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硕士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4-04-01 10:46:41 作者:admin

哲学硕士论文 第1篇

台海网11月22日讯_“立委”邱毅等人今天上午质疑_台中市长候选人苏嘉全硕士论文涉嫌抄袭,_“立委”王幸男、蔡同荣、黄伟哲等人反击表示,硕士论文文献探讨本来就可引用出处,邱毅选在此时出招,是不是_候选人胡志强选情告急了,才会这样?

据中评社报道,蔡同荣、王幸男都表示,只有博士论文不能抄袭,但是硕士论文可以引用出处,依照邱毅出示的资料来看,苏嘉全被指控的部份是文献探讨的部分,如果有必要,他可以跟邱毅辩论。

黄伟哲也认为,邱毅质疑抄袭的部分,在苏嘉全170几页的论文中只有占了几页,不管是学术领域,还是大众认知,苏嘉全论文离抄袭很远,邱毅选在此时出招,是不是胡志强选情告急了,才会这样?

哲学硕士论文 第2篇

就总分而言,今年的学术型硕士考研国家线整体呈现“降中有升”的趋势。哲学、法学、历史学、医学、体育学、艺术学、中医学总分有所下降,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等专业的总分有所上升,理学、工学、农学的考研国家线与去年持平,保持不变。哲学、法学总分数线自2008年连续下降,哲学从2007年的305分一路跌至今年的270分,而法学则从335分跌至310分。

从专业型硕士来看,增招无疑让不少考生尝到了甜头。今年国家一次性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增招数万名专业型硕士。而今年新增的专业型硕士专业达到了16个,包括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临床医学硕士以及翻译硕士等。从分数线来看,原有的法律硕士、工程硕士等的分数线均与往年持平,但热门专业的分数仍有升无降,工商管理硕士分数线上升了10分。

2010年考研国家线的一大变化就是从一条学术性硕士国家线变为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两条国家线。这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提升研究生(论坛) 的就业能力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就学术型研究生而言,几乎所有专业的英语(论坛)、政治等总分为100分的单科分数线都出现1-4分左右的下降,艺术学降幅为10分。相关专家分析,单科分数线的降低与今年英语试题难度较大有关。

哲学硕士论文 第3篇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有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开展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设置有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大学之下二级学院)。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有国际酒店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环球酒店业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国际葡萄酒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等(专业),对应大陆地区旅游管理学科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博士研究生层面,设置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课程和酒店及旅游业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课程(授予DoctorateofHotelandTourismManagement学位)。

二、韩国旅游管理学科的设置概况

在亚洲,韩国的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较好,地位较高,国际影响力也较大。在韩国的学科体系中,学科被分为大系列、中系列、小系列和专业。据韩国国家教育统计服务中心的统计显示,从所在中系列来看,旅游学与管理学、经济学、广告·宣传学、金融·会计·财务学、贸易·流通学、经商教养学并列,均为“管理ㆍ经济”下设的小系列。从整个学科体系来看,旅游学与教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计算机、建筑、医学、药学等是并列的,都是学科小系列。“旅游学”小系列下设124个专业,“经济学”小系列下设106个专业(1)。对比中韩两国的学科设置可以发现,韩国的“旅游学”实际上处于类似中国一级学科的地位。在韩国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大学中,庆熙大学、京畿大学、亚洲大学、培材大学设有旅游管理学科。其中,庆熙大学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设置了酒店管理系、会展管理系、旅游管理系等8个系,涉及到国内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学科。培材大学设置了全球旅游酒店管理系、休闲服务管理系、休闲运动系;旅游管理硕士、博士学位专业下设旅游与节事管理、酒店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并设置有休闲、服务与运动硕士、博士学位专业。

三、美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美国,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休闲与公园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是差异较大的4个学科。大学一般会分别设置不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相当于大陆的4个不同的研究生专业。

(1)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这些学科一般设置在商学院/管理学院或其他学院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系、会议与节事管理系等。前者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CornellUniversitySchoolofHotelAdministration),开设培养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酒店管理硕士学位课程(专业硕士学位MasterofManagementinHospitality),以及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酒店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inHotelAdministration)和酒店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课程(DoctorofPhilosophyinHotelAdministration)。后者如普度大学健康与人类科学学院(CollegeofHealth&HumanSciences),下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SchoolofHospitalityandTourismManagement),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提供酒店与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和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均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两个领域。

