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顾城论文范文(最新6篇)

时间:2023-11-20 08:42:42 作者:admin

解读顾城论文范文 第1篇

顾城,可以说是一位最正宗的朦胧诗人。他的诗善于通过扑朔迷离的意象创造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探求,在许多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主题。较之舒婷等诗人,顾城的诗主观化色彩更为明显,因而让人们感到更为“朦胧”,甚至晦涩和难懂。

一、“黑夜”中的觉醒

当时间重新给历史定位,当人们开始可以正视**现当代文学之际,这种清醒意识渐渐成为青年人对于现实怀疑和打破的动力和鼓舞,年轻的“一代人”开始对现实的“黑暗”有十分清醒的认识。顾城的这首诗,一方面对那些痛心刻骨的现实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和质疑,另一方面又对未来有某种改变的要求和期待。

二、“个体意识”的觉醒

顾城曾经很清晰地说:“表现世界的目地,是表现‘我’。你们那一代有时也写‘我’,但总是把‘我’写成‘铺路的石头’、‘齿轮’、‘螺丝钉’。这个‘我’是人吗?不,只是机械!”顾城他们这一代人,是从**那个困境中走出来的,他们在精神上的依附性逐渐消失后,从精神**中挣脱出来,从文化蒙昧中觉醒,最真切地感到人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自我”的变异和丧失。所以在他们的诗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重塑“自我”成为非常普遍的思想表达。在这种背景下,强调个体意识觉醒的朦胧诗无疑是契合时代的。在这首诗中,“黑夜”在这里显然对特殊年代的1种喻示,对于个体意识的“我”来说现实充斥“黑夜”,而“黑夜的眼睛”自然是指作为**人这样1个“群体意识”来**“个体意识”的**。“我”用1种“群体意识”去寻找“我”所追求的“光明”理想――“个体意识”――自然处处碰壁,这正是顾城他们那“一代人”所面临的苦恼与困惑。

三、极强的语言形式

朦胧诗以现代感极强的语言,给萎缩的诗歌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弹性生命,使诗生命获得再度站立的可能。顾城最善于运用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和奇特的意象组合来表现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这首诗中,他以不**的语法搭配,违反逻辑的奇特修饰,以其鲜活的反传统姿态,冲决了语言的惯性*板模式,使诗情思饱满诗意盎然,增强了含蓄朦胧的审美功能。

顾城的作品赏析 (菁选2篇)(扩展2)

——顾城作品《回归》赏析(1)份

解读顾城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惊人才华 思想纯净 坚守自我

顾城是天生的诗人,因为其诗歌才能和气质在小时候便得到了体现。不到十岁,他写下了“我失去了一支臂膀,就睁开了一支眼睛”①的诗句。杨树的一枝树丫被砍断,就像人失去了一支臂膀;被砍断的枝丫留下的伤疤,看上去却像是杨树又睁开了一支眼睛。比喻和拟人生动且富有想象力。顾城创作之时是否真正寄寓了“祸福相依”的深意,我们不得而知,但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精彩的创作,着实令人惊叹。十二岁时,顾城写下了《星月的来由》。他在《一瞬间破译出全部飞翔的奥秘》中写道:“我还是一个没有经过后来的事的小孩儿的时候,我在冬天的窗台上,看见干枯的树枝伸向天空,像是想把黑暗的夜空打开一样,它要看看天外的事情;我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我说: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叫它做月老和星星”。小小的顾城在诗中把大大的天空想象成整个的一块幕布,隔绝了天空下的地球与天外的世界。又赋予伸向天空的树枝以动作,它们“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从这“几个微小的窟窿”里“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自然存在的月亮和星星在十二岁的顾城的头脑中,有了另一番神奇的来历。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想象,已属不易;能将头脑中的想象化为神来之笔的诗句,其过人的才情可见一斑。

