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论文选题(热门4篇)

时间:2024-01-04 08:33:54 作者:admin

灿烂千阳论文选题 第1篇

莱拉的人生本是光明的,有青梅竹马的爱情,父亲开明仁爱.然而一切毁于战争.无家可归并有了身孕的莱拉被玛丽雅姆收留,使得两人的生命开始有了交集.为娶到莱拉,拉希德编造了莱拉爱人死亡的消息.莱拉为了生存委身于拉希德.最初的玛丽雅姆面对和她同命相连的莱拉,内心是带着憎恨的,她认为是莱拉抢走了自己的一切.正是拉希德多年非人的折磨,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主体和思想的控制,使玛丽雅姆感情变得麻木,对女性的痛苦无动于衷,丧失了女性意识和个体存在感,排斥同样遭遇不幸的女性.

“女性常在建构主体时突显出某种团结意识.”(胡婕)莱拉友好善良,她视玛丽雅姆为姐妹,她明白玛丽雅姆和自己一样是受害者.在和莱拉的相处中,玛丽雅姆荒芜的感情世界撒下了爱的种子和希望.她变得平静、快乐而满足,“我小时候所渴望的一切,你们都已经给了我.你和你的两个孩子已经让我感到如此的幸福.”(P301)这滋生了玛丽雅姆的背叛,并甘愿放弃生命救赎莱拉.在拉希德的残暴殴打中,玛丽雅姆觉醒了,“这是她第一次决定自己生活的轨迹.”

玛丽雅姆完成了自我构建,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主体意识的回归.在行刑时,玛丽雅姆认为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听从别人的命令,意味着女性以死为代价换来了自由的意志.

同时,玛丽雅姆对自己的爱也使得莱拉克服了性格上的软弱,勇敢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带着对玛丽雅姆的爱重回阿富汗,并作为一名教师启迪阿富汗人民的心智.由此,莱拉也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逐渐成长,获得新生和救赎.

灿烂千阳论文选题 第2篇

卡勒德·胡塞尼小说三部曲:《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响》已经为胡塞尼赢得了全世界众多的读者和美国畅销图书。《灿烂千阳》出版于2007年9月,相对于其他经典作品来说是年代较新的小说,已经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并在全世界畅销。这本书即出版以来就获得了评论家的欢迎。小说的成功激发了很多文学评论家、学术研究者对小说的各个方面进行解读。

国内研究:自从《灿烂千阳》被译者李继宏在2007年翻译以来,国内陆陆续续出现学者对本文进行学术上的解读。刘洋的硕士学位论文《不幸灵魂的救赎——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灿烂千阳>》。胡萌的硕士学位论文The Sun Also Rises: A Feminist Reading of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对《灿烂千阳》进行了女性主义的解读。王思达的《试论<灿烂千阳>中的生态女权主义》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小说中男权制的拥护者逆天行事,发动战争,对自己的同胞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同时使美丽的阿富汗千疮百孔、生灵涂炭。(王思达,2012)刘喜波和葛健的《<灿烂千阳>中女性主体的拉康式解读》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主题三界说对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进行理论关照,阐明了他们从混沌的实在界,至虚幻的想象界,最终到法律规定欲望的象征界的主体性构建过程,以及在他们在主体性构建过程中他者的作用(刘喜波,葛健,2014)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权主义以及其衍生如生态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等;女性形象分析等。综上可知:国内对本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权”和女性形象方面的研究。对作品本身,以及作品体现的阿富汗社会涉及得较少。

国外研究:《灿烂千阳》受到了世界范围内众多著名的主流媒体和专业作家、学者、评论家的关注。如一些著名的报纸:The Washington Post, Los Angeles Times, The Guardian等,评论主要集中在小说的文学性和文化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对小说学术方面的分析研究成果,比如Azam Kazemiyan的文学硕士学位论文: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Rhetorical Vision of Afghan Women.这篇论文的主要严格地验证了《灿烂千阳》中阿富汗妇女的描述是否真实,以及促使人们理解小说中阿富汗妇女的形象,以及其与西方新闻媒体所展示的形象有何区别。(胡萌,2013) Harvey Thompson 的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The Plight of Afghan Women only Partially Depicted通过对小说的分析详细描绘了阿富汗妇女生活的艰难状况。Fatensaab的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Mariam’s Relationship with Her Father 分析了小说中展现的各种因素促使女主人公玛利亚姆走上不幸的命运之路。Burrow 的How Is‘Family’Portrayed in Both The Crow Road and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and What Is Its Significance 说明了家庭生活的观念以及家庭所带来的压力和束缚在整个小说的展开过程中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刘洋,2012)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权在阿富汗;《灿烂千阳》中反应的阿富汗妇女真实的生活;小说中体现出的悲惨命运的影响因素;小说本身展开情节的分析。综上可得,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本身,对小说衍生之外所涉及的女权,男权,人性等课题涉及较少。