(2)休闲与公园管理。与北美地区向来重视人类休闲、游憩、公园的研究有关,休闲与公园管理学科一般设置在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区发展学院等。例如,德州A&M大学的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CollegeofAgricultureandLifeSciences)下设游憩、公园与旅游科学系(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理学硕士课程(MasterofScience[.],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分“硕士论文”和“非硕士论文”两种);博士研究生层面,设置哲学博士课程(.,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

四、英法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欧洲,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生层面)发展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是英国和法国。

(1)英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在由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苏格兰资助委员会(theScottishFundingCouncil)、威尔士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Wales)和北爱尔兰就业与学习部(theDepartmentforEmploymentandLearning,NorthernIreland)联合开展的研究评估(The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中,商业与管理(BusinessandManagementStudies)学科门类(unitofassessment)下设13个一级学科,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公共部门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等1。一般而言,旅游、休闲、酒店、会展是4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开设相应的研究生专业。以英国旅游管理学科排名第一的SurreyUniversity为例。该大学在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开设航空管理、国际会展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开发、国际旅游营销、酒店战略管理和国际旅游管理等多个硕士学位课程(均为理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开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哲学博士.;分酒店、旅游、会展等多个方向)。

(2)法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1)。2015年,法国的旅游类学士、硕士学位,分别单独命名为“旅游学学士”“旅游学硕士”,不再是经济或管理学科下设的学位。目前,法国正在设立“旅游学博士”。

五、澳大利亚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

在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ResearchCouncil)开展的学科评估(ExcellenceinResearchforAustralia)中,“商业、管理、旅游与服务”是接受评估的22个学科门类(fieldofresearch)之一。其中,“旅游”是与“营销”“商业与管理”等并列的8个一级学科之一(2)。与英国、美国相似,澳大利亚的旅游、休闲、酒店与会展也是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例如,澳大利亚领先的旅游、酒店研究及教育机构——GriffithUniversity在商学院下设旅游、运动与酒店管理系(DepartmentofTourism,SportandHotelManagement),开设节事管理(EventManagement)、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InternationalTourismandHotelManagement)、物业与房地产管理(PropertyandRealEstate)、运动管理(SportManagement)和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Tourism)等专业硕士学位和学术硕士学位课程。在博士研究生层面,在商业与管理学科招收旅游、酒店、运动、会展等方向的博士生。

哲学硕士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俄罗斯,音乐教育,教育体制,教育模式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经历了沧桑的历史巨变,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艺术文化,19世纪中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崛起为其近代音乐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2年的俄罗斯音乐教育改革,使所以在规划内的音乐学院划分成三级教学机构—中学(初等音乐教育)、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中等音乐教育)和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其后的一些教育改革也主要围绕这三个层次以及大众音乐教育展开。

俄罗斯高等音乐学院主分为专业音乐学院和师范类音乐学院两类,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对专业各层次的不同社会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内容,定位培养人才的类型。音乐学院主要为专业演奏团体和初高等培养具有较高的具有独立演奏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音乐家及音乐教育家,而师范类音乐院校更侧重社会音乐教师和文化管理者的培养。虽然目标不同,但这两类院校的音乐教育都具有结构合理、教学严谨,具有连续性、计划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一、教育体制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教育背景,俄罗斯现行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两种体制,两种体制并存的现象。一种为:通过5年的学习,通过国家考试毕业后可获得专家证书(等同于硕士)。在获得专家证书后,学生可以直接申请科学副博士学位,经过3—4年的学习可以获得科学副博士学位(1996年,原_访问俄罗斯时签署了双方互相承认学历的协议,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在中国相当于博士学位)。至于俄罗斯的博士学位同欧美的博士后资格规定在原则上更是大同小异。另一种和国内教育体制一样,四年本科教育结束后可进行三年的研究生教育(硕士),然后仍需申请3—4年的副博士学习。俄罗斯高等教育学制结构和学位制度确有其特殊性,这反映出俄罗斯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

二、教育模式

俄罗斯拥有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众多专业音乐学院,也拥有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这样历史悠久的综合类大学。虽然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但是在音乐人才培养方式上却同样的严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两大类。

1、俄罗斯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的学习与传授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行为,同许多领域紧密相连,如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和各类艺术理论等,这些知识横向决定着音乐的本质和方向。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依据俄罗斯国家高等专业教育标准,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了外语、美学、哲学、历史、教学法等课程,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视野。哲学在俄罗斯高等教育中很重要的位置,贯穿于本科、硕士、博士学习阶段,学习内容从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音乐哲学、音乐培养哲学等逐渐加深,也是各个学习阶段最终“国考”的重点课程。学校根据各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分别开设各类相关课程并重视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教育实践课的教育实践环节上,把心理学、教育学用于教学实践的经验。2、经过中等教育的培养,学生在进入高等音乐学院时已基本掌握一项音乐技能,具备了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学院对于学生专业课的设置更加重视音乐综合素质的训练以及个人音乐特色的培养。