当顾城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爆发了。12岁的他被迫辍学,然后下乡放猪。这时的顾城,生活在被大自然包围的农村里,笔者猜想自然的万物和力量深深地打动了他,引发了创作的灵感。典型的例子如《生命幻想曲》:“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此时的他沉浸于自然世界的怀抱中,自然而然地超脱于尘世。“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溶进了我的生命”。所以,在生命的旅途中,“太阳”成为“我的纤夫”,“我抛下新月——金黄的锚”。最后诗人爆发出激情——“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_鸣”。这是带有超验性色彩的诗,是对生命、对时间有感而发的呐喊,更是顾城在自然的环境中对生命的赞美和感悟。正如他在《麦地在阳光下一片平坦》中所说:“后来在我十二岁的时候就特别想去农村,就找一个地儿,像法布尔这样过一种生活。但是一到农村,就明白了……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在这个荒凉的地方我没有找到昆虫世界,无意间,真的,我开始写诗了……就写‘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就那一回教育了我什么呀,就是我发现我的大恐惧呀,就是死也罢,世界也罢,所有这些恐惧呀,就没了——就是远处的河流推着河岸,就如同你的手这样扶着膝盖,就浑然分不开了;树木微微响着,如同你的心在唱,你的心就那么的广大”。

写于1979年的《一代人》,“因既有对‘’的批判,有没有失去对未来的信心”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然,这首诗表现了一代人不顾环境艰险仍然勇于探索的精神。但笔者却认为,如果这首诗能写得再早一点,写在“”期间,则更能彰显这种宝贵精神。当然,在那样特殊的时代,恐怕还没有人敢写这样的诗;即使是写了,恐怕也不敢公开出来。高压的政治与危急的形势之下,大多数人都会胆怯害怕,顾城当然也不例外。正如他后来回忆所说:“我这个人呢?其实是个胆子非常小的人,文化革命把我吓坏了,那个时候我一个劲儿地就想逃到一个地方去,最好能盖个小城堡呆里边不出来。”所以,我们不能责怪顾城没有早一点在“”期间写出《一代人》,而更应该感谢他在“”结束后国家和社会遍体鳞伤时写出了《一代人》,因其不仅展现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更激励了无数代人的努力奋斗。

顾城坚持自我的真诚内心和诚实表达,无论是对物、对事还是对人,无论是对政治、对生活还是对自己。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他写道,“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虽然顾城大多写的是由自然和生活引发的灵感,但对于政治、对于历史,他也不是不闻不问。因为他曾经所经历的生活,也是政治和历史的一部分,他已经不自觉地参与到了政治与历史之中。生活于那个时代的顾城,也同芸芸众生一样,渴望自由与和平;处于那个社会的顾城也同杜甫一样,胸怀家国,心念苍生。他“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他“想涂去一切不幸”,“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然而,社会的现实和个人力量的单薄使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他说“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他只能以他自己的方式,借助诗歌的力量,来表达内心的悲痛和无助。

所以,顾城的创作思想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他认为诗是有感而发的,是灵感来袭的自然产物。关于这一点,他在《这一瞬间破译出全部飞翔的奥秘》《生命创造了诗歌》《“神灵贯穿其间”》《解释概念我不擅长》等文章中多次提到:“诗……就是精神的自然,人像的自然……而你就似成了微妙自如本身一般……那诗就一句一句地抛出来了”。

2、他重视创作时的感觉,强调诚实地表达,不加整饬,反对功利。他描绘的写诗时的微妙感觉是“写的什么字、说个什么问题、讲的是什么事情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个飞翔中的那一刹那的感觉,那一灵动闪耀的时刻,这一瞬间破译出飞翔的全部奥秘,包涵整个的生长,使这个字、这段乐曲、这幅画成为创作,成为完美的独一无二的诞生”。关于功利,顾城有一句话极为精妙:“一朵花向春天开放,而不是向总统开放;这是最简单的事情”。这一点在他后期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它诞生另一个世界》里,顾城谈到了他的生活态度:最初,他信仰的是安徒生式的童真,后来觉得这样太容易受伤,所以转向了禅,达到一种空灵而不依赖于外在世界的境界,从而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解读顾城论文范文 第3篇

