,以及寻找真实的莎翁长相工作的进展。该美术馆16世纪分部的负责人塔尼亚・库珀耗时4年,使用了许多尖端设备,对6幅最有可能出自莎翁同时代人之手的莎士比亚肖像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研究,力图找到确切答案。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有惊人发现。其中一幅肖像经过苛性钠的作用,再用X光照射,发现其完成日期有修改痕迹。另一幅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珍藏的《弗劳尔:莎士比亚》,长久以来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的“真身”。但当它的局部被放大400倍后专家发现其颜料是19世纪才有的颜料成分,显然这又是一幅维多利亚时期技艺高超的画家所绘的赝品。

如今被国家肖像馆的专家们寄予厚望、认为是“真莎翁”可能性非常大的一幅肖像名为《尚多斯:莎士比亚》,因曾为一位尚多斯公爵所拥有而得名。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油画表层的颜料几乎被磨光了,只剩下薄如轻纱的一层。而且科学研究显示它还被后人作过修复,例如胡须和头发被加长过。但显微镜的分析确定画中的耳环还有几乎被磨光的背景颜色确实是17世纪初所绘。国家肖像馆的专家们已在电脑上复原了此画在表层颜料未脱落前应有的原貌,向世人展示出了莎士比亚的真实相貌。在画中,“莎翁”的形象较少见带有一些艺术家放荡不羁的风格,身上穿着一件黑色衣服,耳朵戴着当时艺术家偏爱的金耳环,还有未系好的白领带。

除了莎士比亚的相貌,关于他的生平,能被确认的资料也十分有限。他成长在美丽的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市,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他小时候应该上过学,在学校里接受了关于文学和遣词造句的教育。18岁时,莎士比亚同比他大8岁的安妮・海瑟薇结婚,婚后很快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苏珊娜;1585年,海瑟薇又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在接下来的7年中,人们没有任何关于莎士比亚的确切记录。

直到1592年人们才又找到了关于他的被确认的文字资料,资料表明莎士比亚其时已在伦敦的戏剧界崭露头角。至于他是如何离开家乡、来到伦敦并选择以戏剧为生的过程,人们只能凭一些间接资料加以推测和想像了。无论如何,我们知道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已经小有名气,可能会有人为他绘制肖像。而且正如塔尼亚・库珀在展览的目录中介绍的,16世纪中期以来,事业成功人士请人为自己绘制肖像,或通过拥有家族徽章来确立自己的绅士身份,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既然莎士比亚在父亲死后继承了家族徽章,他也很有可能会请人为他绘制肖像。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很少有人为演员、诗人或剧作家画像,因为这些人通常都很清贫,而大部分画家只会为付得起钱的人画画。但是1603年时,威廉・莎士比亚已经很富有,当然他的财富并不是来源于他的戏剧,而是来源于他所经营的环球剧院。据考证《尚多斯:莎士比亚》肖像应该是绘于1603年后,当时他的声名和财富都在逐步上升。1616年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于同年去世,死后根据遗嘱,他的大部分财产(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0万英镑)都留给了他的女儿苏珊娜。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论文 第2篇

关键词:莎士比亚剧 文学特色 英国 戏剧文学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特点鲜明,具有很多广大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作品,例如“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对于世人的影响力度是非常大的。英国作为欧洲的一个国家,其戏剧文学深受莎士比亚戏剧文学作品的影响,不断发展。

一、莎士比亚剧的发展以及特点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喜剧和历史创作为主,如《威尼斯商人》和《亨利四世》;中期以悲剧创作为主,如《哈姆雷特》和《麦克白》;后期以传奇剧创作为多,如《暴风雨》。悲剧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同时,在喜剧方面,莎士比亚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乐观主义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的基调。在他的喜剧中,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以及对人类光明前途的展望。

莎士比亚在文学作品中,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士比亚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二、莎士比亚剧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一) 莎士比亚悲剧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对英国社会影响最大、最具时代色彩的就是莎士比亚悲剧,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诞生影响着国内外文学的发展。《哈姆雷特》是四大悲剧中人们最为知晓、广泛流传的悲剧作品,世人给予“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评价,不但表现了人们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喜爱,同时,也鼓励人们学会去尊重不同的人性观点,给予英国人民在文学作品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思想;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将迷行、恐怖等色彩融入作品中去,然整部作品的舞台效果更好;《李尔王》中,真善美最终打败邪丑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注重真善美的追求,抛弃假丑恶,宣扬社会正能量;《奥赛罗》是四大悲剧中莎士比亚提及感情成分最为多的戏剧,全剧以感情线路为指导,贯穿始末,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哪部悲剧,都是当时社会现状的反应,以及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十七世纪初期,英国皇室发生,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蔓延,新的资本主义思想不断深入人心,然而,资本主义思想的内涵却与当时英国社会现有的封建主义思想的内涵相违背,英国人民在新旧主义思想矛盾中的不断挣扎,却迟迟不能实现真正的人文主义。就在这时,莎士比亚悲剧开始盛行,几乎每一部悲剧都反应了对英国当时社会的不满,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现状以及阶级压迫一一表露出来,表露了对封建思想下社会的丑恶面貌的作一批判以及潜意识中对于人文主义的追求和向往。这种文学手段的运用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封建社会下人民群众生活的艰辛,不只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戏剧有所影响,甚至蔓延到世界各国。