俄罗斯高等音乐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除了开设音乐史、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曲式分析、作曲、等大量的常规理论课程,还在后期学习中加入了复调、音乐评论等课程进行强化训练。音乐评论的专业技巧被认为是一个音乐学者的专业化特征,因此,音乐评论课成为非常重要的、使学生掌握音乐认知能力与技巧的实际应用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当代音乐主要趋势的分析评论、大型器乐作品的评论,以及对综合型复杂音乐即歌剧作品的分析评论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把基本理论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技巧课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校对于专业技能课十分重视,不仅注重个人演奏演唱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协同配合的能力,并针对专业的不同开设有乐队排练、室内乐排练,歌剧排练等课程。导师除了教授专业技能外,还会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教学方法,跟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并传授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时,主修专业课将参加俄罗斯国家学位考试委员组织的“国家考试”,以独奏音乐会、室内乐(重奏)音乐会的形式或成套的音乐作品,身着演出礼服参加考试。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很重视合唱和合唱指挥的训练,这两门课也是本硕学习期间两门“专业国家考试”的课程之一,在教授上多采取大小课结合的上课方式。合唱指挥课采取一对一的导师制,并搭配一个钢琴伴奏,同时以大课的方式,在合唱课上,锻炼学生的实践性,将指挥技法、合唱、作品分析等相关理论与技能知识融为一体,针对学生合唱指挥的排练与组织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在课程结业时将会以合唱音乐会的形式进行考核。

俄罗斯作为一个音乐强过得益于其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通过对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合理的课程安排,丰富的课外实践的特点,在当代音乐教育多元化的趋势下,我们应注重在音乐教育中寻求感性与理性,变革与传统,开放与集中之间的平衡。借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从而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乃至我国的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4)

哲学硕士论文 第5篇

关键词:游牧文化;乌桓;鲜卑;研究索引

一、论著类(含博士、硕士毕业论文)

成永娜,《乌桓民族关系探析》,烟台大学硕士生论文,2009年。

郭鹏,《十六国时期慕容燕集团文化述论》,西北师大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

闵海霞,《匈奴发展史研究》,兰州大学博士生论文,2010年。

吴松岩,《早期鲜卑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生论文,2010年。

蒋东明,《慕容鲜卑兴衰原因探析》,内蒙古大学硕士生论文,2012年。

李莎,《论乌桓、鲜卑的南迁及其对汉匈关系的影响》,渤海大学硕士生论文,2012年。

陶丽根,《拓跋鲜卑早期史地综考》,内蒙古大学硕士生论文,2013年。

郝燕妮,《慕容鲜卑对“中国”认同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生论文,2013年。

刘洋,《东汉王朝东北地区治理政策研究――以东汉王朝与鲜卑的关系为重心》,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3年。

梁云,《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生论文,2013年。

周刘备,《唐代诗人眼中的汉代边疆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4年。

_波,《两汉时期的马政与边疆安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4年。

李焕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号与崇山习俗考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2014年。

李路《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2014年6月

张婷婷,《鲜卑族民间美术造型》,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4年。

高建国,《鲜卑族裔府州折氏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生论文,2014年。

二、论文类

理论研究综述

傅新民,《融合、消亡、新生――北魏拓跋鲜卑文化改革沉思》,《网络财富》2009年01期。

闫祥云、马成军,《拓跋鲜卑史学自觉与北朝史学编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姚胜,《甘英出使大秦原因考》,《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李焕清、王彦辉,《匈奴“瓯脱”考辩》,《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04期。

王平、陈文,《简述东汉前期对北匈奴的政策》,《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薛海波,《试论汉魏之际东北各民族的政治发展形态――以部落酋豪为中心》,《东北史地》2009年08期。

闵海霞、崔明德,《试析南匈奴未能实现统一的原因》,《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李治亭,《论边疆问题与历代王朝的盛衰》,《东北史地》2009年11期。

陈得芝,《秦汉时期的北疆》,《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09年12期。

焦应达,《古代北方民族法律起源探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程尼娜,《汉代东北亚封贡体制初探》,《学习与探索》2010年05期。

梁云,《内蒙古地区鲜卑历史的研究意义》,《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秦树才、梁初阳,《〈后汉书〉中国民族史史料概说》,《西南古籍研究》2011年06期。

