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选题关键词(实用7篇)

时间:2024-02-22 08:15:50 作者:admin

管理学论文选题关键词 第1篇

1、激励理论视角下管理学的专业学位研究——基于文献计量

2、网络环境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创新研究——基于问卷调查3、效用理论视角下管理学的混合方法研究4、经济学方法的借鉴与管理学:基于内容分析的研究5、2020年度图书馆如何影响管理学?——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

6、“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基于问卷调查

7、创新创业视角下工商管理的适应性问题研究

8、决策科学系主任与工商管理:基于民族志的研究

9、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工程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10、大型水电与工程管理: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

11、激励理论视角下工程管理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基于扎根理论

12、智慧教育背景下工程管理的介入机制研究——基于结构分析

13、信息经济学视角下工商管理的发展及管理理论研究——基于文献计量

14、全寿命周期视角下工程造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

15、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的理想模式研究——基于内容分析

16、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工程造价的现存问题和对策研究

17、大学治理如何影响财务管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

18、激励理论视角下人力资源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问卷调查

19、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人力资源的影响实证研究

20、高校扩招如何影响人力资源?——基于社会交换的视角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啦

大学干货派

只为大学生提供干货内容

管理学论文选题关键词 第2篇

内容提要:会共管理理论已有的发展,呈现出将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相分离的研究方法失偏、将效率与会平相分离的治理理念失偏和将政府与社会相分离的治理结构失偏。公共管理理论创新需要从这些失偏中走出来,开辟新路径。

近年来,公共管理理论创新备受国内外行政学者的关注。但就如何推展的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的。笔者认为从传统的行政理论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相分离的研究方法失偏、效率与公平相分离的治理理念失偏和政府与社会相分离的治理结构失偏。公共管理理论创新需要从这些失偏中走出来,开辟新路径。

一、方法路径:将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融合起来

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偏重价值理念分析和偏重事实实证分析的摆动由来已久,大体都经历过重价值理念分析的传统制度主义方法时期、重实证计量分析的行为主义方法时期和以动态制度分析为主导的新制度主义方法时期。这种摆动往往成为人们质疑社会科学的科学性的把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社会科学指导人类社会实践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而且,这种摆动的趋势仍未有多少收窄的迹象。正如英国科学家兼人文作家_在其著名的《两种文化》一文中所诉,人类将日益面临人文文化和技术文化割裂的威胁。川回顾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从19世纪末的传统行政理论发展到现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经历了三大阶段,虽然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纳人传统主义一行为主义一后行为主义的发展轨道,但行政理论发展中将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割裂开来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1.传统行政理论阶段(1900-1960年)。在这一阶段,政府机制与企业机制在管理效能上的反差直接推动了传统行政理论的研究路径是吸收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制度研究为重点,推动“行政制度化”,突出预算、人事、管理和组织等内容,虽然其中也有行为主义的兴起,但“见物不见人”是其主流的研究风格。在研究的价值取向上,“最初的价值观是效率”,“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在公共管理学领域内直到1960年代都占据上风。”传统行政理论笼罩在技术主义的偏好之中。

2.公共行政理论阶段(1960-1970年代末)。在传统行政理念和方法主导下,政府管理忽视了民权、公平、参与等权益问题的解决,迷失了公共行政的服务方向,引发了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也促使了“传统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变。公共行政理论的研究路径是社会运动的直接介人,各种社会运动不断为公共行政的理论发展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尤其是新的价值观。公共行政研究的重心正是传统行政所忽视的权益问题,“它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不强调技术,而偏重于人本主义。

3.新公共管理理论阶段(1970年代末一)。为民权运动所推动的公共行政,虽然鼓励政府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间题,但随之而来的公共财政膨胀和过度的行政分权,极大地制约了政府的行政能力,也将行政效率吞噬无几,公众对公共行政的乐观想法再度消失。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出现了以布坎南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和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革新,其中的许多新概念、新思维和新模型被广泛地运用到公共行政分析中,产生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其价值取向是公共部门“减员增效”,“粉碎福利国家”。因此,“新公共管理表现了向市场和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回归,这反映了传统的主义和管理主义之间的摇摆再一次摆向管理主义”。