(二) 莎士比亚文学语言对于英国戏剧文学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深受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除了作品中反应社会现状、鞭策社会现状的手段运用,其戏剧作品中的文学语言对英国戏剧文学色彩也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其语言不但没有完全受文艺复兴时代的影响,而且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讽手法的运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大多通过讽刺人物的特点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例如在《一报还一报》中,维也纳公爵乔装成传教士,在人民群众中探访民情,聆听着大众对他的可耻行为的纰漏,但乔装后的维也纳公爵并不敢将内心的愤怒表现出来,只能硬着头皮听劳动人民的谩骂。二是意象手法的运用。与中国文学者在用语方面不同的是,中国文学者喜欢将向往的、追求的、完美的形象运用在爱情作品中,几乎表现出来的爱人形象都是完美无瑕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则真实无疑地运用意向手法,将其优缺点完全表露出来,是一种真实写照,同时,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将向往与现实合二为一,脱离了夸张的描段,在情感表达上更真实、贴切。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论文 第3篇

关键词: 和谐文化 莎士比亚 和谐社会

1.和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价值

和谐文化的研究现状

对于“和谐”含义的理解,古今中外的学术界研究者颇多。“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尚书・尧典》:“律和声,八音克谐。”这里指出 “和谐”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本质特征和审美特征。孔子在《论语・八佾》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提出中和之美。还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之间相互协调方可获得和谐之美。在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就是和谐”的原则,并认为既要达到数与数协和的形式要素,又包含从对立求统一的要素。由此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注重整体的境界和内涵,西方的和谐则更注重形式,强调和谐的对立统一。虽然中西方对和谐的定义不同,但对和谐就是美的观点达成了共识。

和谐文化的价值

和谐文化以“和谐”作为价值观念,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对于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育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深化对和谐文化的认识,不仅是当代文化的重要课题,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在西方文学宝库中熠熠发光,研究和谐文化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中“和谐”的含义,以便取长补短,更好地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和谐文化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体现

莎士比亚的和谐文化思想来源

(1)基督教信仰中的天意观

莎氏悲剧中的很多人物信仰基督教里的天意观,在莎氏四大悲剧中,这种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天意观就存在于主人公的观念里。例如,哈姆雷特常常表达出基督教信仰中的天意观,从英国逃回丹麦后, 在感慨自己侥幸生还时,他对霍拉旭说: “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啊,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

(2)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如果将女性因素纳入批评的视野,就会发现,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 女性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的安全感和秩序感。莎翁塑造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美丽、善良却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女性; 另一类是美丽却阴险、道德败坏的女性。在他建构的一个个充满毁灭、破碎和死亡的世界里,女望的膨胀和跨越规范的野心往往是造成悲剧与不和谐的源头。在他的悲剧中,貌美如花却有着自私邪恶本质的女人往往成了杀人的祸根、灾难的元凶。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女性常常是神秘而强大、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女人。

(3) 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作为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在悲剧中,对美好的、理想的人性有着充分的展示。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公哈姆雷特之口赞美人类:“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雅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无疑,这代表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肯定。

和谐文化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1)莎士比亚文化作品中的语言优美、音韵和谐

莎士比亚的众多戏剧作品语言优美动人、音韵和谐;他用诗一般的文字把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剧中人物的对话,语言简练,音韵优美。例如罗密欧在听到朱丽叶死了的消息时,说自己是一个“不顾死活的人” “一个疯子”等,形象地反映出他的悲痛绝望的心境。又如罗密欧与帕里斯冲突时,两人的话语节奏短促,生动地刻画了两人激动的心情和当时紧张的局面。在哀悼朱丽叶时,帕里斯和罗密欧的句子舒缓,则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他们当时悲痛的心情。

(2) 莎士比亚诗歌的音韵、旋律的和谐

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有着自己的旋律和节奏。莎士比亚文化作品中的音韵、旋律和谐还体现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十四行诗英国式(Shakespearean sonnet)由莎士比亚创立,格律是抑扬格五音步,层次上分前四行,中四行,后四行和结尾两行。他的十四行诗节奏感强,重音节轻音有规律搭配起来,如音符的流动般,节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

1 Sonnet 18

Shall I│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a)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b)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b)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c)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 (c)

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d)

But thy │r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e)

此诗的发展变化:从把人比作夏天开始,以人胜自然终结。前四行说明人比夏天更美更温和;中四行对其进行了烘托扩展,并感慨驻颜无术;第三组则新意突起,前言,在充分的铺垫之后,末两行作结结束全诗,点明主题。此诗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美丽的事物可以依靠文学的力量而永远不朽。