杨春奋,《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男子发式微探》,《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梁云,《早期拓跋鲜卑研究回顾》,《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王冉,《论早期鲜卑和东胡的渊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2期。

付开镜,《魏晋南北朝鲜卑民族性观念的儒家化》,《史林》2012年06期。

周丽莎,《魏晋时期鲜卑之崛起及其被打压》,《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尹波涛,《略论马长寿先生的北魏史研究――以〈乌桓与鲜卑〉为中心》,《西北民族论丛》2013年08期。

李晓标,《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文脉分析研究――以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为例》,《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年10期。

李昆、李建凤,《知网所见鲜卑族族源研究综述》,《青春岁月》2014年01期。

高然,《民族历程与慕容改姓》,《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07期。

戴光宇,《试论鲜卑语、契丹语和满语的关系》,《满语研究》2014年12期。

赵红梅,《汉代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比较研究――以度辽将军、护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将为中心》,《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起源与发展史

李海叶,《北魏时期的慕容与鲜卑》,《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黄河,《3-4世纪昌黎鲜卑胡姓群体初探》,《东北史地》2010年01期。

赵学政,《诗歌(词)中的北疆游牧史考――以匈奴、鲜卑为例》,《前沿》2010年01期。

殷宪,《拓跋代与平城》,《学习与探索》2010年03期。

李书吉,《拓跋魏代北史实拾遗》,《学习与探索》2010年05期。

曹永年,《关于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问题――与李志敏先生商榷》,《中国史研究》2010年08期。

潘玲,《西汉时期乌桓历史辨析》,《史学集刊》2011年01期。

_,《论鲜卑拓跋氏族群结构的演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1期。

赵红梅,《慕容鲜卑早期历史谈论――关于慕容氏的起源及其对华夏文化的认同问题》,《学习与探索》2011年05期。

梁云,《拓跋鲜卑西迁大泽、匈奴故地原因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7期。

杨军,《乌桓山与鲜卑山新考》,《欧亚学刊(国际版)》2011年10期。

倪瑞安,《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研究述评》,《东北史地》2012年01期。

穆臣,《慕容鲜卑民族共同体形成考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温玉成,《论拓跋部源自索离》,《新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丁柏峰,《简论吐谷浑西迁之后与慕容鲜卑的历史分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崔向东,《论慕容在慕容鲜卑崛起中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2期。

王鹏,《鲜卑人觊觎中原慕容世家的“皇帝梦”》,《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02期。

刘宗铭,《简述鲜卑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史》,《学理论》2013年03期。

王天蛟,《嫩江流域是鲜卑入主中原的必由之路》,《理论观察》2013年04期。

魏俊杰,《论鲜卑段部的源流和兴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高然,《慕容鲜卑早期历史考论》,《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08期。

文化、社会生活与习俗

高恒天、赵金国,《秦汉时代鲜卑族的道德生活及影响》,《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徐海晶,《从北朝上层女子看鲜卑族的贞洁观》,《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孙险峰,《北魏鲜卑人的宇宙观――从鲜卑人的祭天礼制看宇宙观的变迁》,《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11期。

庄鸿雁,《鲜卑萨满文化三论》,《学术交流》2012年09期。

王永平,《北魏后期迁洛鲜卑皇族集团之雅化――以其学术文化积累的提升为中心》,《河北学刊》2012年11期。

陈鹏,《拓跋鲜卑七分国人时间异说形成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12年12期。

吕净植,《鲜卑非瑞兽辨》,《北方文物》2013年02期。

艾荫范,《尾音节为“隗”的古鲜卑人名音读和意涵初判》,《北方文物》2013年04期。

王春红,《北魏鲜卑八姓之嵇、奚辨》,《许昌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赵和平,《于阗尉迟氏源出鲜卑考――中古尉迟氏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14年06期。

肖永明,《青海魏晋十六国墓葬的鲜卑文化因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曾顺岗、张宏斌,《鲜卑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儒士命运――对北魏崔浩被诛的深层解读》,《天府新论》2014年05期。

孙楠,《鲜卑族口传文学的史料价值》,《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9期。

陆刚,《东汉鲜卑立体造型艺术发展脉络研究》,《雕塑》2014年09期。

宋丙玲,《从文本和考古材料探析早期鲜卑服饰反映的汉人意象》,《中国美术研究》2014年09期。

陆刚,《鲜卑立体造型艺术作品构成形式解析》,《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10期。

政治、制度与军事

薛宗正,《关于慕容氏集成制度的探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李俊方、魏舶,《汉晋护乌桓校尉职官性质演变探析》,《北方文物》2009年11期。