灿烂千阳论文选题 第3篇

玛丽雅姆的婚姻生活是个悲剧.丈夫拉希德残暴、专制,在他眼中,女性只是生育的工具,他对玛丽雅姆坦言:“女人的脸只能让她老公看到!”(P89)他要求妻子全身被布卡裹得严严实实,在妻子失去生育能力后将其视为废物,而玛丽雅姆必须“容忍他说话的语气,承受他的指责,嘲弄和辱骂”.(P104)玛丽雅姆在苦难的婚姻生活中过着低微卑贱的日子.在夫权社会下,女性性格上的软弱和对丈夫一味的顺从得到了充分的写照.

玛丽雅姆的转变从结识莱拉开始.玛丽雅姆的人生是缺爱的,母亲的责骂、父亲的冷漠和丈夫的毒打使得她从未体会过爱.是莱拉唤起了玛丽雅姆对爱的渴望.在莱拉被拉希德掐住脖子的危机关头,玛丽雅姆为了拯救莱拉挺身而出,杀死了丈夫拉希德,反抗丈夫的残暴,成全了莱拉的爱情和人生,以生命为代价换来了莱拉宝贵的新生,更是实现了自身精神上的救赎.

用生命为代价的反抗更能彰显“生”的力量.玛丽雅姆以死为代价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赎,并救赎了莱拉的未来,使得莱拉带着自己的爱勇敢地生活.

灿烂千阳论文选题 第4篇

拉康认为:“父亲的形象是一切约束性规则的来源,对主体来说,是既定的必须无条件接受和服从的标志.”(方生,1999:18)父权象征着秩序的核心.《灿烂千阳》中,幼年的玛丽雅姆对父亲完全的信赖和喜欢,只有在等待父亲到来的那天“坐立不安、心不在焉”,对父亲扎里勒是这样描述的:

“这个地方的人都有蛀牙,他的牙齿算是最白的了.她喜欢他那修剪得很整齐的胡子,她也喜欢他不管天气怎么样,每次来都穿一套西装—暗棕色的.”(胡塞尔,2010:22)

在年幼的玛丽雅姆心中,父亲的形象是完美且不容置疑的.玛丽雅姆期待父亲扎里勒来看望她,和父亲的相处是她最美好的时光.玛丽雅姆崇拜父亲,父亲是权威的象征不容挑战.而女性和父亲最初的相处模式是依附状态,很自然地形成“恋父情结”,并且笃定地认为父亲向自己爱他一样爱自己.

在对父亲无限依恋崇拜的心理作用下,玛丽雅姆鼓足勇气去父亲扎里勒的住处寻找父亲.渴望见到父亲的玛丽雅姆却被拒之门外,正是这次事件第一次促使她重新审视父亲的形象、审视自己和父亲的关系,第一次隐隐感到自己的“哈拉米”②身份令父亲蒙羞,动摇着父亲的威严高大形象.实际上,令父亲蒙羞的“哈拉米”完全是父亲的错误造成的,正如玛丽雅姆的母亲娜娜所言:“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P7)

成年后女性的恋父情结往往会减弱,女性开始自主思考并抵制这种绝对的崇拜, “恋父”随之转变为“审父”.小说中,由于父亲的逼婚使得玛丽雅姆开始了“审父”阶段.正是自己从小信任的父亲逼迫自己远嫁,为未来婚姻生活的悲剧埋下伏笔,这一事件使得父女关系再无修复的可能,同时强化了男权社会下父亲的绝对权威.父亲的行为也强化了玛丽雅姆作为“哈拉米”这一身份的低人一等感,这种低人一等感在其婚后发现了丈夫拉希德的 杂志后得到印证:

“扎里勒当时是三个女人的丈夫,九个孩子的父亲,可他还跟娜娜发生了婚外的关系,拉希德的幻想和扎里勒的作为,哪一种更糟糕呢?再说,她只不过是一个乡下人,一个哈拉米,她又有什么权利对别人说三道四呢?”(P86)

在“审父”的过程中,“哈拉米”的身份使得玛丽雅姆自认是被遗弃的人,虽然她开始反思父亲对自己的爱,反思父亲的高大形象,但是自觉低贱的身份使得她又自认无权评价他人.直到多年以后父亲扎里勒来看望自己,玛丽雅姆彻底认清了父亲,她发现父亲只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才看望他的“哈拉米”女儿,他决不允许“哈拉米”使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受损的.

对于父亲,玛丽雅姆由喜爱崇拜到怀疑痛恨直到冷漠鄙视,彻底从父亲在年幼的心灵里树立的高大形象和不容置疑的权威中走出,从恋父情结中走出.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自我的意识逐步觉醒,并为后来彻底的反抗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