岛上不好找工作,为了生活,谢烨只能到附近的城里打工。她在城里认识了一些朋友,因为很漂亮,又善于交际,一个新西兰男人爱上了她。其实,谢烨也想过不为衣食发愁的生活,但是,她内心深爱的是顾城。

1979年,顾城陪父亲去上海采访,住在一家招待所里。那天风很大,顾城走出屋子,风就把门关上了,父亲不在,他没有钥匙。顾城站在门外,一筹莫展,突然,他愤怒地翻窗而入,收拾了东西,找到父亲说:“我要走,马上就走,回北京!我在上海快要窒息了。”他当天就登上了回北京的列车。

那一天,后来成为顾城妻子的那个女人,谢烨,也在车上。她就坐在顾城的对面。微弱的灯光下,顾城突然就给谢烨念起诗来,还提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并用钢笔为谢烨画像。谢烨看着他,给他回应。

长夜过去,火车到了北京。收拾行李准备下车时,顾城突然塞了张纸条在谢烨手里。谢烨打开纸条,看到顾城的名字和地址,她才知道,坐在面前的这个戴着厨师帽一样帽子的男人,就是全国闻名的诗人顾城。

去不去找他?谢烨犹豫了很久。但最后,她决定去。开门的是顾城的母亲,她好像早已经知道了谢烨。从顾城家出来,谢烨留下了自己在上海的地址,还告诉他离开北京的日期。之后,顾城送她离开北京。

“我们在火车上相识,你妈会说我是坏人吗?”顾城问。

“没人说你是坏人。火车开来开去,上边坐满了人,有好有坏,你都不是,你是一种个别的人……你是个怪人。”谢烨回答。

“你会给我写信吗?”她伏在车窗上问。“会的。”“写多少呢?”顾城用双手比了一个厚度,两个手的距离,厚度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于是,从那天开始,他们写了200多封信。

他们不可抑制地相爱了,爱情使他们感到甜蜜,也备受煎熬。1983年 8月8日,经过苦涩的4年多异地恋,顾城和谢烨走进了婚姻殿堂。

结婚后,顾城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依恋着谢烨。他很少出门,也不会买菜,就连穿什么衣服,都听谢烨安排。他说:“在我失败的时候,在世界的门都对我‘呼呼’关上的时候,你还会把手给我吗?我不怕世界,可是怕你,我的理智和自制力一点儿都没用。”

那个时代,人们狂热地喜欢诗人,顾城经常被邀请到大学讲课,每次出远门,他一定要带上谢烨。他在里面演讲,她就一直在门外等着。可是,再美的爱情也敌不过现实,像所有的夫妻那样,钱,渐渐成为他们头疼的东西。

在写作的人当中,诗人能得到的稿费是最少的,经常只有三五块钱。这样的数字,并不足以维持生活,日子一天天开始拮据,谢烨也变得焦虑。她希望顾城能像其他男人那样,有一份薪水稳定的工作。可是顾城只会写诗,并没有其他的谋生能力。有一次,顾城和谢烨骑自行车去看望诗人舒婷,舒婷问他们:“你们怎么不坐地铁来?坐地铁只要一毛钱而已。”顾城说:“我们就是没有一毛钱。”

1987年,谢烨跟随顾城游学欧洲、美洲之后,决定在新西兰的一个孤岛上停留下来。他们期待过一种返璞归真的简单生活。在那个小岛上,顾城买了一栋简陋的房子。他们亲手把石头从山上搬下来,翻盖房子,因为没有自来水,就在屋顶做了个蓄水池用来洗澡。随后,他们的儿子木耳出生了。

但是,孩子的降临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少真正的快乐。顾城不喜欢孩子,他把木耳送到当地的酋长那里抚养,也不让谢烨去看他。他们在国外的生活非常节省,顾城那时候的精神状态也变得越来越不好。谢烨需要衣服,便去市区的一家时装店买,顾城就一声不吭地坐在地上不起来,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生活的具体化更可恨了。