李大龙,《简论曹魏王朝的鲜卑政策――以王雄刺杀轲比能为中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10期。

李瑾明,《游牧社会领导者的作用考――以鲜卑君主的地位为中心》,《宋史研究论丛》2010年12期。

金洪培,《淝水之战与慕容垂复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林永强,《汉朝针对降附乌桓的军政管理措施考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04期。

曹晋,《克里孟古城:檀石槐鲜卑军事大联盟的指挥中心》,《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毋有江,《拓跋鲜卑政治发展的地理空间》,《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12年12期。

赵红梅,《鲜卑朝贡制度构建的历史轨迹――1―4世纪鲜卑朝贡中原王朝特征述略》,《学习与探索》2014年04期。

程尼娜,《汉魏晋时期东部鲜卑朝贡制度研究》,《学习与探索》2014年04期。

民族交往与融合

王华权,《汉语亲属称谓前缀“阿”成因再探――兼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语对中古汉语的影响》,《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崔明德、成永娜,《乌桓调整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原因及其影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周惠泉,《宇文虚中新探》,《文学评论》2009年09期。

孙玉景,《古代浑河地区民族族系嬗变及其文化特征》,《民族论坛》2010年03期。

汪锡鹏,《由太和五铢到北周三品――从钱币上看北朝鲜卑统治者的汉化进程》,《中国城市金融》2010年03期。

羊瑜,《从六镇鲜卑看拓跋鲜卑的汉化过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赵秀文、金锋、包福存,《鲜卑族汉化与诺曼底贵族盎格鲁化比较》,《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庄金秋,《略论段部鲜卑与两晋的关系》,《东北史地》2010年09期。

束霞平,《刍议鲜卑族服饰对南北朝戎服的影响》,《丝绸》2010年10期。

沈波,《对鲜卑族种属的多角度探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金洪培,《叛服不常――略论慕容鲜卑与西晋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12期。

高然,《鲜卑豆卢氏世系补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12期。

赵红梅,《乌桓朝贡东汉王朝探微》,《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11期。

胡玉春,《铁弗匈奴与拓跋鲜卑关系考略》,《黑龙江史志》2012年01期。

王荔,《慕容鲜卑汉化过程浅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3期。

李春梅,《匈奴与乌桓的关系考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3期。

李莎,《论两汉时期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及对汉匈奴关系的影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管芙蓉,《鲜卑族入主中原的意义》,《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潘慧,《浅析拓跋鲜卑和中原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丝绸之路》2012年08期。

赵红梅,《政治中心的移徙与民族文化的交融――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解析》,《学习与探索》2013年02期。

孙泓,《慕容鲜卑迁入朝鲜半岛及其影响》,《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13年03期。

郑亮,《试论东汉与鲜卑的和战关系》,《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9期。

刘彦坤,《浅析鲜卑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对民族大融合推动作用》,《商》2014年04期。

孙颢,《高句丽与慕容鲜卑关系解读――以陶器为视角》,《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崔向东,《乌桓、鲜卑南迁西进与北方民族关系演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07期。

杨懿,《华裔理殊:永嘉之乱前的慕容鲜卑及其改革动因》,《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7期。

苗霖霖,《党项鲜卑关系再探讨》,《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08期。

考古研究

吴松岩,《早期鲜卑考古学主要发现与研究述评》,《东北史地》2009年01期。

韦正,《鲜卑墓葬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07期。

倪瑞安,《拓跋―北魏墓葬研究的学科背景与核心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01期。

吉平、刘海文、马婧,《内蒙古南宝力皋吐鲜卑墓地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0年06期。

陈孔坛,《“北周三品”钱币是鲜卑宇文部汉化的物证》,《东方收藏》2010年11期。

李怀顺,《河西魏晋墓壁画少数民族形象初探》,《华夏考古》2010年12期。

潘玲,《东汉至魏晋早期鲜卑墓葬的特征与演变分析―以性别和年龄差异为例》,《草原文物》2012年03期。

范恩实,《论西岔沟古墓群的族属――兼及乌桓、鲜卑考古文化的探索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4期。

吴荭、_毛、瑞林,《河西墓葬中的鲜卑因素》,《考古与文物》2012年04期。

潘玲,《长城地带早期鲜卑遗存文化因素来源分析》,《边疆考古研究》2012年08期。

吴松岩,《拓跋鲜卑一种特殊的合葬类型―二次叠葬墓》,《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9期。

谢洪波,《北朝镇墓兽造型与鲜卑族汉化的关系解析》,《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林林、冯雷、郭松雪,《慕容鲜卑早期落脚点“棘城之北”考》,《草原文物》2013年09期。