在传统行政理论时期,各国政府在众多的社会间题面前束手无策,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文精神以致命的找害。在公共行政理论的主导下,不少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政策,结果引致了政府膨胀、财政危机和社会惰性,将行政效率吞噬殆尽。刚刚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公共管理活动视作经济活动来运转,有人批评它会导致忽视公共责任,不强调道德水准。因此,公共管理学要想独立于学科之林,要想在实践中成功地引导政府避免管理失败,就必须从行政理念和行政方法上跳出其在人文主义和技术主义中摇摆的周期性,有机地将公共管理的人文方面和技术方面融合起来进行创新。

二、理念路径:从效率与公平之争走向以责任理念为中枢

公共管理具有对象的普遍性、内容的庞杂性和资源的公共性等特殊性。公平、民主、效率和效益都是公共管理追求的共同价值理念,但在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却时常难以完整把握。因为公平、民主、效益、效率根本就不是公共管理的最高理念。那么,什么是公共管理的最高理念呢?经典的《政治学》告诉我们“城邦的原则是正义”,“它所求的是最高最广的善业”,公共管理的最高理念应该是公共责任。公共责任相对于公平和效率而言更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不讲求公共责任的公共管理既不可能是公平的,也不可能是有效的。只有公共责任才能将公平、民主、效益、效率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公共责任为前提的公平和民主就是不损伤效率和发展的公平和民主。换言之,以公共责任为前提的效率和发展也是不损伤公平和民主的效率和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公共责任表现为全球责任。

以公共责任为行政之最高理念的追求被封建国家政治精神的堕落,特别是近代市民社会兴起以来的利己主义(也包括狭隘民族主义、集团及政党利己主义)所吞噬。但在全球化时代,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理念要么自由泛滥而致各利益主体同归于尽,要么归附于公共责任的旗帜下寻求更安全的保护。因为,各利益主体越来越被一种人们所熟知的“拴在一根线上的蚂炸”的现象胶着在一起。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公共管理所追求的“公平”、“效率”等价值观已不是民族国家内意义上的,任何国家实现“公平”、“效率”的进程都是与它国的相同进程捆绑着的,不能以损害它国的“公平”、“效率,,来实现本国的“公平”、“效率;公共管理所面对的问题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关联性和国际性,诸如环保、维和、禁毒、打击恐怖主义、化解金融危机等,每一项职能的履行都更加依赖于各国政府的合作。如果不树立全球责任意识,不履行国际义务,而追求狭隘的“公平”或“效率”,公共管理就不可能实现其职能。全球责任意识是一个可以兼容“公平”和“效率”价值取向的理念,它既强调了人类平等和共同发展的目标,更强调了为此而尽可能地承担义务和付出智慧。它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技术精神融合的最高境界。

客观地说,传统行政理论一公共行政一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只是被动地映应社会矛盾而作出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创新。当社会运转效率低下时,效率就成为公共管理理论主导的价值取向,并依此改变公共管理的理论构架;当社会不公的矛盾激化时,公平便成为公共管理理论主导的价值取向,并依此重构公共管理的理论框架。倘若照此发展,公共管理理论就没有基本的价值理念和稳定的理论框架。这种创新模式不能保证公共管理理论超前于公共管理实践,并为之提供替示和指导。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效率、稳定与革新是公共管理面对的永恒主题,这些主题的解决无不要求有人本的责任理念和科学的机制保障相结合。西方经济学也有过类似的割裂式发展的经历,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工具的经济学,都曾在世界性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过。对经济学以这种模式发展的批评不绝于耳。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呼吁下一种经济学应试图兼有“人性”和“科学”两方面,经济学既是一种“人性”,一种“道德哲学”,又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是以人性和责任为基础的经济学。目前,以“人性”分析为中心结合制度分析、数学模型分析的“新政治经济学”已经兴起。这一趋势值得公共管理学借鉴。