顾城一天比一天厌世,经常说要一起自杀的话,谢烨的精神每天都极度紧张,担心回家就看见顾城的尸体。

岛上不好找工作,为了生活,谢烨只能到附近的城里打工。她在城里认识了一些朋友,因为很漂亮,又善于交际,一个新西兰男人爱上了她。其实,谢烨也想过不为衣食发愁的生活,但是,她内心深爱的是顾城。

解读顾城论文范文 第4篇

首先声明,没看过任何其他人的评论。这就是我心中的顾城。不要把你心中的他强加在我身上。

在此之前,顾城给我的印象只有电视上当年蒋昌建老师舌战狮城掷出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将用它寻找光明。”以前一直以为这是用来励志的句子,就像闪闪红星照亮我的前程之类。后来再读的时候,又觉得这更像是一个孩子,涉世未深,在黑暗包裹下却依旧执着的想冲破黑色的幕布,即使可能只是徒劳,即使他还没意识到这只是徒劳。后来系际辩论赛前夜,**从3108自习归来,在淅淅沥沥的雨中,看到写着这句话的牌子贴在光华大道两旁的树上,仿佛又看到了一双黑黢黢的孩子的眼眸,向我闪烁。

顾城就是一个孩子,他写花,写鸟,写云,写风,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向他笑。他感受鸟儿们对自己排山倒海的热情,用树枝戳破天空,将月亮装在盆里。他是这么的快乐。但他也是这么的不快乐。因为一旦现实让他认识到他必须长大了,他的童话摔碎了,他的整个世界也必然崩塌了。关于他的结局我只知道他杀了妻子,然后**,其中缘由一无所知。所以还是那句话,你不能对别人妄加评论,没有谁比谁更苦逼,没有谁比谁更不应该。碰巧,我曾经说过的这些话,顾城也说过。

所以,我好像终于遇到了一个懂我的人。顾城很孩子气;我也很孩子般的理想**,最难过的一阵在人人上发过一条状态:太孩子气或者太理想**的**概都不会开心吧。心中堆积的美好愿景只是一块彩色玻璃,被现实击成碎片,也会变成锋利的刀尖。顾城说,他最喜欢的是虚无缥缈,佛家说“就是这样”;我也反抗过那些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条条框框,留下一句“就这样吧”。

我终于遇到了一个懂我的人,可惜他已经死了。

在那段最难过的时间,我读他的诗,看到了自己,但是又真的从黑暗中寻到了光明。

最喜欢的一首是《你笑了》。你笑着,使黑夜奔逃。

“就这样吧。”这是顾城最终没有做到的。

解读顾城论文范文 第5篇

关键词: 分裂 自私 理想主义

1993年10月8日,中国的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童话诗人顾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向自己的妻子举起了斧头,而自己也在伤害了妻子之后上吊自杀。事发之后,海内外一片哗然,无论是新闻界还是文学界对这一事件都保持了密切的关注,对于顾城之死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推断,使顾城之死因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不同于海子等为诗学理想而献身的诗人,顾城仿佛是个异数,他的死应该与诗歌理想无关。他作为一个天才诗人,精神极度分裂,本身具有的狂暴倾向容易使他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容易做出丧失理智的事情。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对于妻子的婚外情无法容忍,而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双重打击使他的死亡情节更加浓厚,所有这些造成了顾城杀妻后自杀的悲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顾城的自杀与诗无关,他的死主要是伦理和个人性格的问题。

顾城――分裂的诗人

顾城是一个天才诗人,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父亲顾工曾经怀疑“他的大脑和眼睛是不是真的有什么特异功能”,看书的时候“常常一个通宵就能翻完厚厚的一本”[1],而且对于故事情节把握非常准确。在诗歌创作方面,顾城更是堪称天才,十二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写现代诗,很年轻就已经就写出了被传诵一时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名句。且不说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被人传诵一时的诗句,光是其诗歌就有很多佳作:“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还有“太阳是我的纤夫/他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等。顾城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天才的色彩,他的创作时间是在“白昼午睡和黎明欲来没来时”[2],写诗的时候用枕边的纸笔“将迷迷蒙蒙中幻化出来飞舞起来的形象、景象、演绎、思绪……组成一个个词汇,一个个语句,他的手摸着笔,摸着黑(写时常常是不睁眼的),涂记下来”[3]。当朦胧诗开始流行的时候,顾城成了万众瞩目的天才。