范兆飞,《北魏鲜卑丧葬习俗考论》,《学术月刊》2013年09期。

张景明,《鲜卑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边疆考古研究》2013年12期。

哲学硕士论文 第6篇

报考各院校考研的考生请关注2011考研国家分数线,国家分数线于今日已经公布,从整体上来看考研分数线整体增加,何原因导致分数线整体增加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国家线划线分类

2011年全国线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统筹考虑学术性和专业学位两个类型的实际情况”,2011年全国分数线继续延续2010年考研(论坛) 国家线的分类,国家线总共分为两类——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两条国家线。

2、新增专业硕士首次划线

2011年研究生招生新增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新增专业硕士首次划线。

19类新增硕士专业学位具体如下表所示:

应用统计

国际商务

资产评估

应用心理

新闻与传播

文物与博物馆

城市规划

中药学

旅游管理

图书情报

工程管理

3、国家分数线多数上升,个别门类与去年持平或下降

分数线持平“---”

农学和体育学两大学科的考研国家线与去年持平,保持不变。

分数线上升“”

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的国家线则比2010年相比有了较大程度的上升。其中,哲学和工学的上升幅度多达25分,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历史学上升20分。

分数线下降“”

只有教育学学科分数线比去年有所下降,降幅仅达5分。

1、国家政策影响。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表示,将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011年争取达到招生总规模的30%,到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达到50%。这个可谓是国家线总体走高的重要原因。

2、题目相对简单,考生分数普遍较高。

比如,经济学管理学总分提高达20分,数三考题相对往年比较容易,这个从全国考研普遍分数较高就可见一斑。

哲学硕士论文 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三早”模式

人们在没有研究语言之前已经在言语了,人们在没有研究思维之前已经在思维了,但这种言语和思维是自发的,只有对言语和思维有了反思,人们的言语和思维才变成了自觉的。时光荏苒,犹白驹过隙。转眼之间笔者已经从一个研究生变成了培养出多名研究生的导师,毕业的硕士生已过半百,博士生近20人,指导的硕士论文有3篇获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多篇硕博论文获学校优秀硕博论文。反思自己20余年来走过的指导研究生的历程,的确有一些虽具普遍性但也有特殊性的体会,主要是早确定培养重点、早定题、早出成果的“三早”模式。相信对这些体会的反思和总结会使自己从培养研究生的自发状态渐入自觉状态,从而为以后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一面理性之镜。

一、早确定培养重点

中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虽然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但也根据人的智力和学习态度把教育对象分成“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等不同的类型,此种划分虽然包含有先验论的色彩,但也指出了人在智力和后天学习方面的差异。先秦儒家和墨家都讲爱,墨家讲的是兼爱,儒家讲的是差别爱,而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差别爱才是现实的爱。所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底蕴形成有差别的针对性培养思路,从而突出重点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自己所在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科是一级博士点学科。由于每年本科的招生数量有限,又地处偏远,多数本科生的考研目标是国内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等,因此硕博的生源比较复杂,科班出身的考生较少,多数都是跨专业的学生。

面对复杂的生源现状,笔者确定了差别培养的原则,即在学生和导师互选之后即确定重点培养的对象,而确定重点培养对象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未来志向。有的考公务员,有的直接工作,有的考博或未来专注学问,后者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已经毕业的重点培养对象中,有的已经获得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也有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的,从事教学科研的学生多数都已经晋升副高职称,其中一些人已经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为所在高校的学术骨干。如已毕业的博士康宇已经完成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出版3部专著,在《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文史哲》等杂志发表数十篇论文。已毕业的博士郑秋月、曹威也都承担有中国博士后基金、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并出版有自己的专著,在《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他们都已经成为本单位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目前,笔者依然坚持差别培养的原则,对于将来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相信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早定题

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不加选择地接受所有信息。对于研究生而言,如果论文题目确定较晚,不仅不利于“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还有可能会造成“到处乱撞”的尴尬和迷茫,甚至造成“心有旁骛”、“无所事事”的懒惰和麻木。所以,每一届研究生入学之后,我会不断的敦促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尽早确立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或范围确定之后,我会给他们推荐参考书目,并有针对性地探讨研究方法和步骤,在不同时段形成不同的阶段性成果,以便从容、顺利地完成学位论文。在已经毕业的硕博中,多数都是在入学的第一学期确定论文题目,因此,搜集、整理资料的时间比较充分,保证了学位论文的顺利写作。已毕业的硕士王传林由于论文题目确立早,准备时间充足,加之个人的勤奋,提前一年就完成了接近20万字的硕士论文。