三、结构路径:从政府与社会之争走向政府、社会和市场混合

管理学论文选题关键词 第3篇

1、申请情况

2、数字生态

3、RCC评审机制

4、企业成本粘性

5、组织生态恶化

6、战略性基础研究

7、服务营销

8、地球科学

9、合作特征

10、整体治理

11、元宇宙

12、多类包裹

13、大件物流

14、竞争型供应商

15、建材企业决策

16、环保材料

17、项目获取途径

18、商业模式创新行为

19、最小最大后悔值准则

20、二次订货

管理学论文选题关键词 第4篇

成本的有效控制 【论文摘要】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全方位管理的最基本环节,其最终结果是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效益。本文主要论述了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说明目前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成本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关建词]成本控制问题措施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和管理部门对任何必要作业所采取的手段,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而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业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等于乃至低于预期的成本限额目标。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一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包括企业组织系统、企业信息系统、企业考核制度和企业奖励制度等四项基本内容。 1.企业组织系统 在企业组织中,通常将目标划分为几个子目标,并分别指定一个下级单位负责完成。每个子目标可以划分为许多的更具体的目标,并应指定下一级的部门去完成。企业的组织架构可以用管理等级和管理幅度这两个指标来描述。管理等级是指最高级单位与最低级单位之间的等级;管理幅度又称为控制跨度,是指一个单位所属下级的数目。组织架构所涉及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一个高度集中的组织机构中,权力集中于较高级别的管理层次,低级层次的管理人员只拥有很少的决策权。在一个企业中,权力也可能在一个职能领域内 高度集中,而在其他职能领域中高度分散。一般而言,财务和人事是属于高度集中的领域,而业务经营领域则朝着一个分权化模式发展。 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的组织架构相适应,即企业预算是由若干分级的子预算组成,每个子预算代表一个分部、车间、科室或其他单位的财务计划。与此相关的成本控制,如记录实际数据、提出控制报告,也都是分小单位进行的,这样便形成了责任预算和责任会计。 2.企业信息系统 成本控制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信息系统,也就是责任会计系统。责任会计系统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计量、传送和报告成本控制使用的信息。责任会计系统主要包括编制责任预算、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评价和报告业绩三个部分。 通常企业分别编制销售、生产、成本、财务等预算。这种预算主要按经营管理的领域来落实企业的总体预算。为了便于控制,必须分别考查各个执行人的业绩,这就要求控制责任中心来分解预算。这项工作即是编制责任预算,其目的是使各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明确自己应负责的事项和应控制的范围。在实际业务开始之前,责任预算和其他控制标准要下达给有关人员,他们以此控制自己的活动。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取得的收入和利润,以及占用的资金等,要按责任中心汇集和分类。在进行核算时,为减少责任的转嫁,分配共同费用时应按责任归属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各单位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要拟订适当的内部转移价格,以利于单独考核各自的业绩,以及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 在预算期末应编制业绩报告,比较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责任归属。此外,要实行例外报告制度,对预算中未规定的事项和超过预算限额的事项,要及时向适当的管理级别报告,以便及时做出决策。 3.企业考核制度 企业考核制度是成本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 ①规定代表责任中心目标的一般尺度。它因责任中心的类别而异,可能是销售额、可控成本、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必要时还要确定若干级次目标的尺度,如市场份额、次品率、占用资金的限额等。 ②规定责任中心目标尺度内涵的解释。例如,什么是销售额,是总销售额还是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净销售额。作为考核标准,对其内涵的界

管理学论文选题关键词 第5篇

1、领导者

2、高质量发展

3、数字经济

4、扎根理论

5、演化博弈

6、企业创新

7、乡村振兴

8、创新绩效

9、营商环境

10、科技创新

11、人工智能

12、融资约束

13、研发投入

14、环境规制

15、定性比较分析

16、数字化转型

17、全要素生产率

18、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19、数字治理

20、混合所有制改革

管理学论文选题关键词 第6篇

摘要:管理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具有科学性;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它同时具有艺术性。在理解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既有科学又有艺术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企业文化,1996,2.