(3)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强调对立与和谐的统一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论文 第4篇

论文摘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 图式。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 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 的主要特征。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 恶。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 、人文终极的图式。

一、 引 言

瑞士著名史学家、文化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文艺复兴为“人”的发现时代。之所以被定义为“人”的发现,是因为相对于中世纪人是神的奴仆而言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 的大幅度提升。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服从上帝、信仰彼岸世界的安宁幸福,而且在于人本身是世间的上帝,勇于追求此岸世界的美好和谐 。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倡导仁慈、博爱 ,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 产生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便是该时期应运而生的巨人。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是莎士比亚文学创作 的主要特征。享受现世节制的 自然之爱,同时 以上帝 之爱的合理性消弭利欲滋生的邪恶,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代表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最高峰。“从来没有比他的剧本更加全面地表现了人的 状态了。”莎士比亚的创作已经产生超出描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意义和作用,其戏剧可以看成整个人类的缩影。他所具有的包 容性、前 瞻性使其成为文艺复兴的总结性人物,至今为止无人可以比拟。 基督式的上帝之爱守护古希腊式的自然之爱是莎士比亚不变的创作主题,虽然传承了世俗人本传统的文化内质,但是超世俗的理性指引着世俗的情感,这在他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二、基督爱的力量

莎士比亚早期的诗歌和喜剧多以爱情为描写对象。他热情地讴歌爱情,肯定人自然欲望之合理性以“爱情是天经地义的”来反对禁欲主义,这与前期人文主义相似。不同的是,他笔下 的爱情并非一 味的放纵、疯狂 、粗野,而是奔放又节制 ,激情又不失理智。莎士比亚指出,是贪婪的——你容易变得嫉妒和专制。他主张用人的理性来约束原始欲望不让泛滥的本能毁灭自己。文艺复兴时期人固然冲破了禁欲主义的压制 ,但是却又陷入 自我 冲动的牢笼 ,这是 他较早期人文主义先进成熟的地方这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也有表现 ,是他从始至终 的思想。

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描写了男女青年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 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 。这 当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 作敢为的文艺复兴新女性艺术形象。她们年轻美丽、温柔多情 、乐观 ,敢于而且善于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斗争到底。如《无 事生非》中的贝特丽思漂亮、聪慧、泼辣,好为人抱不平 ;《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有勇有谋;《辛 白林》中的伊摩琴美丽善 良、爱憎分 明,为了爱情不惜抛弃荣华富贵;《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为情人的死去而殉身等。

莎士 比亚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 日益深人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 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开始摆脱 禁欲 主义,追求 自由和恋爱的权利。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执著、勇敢机智地与各种邪恶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反映出莎士 比亚对封建制度的残酷 黑暗及 对人性禁锢的批判 ,表现了人文主义歌颂 自由爱情 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和新兴 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这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还有另外一个倾向,即鼓吹“人类之爱”,认 为爱情拥有融化仇恨 的力量。这是因为处于人问“伊甸园”世界中的人们 由于接受人性理智的指引而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并且做到以宽厚和仁爱去消解怨愤。因此,美总能战胜邪恶是早期莎士比亚依据基督式仁慈的自信而产生的乐观。

“爱”是莎士 比亚戏剧的出发点 ,是莎士 比亚人文主义的中心内容 。莎士比亚的喜剧直接歌颂爱,他的悲剧也以爱为出发点,几乎莎剧中一切难题都可以用爱去解释。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虽对其爱的理想充满乐观情绪,但他并不回避现实社会中在爱和善的对立面还存在着一股邪恶势力 ,这股势力时时在破坏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 ,莎士比亚的喜剧在歌颂爱的同时又揭露邪恶者。《无事生非》中的唐 ·约翰和波拉契奥 ,专事造谣生事,阴谋破坏;《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贪欲和嫉妒使他丧失人性,竞欲以屠刀置人于死地,并且毫无宽容怜悯之心,成为一个“恶魔”。莎士比亚认为,对于邪恶不仁的现象,应用爱的力量去消弭。他的喜剧证 明,正义可以战胜邪恶,人类之爱一定能普遍实施 ,邪恶者在爱的感召下,有可能弃恶从善,重新做人。《皆大欢喜》中的弗莱德里克、奥列佛篡夺权位 ,残害手足。但弗莱德里克在军队攻打隐居在森林里的公爵途中,经过一位修道士的开导,终于悔过 ,决定放弃非分之位 ,痛改前非。而在奥列佛生命危急之时,他 的弟弟奥兰多不念旧仇,舍身相救,致使奥列佛幡然悔悟,哥俩和好。即使对于顽 固作恶的,莎士比亚也不放弃爱的感化。在莎士比亚看来 ,基督正是爱 和善的化身。因此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扼杀人性的封建社会里发现了人性。

三、英明的理想君主——亨利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