哲学硕士论文 第8篇

Situation Analysis on Marxist Theory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He'nan Colleges

WANG Jiang

(Graduate Department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Marxist theory master program, docto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for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province providing 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nel security is to implement education legislation important safeguard morality and fundamental task i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provinc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job, is the province of universities serving the provinc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work on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has an important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Key words He'nan colleges; Marxist Theory; subject

2004年_启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国高校和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机构学科体系中,已经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基础性重要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六个二级学科。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服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现状

按照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要求,除思想政治教育设置本科专业外,其它学科不设置本科专业。因此,我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即指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学科点建设和发展情况。截至2015年5月,在河南省举办的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归属于我省管理的普通本科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43所。在这43所本科高校中,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本科高校共计19所,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9所,是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在这19所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招生资格的高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及二级相关学科的本科高校共有13所,其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授权单位2所,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为郑州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为河南大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单位10所,二级学科硕士授予单位3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发展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加强和改进我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学科支持。

2 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加强

当前,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学科体系建设还很薄弱。在我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二级学科的13所本科高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仅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郑州大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河南大学则仅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其余的11所本科高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8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二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有3所。在2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中,学科建设发展在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但是其自身的发展也遇到不少的问题。在郑州大学,虽然其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但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发展却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郑州大学自2010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科博士授权点以来,分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二级博士点开展学科点招生。在其余的三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发展中,近五年来还未取得新的进展,作为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引领者,郑州大学需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于河南大学来讲,其仅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成功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是其应当努力的方向。

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二级学科硕士授权学科的其余11所本科高校,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对于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授权点的8所高校中,其学科建设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一级学科整体推进型;第二,二级学科优先发展型。对于一级学科整体推进型,其在六个二级学位点中同时招生,整体推进一级学科建设;或者按照一级学科进行招生,按照二级学科进行研究方向设置,整体推进。对于按照二级学科优先发展型,则主要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高校和个别一级学科硕士点高校基于自身高校学科发展实践和能力,仅在自身所能做好的相关二级学科进行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发展,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已经成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学科之一。但是,和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对高层次社科理论人才队伍的需求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层次社科人才理论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的现实需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总量为例,2015年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高校共计招生博士研究生总量为11名,其中学术型博士5名,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6名。与其它兄弟省份相比,这个数量是很少的。相对于我省130余所各类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人才数量的强大需求而言,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培养能力建设是严重不足的。

学科影响力有待提升

当前,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整体上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在学科研究能力和服务我省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中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影响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整体要求,其不仅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服务,还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引领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工作。在学科研究方向的设置上,一方面,各高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所要求的研究方向范围进行方向凝练;另一方面,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学科优势在研究方向设置中体现出自身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在这方面,我省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已经走在前列,而其它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建设还有待提升。

3 对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

哲学硕士论文 第9篇

我_年上大学,当时大学生还比较值钱,算赶上了“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尾巴。1993年毕业时,学校第一次实行 “双向选择”,也就是毕业生可以自己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学校帮你找工作。从前大学生是学校包分配,毕业生没多少选择自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兴起的大学教育产业化运动,各大学急剧扩招,上大学的人数急剧膨胀,然后学校把毕业学生推向市场,给学生强加上自由,不再负责。教育产业化的好处是基本普及了大学教育,给想学习的人更多的机会,坏处则是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严重缩水,越来越和市场需求脱节,而且学费越来越贵。现在的研究生平均水平,我觉得还不如我上大学时的本科生。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是教授和副教授给我们授课,现在硕士、博士都难得见到自己的导师一面,经常是硕士教本科,博士教硕士,讲师教博士,教授教“大款”。学生的研究水平就别提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位教授曾和我说,他在看博士论文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一段落行文比较流畅,那极有可能是抄来的。我导师也曾和我说,现在很多硕士论文,连基本的内在逻辑结构都是混乱的,怎么就毕业了呢?如此差的教育质量,收费却是火箭一般地攀升。现在读个四年的本科得十几万人民币吧?学不到什么知识,毕业还找不到工作。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孩子送到外国去,青春不能白白浪费啊,起码能学门外语吧。

被入学考试逼的?