管理学论文选题关键词 第7篇

关键词:管理思想;管理本质;东方回归;效率原则

西方管理学正经历着向东方管理思想的历史回归。西方管理思想经历科学管理时代、行为科学时代、后科学管理时代,回到人本管理时代。而人本思想发源于古老的东方,之后从东方传到西方,再从西方回归东方。水教授以“人本管理文化的世纪回归”、“人德管理文化的世纪回归”、“人为管理文化的世纪回归”概括了这种历史回归。笔者认为,这种表述高度概括了东方传统管理文化的精髓所在以及东西方管理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趋势。

国际管理学界对东西方管理文化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已有共识,即西方管理学需要吸收东方人本管理思想,东方管理学应当学习西方管理理论的科学理性和客观严谨。至于如何融合,多数论者认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长于“道”,即管理理念、管理哲学;西方管理理论长于“术”,即管理技术、管理方法。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因此东西方管理文化融合应以东方管理文化为核心,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科学成果,从而发展出一套能够为东方人和西方人所接受,指导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体系。

对上述观点笔者难以苟同。管理技术和方法借重于西方恐怕是少有异议的,笔者认为,即使是管理哲学、管理理念层面,新时代的管理学也应该以西方管理学为主体,管理思想回归东方的旅途中管理学不可迷失其本性,中国管理理论大厦的建构要以西方管理理论为基础。本文从管理的本质及管理学的规定性、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中心内容、当代管理学面对的现实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得出结论。

一、管理的本质和管理学的规定性

关于管理和管理学的概念、内涵、特征可谓“前人之述备矣”,对其本质也有深入的挖掘和透彻的分析。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来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构成,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哈罗德・孔茨的定义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赫伯特・西蒙的定义:“管理就是制定决策”等等。论者把管理的特征概括为人际性、目的性、优化性、过程性、创新性、历史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等等,可谓严密周详。然而,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却没有明确的点出来。所谓本质,是一事物或概念同与他事物或概念相区别的属性。管理作为人类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把它同与之相近的活动相比较,其本质才得以显现。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呢?与管理活动相对应的活动是什么呢?自从人类有了社会活动或者说集体活动以来,劳动分工必然存在协作和指挥的活动,这就有管理的实践。管理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政治、战争、教育、宗教、家庭、娱乐等等所有活动中都有管理,而管理不能独立存在,没有纯粹的管理活动,要把管理活动从具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活动确实不易。与群体“协作”、“指挥”的管理活动相对的是一种个体的自在、自足或自我陶醉’的“非管理”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管理就是改变个体自在、自足或自我陶醉的“非管理”状态,通过对个体的安排、调配和约束,谋求一种整体的秩序。这是管理的第一个本质,即管理工作是谋求某种特定秩序的社会性活动。

然而谋求秩序不是管理的主要本质,因为人类活动几乎都是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都是要谋求某种预期秩序的。但是,如果最终实现了某种秩序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那就是在这项活动中缺少管理。在这个意义上,与管理对应的是“无管理”。管理与“无管理”的不同在于,管理不仅谋求秩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讲求效率,即用尽可能少的投人,得到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率是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对于给定的输入,如果能获得更多的输出,就是提高了效率;同样,对于较少的输入,能够获得同样的输出,同样也提高了效率。这是管理的第二个本质,即管理就是提高效率的活动。