诗人较平常人来说,会更有激情,也更加敏感。但顾城的情感和激情仿佛比一般人强烈得多,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狂暴和神经质的色彩。很多人认为顾城精神存在问题,顾城的父亲称,顾城在很小的时候曾经看到“”中部分人对于贴_的人进行殴打,这个场面对于其幼小的心灵造成刺激和伤害。顾城的母亲说顾城“他小时,曾从窗台上倒栽葱般摔了出去,脑部受过伤,有时精神失控”[4]。“在家的时候,他偶尔也会激动起来,只是偶尔为他妈妈一两句话把杯子,可那只是刹那间,很短,他又像孩子似的请妈妈原谅”[5]。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的顾城还有狂暴的一面:出手打岳母;为了一点小事与父亲打得头破血流;对妻子实行暴力……这些无不显示出顾城的暴力的倾向。诗人疯狂的情感爆发,理智不复存在,如果本身具有的狂暴倾向同时爆发,使疯狂的念头付诸暴力的实践,可以说悲剧难免。顾城生命最后的所作所为即是疯狂念头与暴力行动的同时爆发。情人的出走让顾城内心充满了绝望,勉强平静下来后,妻子的追求者马上到来,他的内心变得惶惶不安,情绪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妻子坚持要开车离开的时候,处于疯狂状态的顾城采取了暴力行动。与其说顾城有精神病,而从医学上寻找病理,还不如将这种精神的分裂归为顾城的分裂性。天才既有天才的一面,又有怪诞的一面,每一面都超乎寻常人,而在于顾城,他的性格分裂程度比较高,是一种天才与歇斯底里的状态。

顾城――自私的孩子

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拥有一颗儿童似的心。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就承认自己是一个“被妈妈宠坏了的孩子”,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曾坦言,他认为自己的心理年龄从未超过十几岁。所以,他的日常生活全部靠妻子。一次因为护照过期,无法乘飞机离开,又因为警察态度恶劣,谢烨感到非常恼怒。清醒之后,她的感受就是祈求丈夫在自己需要的时刻安慰自己,这是非常滑稽的,其中的失望与自嘲之意不言而喻。在生活中,谢烨一直充当母亲的角色,包容顾城这个任性的孩子,但如果有一天,这种包容与照顾的心不复存在,那么任性的孩子应该到谁的面前耍自己的孩子气呢?

有如此美好心灵的“童话诗人”却也是相当自私的,有了孩子之后,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妻子为了他,只好将孩子寄养到当地毛利人家里。同时,作为一个现代人,顾城却有着类似于封建式的男女思想。他的理想就是将自己喜欢的两个女人放到一处,使她们和谐相处,这样自己就建成了一个理想的女儿国。于是,他将自己的情人李英接到激流岛,与妻子三个人共同生活,并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妻子和情人变成了好朋友。在这一切都圆满之后,他却深刻地感到自己仿佛成了一个局外人,两个女人的友谊仿佛把他排挤到一旁。他只能对妻子埋怨道:“你知道李英的事没有伤你……你让她来比我还积极呢……后来你们是朋友,多好啊……我倒成了多余的人了……”谢烨积极地接李英来或许有她自己的另一种打算,但是,这种能够容忍自己丈夫的情人和自己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无私还是让人惊讶。

妻子谢烨无私付出,容忍顾城的情人和自己同住一个屋檐下,但是,顾城却容忍不了谢烨有追求者。得知谢烨与追求者相互喜欢的时候,顾城坚持离婚,理由是谢烨虽不嫉妒他与情人的关系,但他嫉妒谢烨另有所爱。他与谢烨的追求者不是同一种人,无法同时生活在一起。顾城无法忍受妻子移情别恋,但要求妻子接受自己的情人,这反映了顾城的自私。