综上所述,管理在本质上是谋求秩序并追求效率的活动,并且追求效率是管理的主要本质。

管理学的规定性是指管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早有论断的。哈罗德・孔茨在《管理学》中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小詹姆斯・H・唐纳利在《管理学基石出》中提出的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有限资源的管理;_・P・罗宾斯在《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正如西蒙所指出:管理组织中的决策不仅包括事实要素,而且还包括价值要素,也就是说决策既包含事实成分,也包含道德成分。问题在于,由于管理活动是社会性活动,管理活动又存在于各项具体的活动之中,这决定了管理不可能与其他具体活动相分离,也决定了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性质,特别与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在理论上引起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含混,有时把伦理问题看成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管理确实与伦理密切相关。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中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没有宗教改革所赋予的个人的终极权威,其发展是有限的。西方社会肯定个人创造力和自由的权威,这就是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最根本的秘密。然而西方管理学主要研究的不是新教伦理问题,也不是新教伦理对管理的关系。伦理是伦理,管理是管理。伦理是基本的自然人性关系,如父母的爱与关怀、朋友之间的信任与友爱,不能由管理所取代。管理是在社会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组织领导关系,具有集体性的政治或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所作的理性规范,是基于目标、理性发展出来的规范。伦理偏向于以个人为基础,其原始内涵为德性,而管理则是以组织群体为基础,其原始内涵为权力。

伦理学与管理学也是有联系有区别的。伦理学以各种道德现象,如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规范为研究对象,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讨论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诸如价值、目的、责任等属于伦理学的范畴。管理学涉及伦理学,而人性是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是能够使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人可以基于管理的需要发展伦理。也可以基于伦理的需要而发展管理。我们应该而且可以运用伦理来促进管理,来达到经济基础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学科就有它明确的规定性,管理学与伦理学有着明确的分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管理,即研究组织如何有效率的达到一种预期的秩序。

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从历史上来看,管理活动早就普遍存在于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等组织之中,现实中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家庭、企业都少不了管理,因为它们都谋求着某种秩序,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效率。虽然说自我管理、家庭管理、企业管理和国家管理中都有“管理”,但在管理的主要本质是追求效率这个意义上讲,与其它组织相比较,从事管理活动的典型组织是企业。管理学家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指出,“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表面上看讲的是个人管理,其实与中国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不同,德鲁克“有效地管理自己”是为了“成为好的管理者”以提高效率,而儒家的“修身”是一种伦理行为,是一种个人的修养功夫,通过对自己私欲的克服,改善自身情感和道德水平,它几乎不涉及效率问题。

二、西方管理学的中心是效率原则

西方管理学学派林立,论述丰赡,管理观念不断推陈出新,管理技术日益多样化,然而从总体上看,其中潜伏一个趋势,贯穿一条原则。一个趋势是对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日益重视,一个原则是对效率的不离不弃。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及法约尔、韦伯等人的古典组织理论以效率为中心是自不待言的。泰罗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制定工时定额与采用计件工资制都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的目的是要发挥个人最高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法约尔提出十四条管理原则,韦伯强调管理是依靠一种理性的组织制度来实施的,都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梅奥提出职工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其出发点是要指出生产率不仅同物质条件有关,而且同工人的心理、态度、动机,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集体的关系密切相关,新的领导方式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感,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行为科学理论都是以效率为中心的。哈罗德・孔茨于1961年和1980年先后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从林》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丛林中无论是早期的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还是晚近的权变理论、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它们皆相信复杂的结构周密的计划和自上而下的控制等理性手段,指向纯利润和成本、市场占有率和财务目标,其中心是效率原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人本管理理论依然是以效率为中心的。

70年代管理领域兴起了企业文化研究,80年代初期,经过探究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秘诀,以人的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在美国诞生,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9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业务流程再造理论风行一时,人本管理思想进一步发展,并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应用。

所谓人本管理,是指组织为员工发展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一种管理模式。人本管理强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它围绕着解决人与工作相适应这一核心问题,把管理的视野由工作移向人,对丰富的人性予以全面的尊重。人本管理这一理论核心是发现并开发人固有的人文能量,把激励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到树立企业的整体共同价值理念上,以塑造优秀的群体意识为落脚点。同时这一理论重视发挥文化的管理功能,引导管理者通过非正式的约束、文化微妙性的暗示,把硬性管理技术和软性管理艺术结合起来,运用文化的力量调控人们的行为,实现理性精神与人本主义的珠联璧合,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人本管理理论将过去建立在对抗基础上的管理理论发展到非对抗基础上的管理理论,在更深刻更广泛的领域里协调了管理两重性的关系,实现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新的管理理念与新的组织形式的结合,使管理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然而人本管理依然没有脱离效率中心。‘在人类从工业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重点由“物”转向“人”,人情、人性为当代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人本管理是比科学管理更具效力而形成的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它是处理组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一种策略,有时以牺牲短期利益为代价以换取组织长远的利益;它的人与组织共同成长的原则,是为了极大地激发人的潜能,并使之成为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不仅与效率原则并行不悖,而且其出发点就是维持和促进效率。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安稳原则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虽然学派众多,典籍汗牛充栋,但从根本上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出一套治国安邦的万全之策。正如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所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这套万全之策的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本观、整体观、协和观和经权观。人本观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处于管理系统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管理是一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一切管理都以“修己”作为起点,达到“安人”的目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最高纲领,也是这种人本观的理论基础。整体观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成分的和谐为目标,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协和观以追求管理系统的协调、和谐、稳定为目标,要求管理主体做到“内圣”与“外王”相统一,从“修身”、“齐家”达到“治国”、“平天下”。这种协和观在管理行为上具体表现为: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刚柔相济、动态平衡、中庸和谐等图式,以达到主体与客体、人群与个人、自然与社会、“天理” (社会性)与“人欲”(自然性)等,在管理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相互交融合一。经权观的“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这种经权观一是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的目标。二是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

在管理实务上,这套万全之策提供了如下管理模式:第一,家族型的管理组织。社会是家庭的放大,君主是全国的“严父”,“天下一家”是中国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目标。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中心是“礼治”,而礼的核心则是“仁”。“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维护这种血缘

关系。因此,“礼治”实际上就是一种家族型的管理,它必然要求具有层级分明、秩序井然、分工专职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模式。第二,伦理型的管理机制。把“齐家”的原理扩展到各种管理组织的行为中,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作为经纬,从纵横两个方面把血缘关系与管理等级制度联系起来,说明这种伦理关系在各种管理行为之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机制的功能。第三,心理型的管理方式。中国的传统管理以“求善”、“求治”为目标,非常强调心理的作用,依靠领导者榜样“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召力来调动和团结全体群众,达到管理的目标。

支撑这套万全之策的实际上是文化伦理本位主义思想,它是以人道、仁义和群体为中心,以心理情感为纽带,以情理渗透为原则的“德治”方式和“内圣外王之道”,反复论述的基本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强调伦理至上,寻求的是安稳而很少顾及效率。

四、东西方管理学的融合发展不可偏离效率中心

东西方管理思想各具特色,也各有短长。这种长处和短处在中西管理思想中往往具有对应和互补的关系。因此,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21世纪人类管理活动面临新情况新变化,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20世纪的发展,但到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人日益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气候反常给21世纪的发展带来困难,管理学不得不正视新的管理伦理问题。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是一种立足于现实世界,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价值取向的内敛型文化,这种思想文化可以帮助人们避免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积极作用,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强烈的兴趣,西方管理学对这种文化思想借鉴和吸纳就表现为西方管理学的东方回归。

同时笔者认为,管理思想回归东方的旅途上不可迷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本性,即不可偏离效率中心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和发展中国的管理学,应以西方管理学为架构,以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为辅用,用伦理来达到管理的目标,运用伦理的手段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如前所述,西方管理学相较中国传统管理学更准确地把握住了管理的本质,相反,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缺少科学精神支配下的对自然的理性探寻,伦理至上,伦理道德与人们现实的利益活动相分离,显示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经济的反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有二个先天的缺陷:一是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二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它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形态。特别是它缺少效率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上的管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

在西方理论界,效率中心的思想不时遭到批判。有论者批判这种管理思想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割裂了管理与人内在同一的关系,也导致了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的丧失,使原本内在于人的实践的管理变成了外在于人的异己的存在,从而使管理变成了约束人、支配人的一种强制力量。笔者认为,这是对管理的求全责备了。约束、强制本来就是“管理”一词的应有含义,管理就是管理,不能回避它的功利性。所谓人的全面自在的发展,所谓无为而治等等,不是现实的管理,而是管理的终极状态,是无限企及但永远达不到的目标。因为永远达不到,所以它有永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