顾城――渴望死亡的理想主义诗人

顾城作为一个诗人,具有浓厚的死亡情结,他自己承认,从十七岁开始,他就有死亡的想法,并且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他屡次想到自杀,并做出了一定的实践,但都被阻止。女诗人蝌蚪曾研究怎样自杀才是最好的,最后也选择了自杀。顾城夫妇曾经与蝌蚪夫妇一起游玩,相处了一段时间,从蝌蚪处,顾城受到启发,他认为像蝌蚪那样自杀也是不错的。

在顾城死前的一段时间里,情人李英的离开对于顾城造成相当大的打击,他认为李英具有自己理想的女儿性,是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她却趁顾城不在的时候与一个练气功的老头私奔,从此销声匿迹。这对于顾城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造成顾城精神的一度崩溃。他向往的妻子与情人友好相处,自己也身在其中的其乐融融的女儿国随着情人的离开而倒塌,精神的理想乐园从此失去,顾城处于绝望之中。正在这时,包容自己的妻子也另有所爱,并且可能要离开,顾城的现实生活就仿佛失去了顶梁柱,没有了支撑,这对于没有多少日常生活能力的顾城来说几乎就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就这样,顾城的精神和日常生活都处于崩溃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顾城最终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谢烨在散文中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这仿佛成了两人最终结局的谶语:“外边,爬墙虎的叶子正在一片一片飘落。也许有两片叶子会同时落下,那还将是快乐,是我们最后的游戏。”

参考文献:

[1][2][3]顾工.顾城和诗.墓床.作家出版社,1993:364,365,365.

解读顾城论文范文 第6篇

【顾城作品《回归》原文】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

不要失掉希望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着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会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开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在古塔的另一边

有许多细小的海浪

悄悄爬上沙岸

【顾城作品《回归》赏析】

在回归的旅途上,一对恋人互相依偎,度过了沉沉的黑夜。周围是陌生、荒凉而不无**的环境,在遥远的地方,熟悉而又可爱的家乡在招唤。他们疲倦、困顿、孤独,心上留下了一路的坎坷和过去的阴影。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满怀着信念和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本诗所创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它通过情人间倾诉衷肠的抒情方式,写得情意真切、浓郁,似耳畔的喁喁情话;又含蓄蕴藉,隐示着人生的内涵和真义。

全诗共五节。第一节连用四个“不要”,因为“路还很长”,从而奏出了全诗的一个主旋律,即回归的艰难。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不知道他们沿途经历过怎样的困苦曲折,但几个“不要”的具体内容却透露了他们此时此地的心境,从反面表现了他们的疲倦、失望和动摇,并暗示出一路风尘和坎坷。这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一次寻常的回归。正由于此,才突现了回归主题的人生意义。第二节总写他们回归路上的两大精神支柱,即理想的力量和爱情的力量。“把地址写在手上”,“地址”是理想的隐喻,“写在手上”则是不要丢失理想的形象而婉转的表示;“靠在我的肩膀”,意指爱情力量的互相汲取。面对艰难而又漫长的人生旅程,唯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的信念才是他们遇难而进、取之不尽的心理动力。这也是本诗主题的聚焦。最后三节对理想和爱情作了具体升华和铺写,表现得不仅诗意浓烈,而且富有层次。先写家乡的'理想境界:“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这幅优美的画面,是由象征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古塔与象征着充满生机、青春活力的绿地相映而成,显示了一种历史感与现代感交融的文化选择和理想。其次,描写理想与爱情的双重叠合:“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爱情的力量,爱情本身包容着为所爱的人扫清理想障碍的意义。这一节是理想之歌,也是爱情心曲。再次,专写爱情甜蜜的境界:海滩上,海浪“悄悄爬上沙岸/收集着颤动的音响……”虽然画面中没有正面描写这一对热恋中的主人公,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与大海的辽阔、沙滩的寂静融为一体的爱情的气息,能想象到海浪收集的正是他们心灵的颤动和情语缠绵的声响。本诗前两节主要写回归路上的现实,后三节侧重于表现回归路上的想象。因此,旅途与目的地、困难与光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对比和结合,构成了作品艺术构思上的内在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