尽管高校扩招,名校的门槛和学费却越来越高,现在进外国名牌大学读书,好像比进中国名牌大学还容易一些。我身边不少朋友,在国内考不上名牌大学,“只能”去外国读名牌大学。我的一位远方亲戚,没考上清华大学,于是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我两次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均铩羽而归。现在英国华威大学读硕士,华威大学在英国排名前5,在全球怎么也是100名之内吧,据说要进前50。而清华大学的全球的排名,可能是200左右。中国进大学要考好几门课程,外国大学一般就要个外语考试,然后是写申请材料,整体感觉外国大学更容易进。中国的学生,从中学考试就考政治,本科考,硕士和博士也考。中国的入学考试制度,尤其是文科和社会科学,容易把真正有研究能力或者思维活跃的学生挡在门外。另外英语考试也很奇怪。听说留洋回国的学生,参加北京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英语通常不及格,实在是匪夷所思。我认识北京大学一位研究中国哲学的研究生,在博士英语考试上折了好几次。他的研究素材,基本上都是繁体中文,当然,学术论文偶尔有洋文,那也是讨论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大师中,精通多门语言的很多,比如冯友兰,汤用彤等。但是以英文水平为强制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科的学生,毕竟太生硬了一些。况且英语试题组的出题老师还曾私下说,入学考试的英文题,就是让别人不会做。别的专家出的题,我只能得70分,那么我出的题,别的专家也只能得70分,否则怎么显示出我的水平高?相反,外国的语言考试,非常规范,以实用为第一要务,强调最重要的语言使用能力,听读写说一起来,这样才能在日常学习中真正用上英语。如果要在美国读研究生,一律要考GRE,少数学科要考GMAT或者LAST,这些考试不是语言考试,而是智商考试、逻辑、数学、类比、反义,统统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而非单纯的语言能力。我参加GRE考试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中,大家都遵循一个思维习惯,学术交流就方便多了。

就业给逼的?

现在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只能去接着读硕士,读博士。国人也容易崇洋,把留学回国的人叫“海归”,谐音为“海龟”,相对就把国内的毕业生叫“土鳖”。想在中国进外企,没个海外学位还真不容易。想在名牌大学当老师,一定需要外国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评职称就是考英语。崇洋也有道理,谁让你把中国学生的素质弄这么低?英语考试这么难,也没见几个能熟练使用英语的,让用人单位对国内的毕业生没信心。

被身边的人给逼的?

哲学硕士论文 第10篇

由“大学生”升格为“研究生”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托保送本校的福,省去了考研复习,几乎整个大四都在看闲书、玩吉他。转眼又是九月,落叶纷飞的北方城市里,还是原来的校园,还是熟悉的先生,路上有忙着军训的小本科生,教室里有好不容易从外校考进来的新同学,上课了,自己在第一排找个座位气定神闲地坐下来,新的学习生活就开始了。

先看了一本《爱因斯坦传》,然后开始啃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虽说有四年本科的基础,但接下来怎样学,做什么题目,向哪个方向走,心里还是茫然的。每天看看书,上上网,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却像在焦急地等待什么。

“小硕”只有两年:一年入学,一年毕业。即使一帆风顺,恐怕也将是一段不容些许流连的旅程。可“风浪”还是来了,也许只是一阵涟漪,却将我平淡的生活改变。

故事要从一位知名英语专家来校做的那场讲座开始。那天傍晚实在很无聊,看到海报,心想去听听,知道一些学英语的窍门也是好的,脚步一转就进了报告大厅。当晚报告厅里人山人海,场面热烈,专家的包袱也抖得很响。邻座是一位开朗活泼的女生。我对她说:“像你这样爱学习的美女可不多啊!”她笑了笑,问我:“你是哪个专业的?”“哲学。”“哇!”我就这样认识了梓童。

专家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聊,很投缘,散场的时候,相互留了手机号码。当时有种感觉,也许是一种期待:这件事不会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天果然她发来信息,一上来就是哲学问题。说的和回的什么已经忘记了,但就在此后不久,两个人开始肩并肩地坐在露天看台的树阴里看月亮。

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年代,也是一段不真实的生活。有人陪着,书断断续续地总也看不完,在极短时间内开题写论文寻找方向的紧迫感也被冲淡了。最糟糕的是,梓童本不是那种容易接近的单纯女孩,她有她自己的想法。所以当最初的浪漫感觉消失掉,我发现自己还没有成熟到能够把握这份感情,也没有能力留她在身边,分开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局。

梓童走了以后,我不得不从美梦中醒来,面对现实的残局:第一学年过半――就是毕业在即了,将近一半的黄金时间就这样无谓地消耗掉了。确定题目、发表小论文、写作大论文,这些任务一直摆在眼前,回过神来已经时日无多。再想想经验不足的找工作和考博,最初读研的那点从容悄悄地溜走了。我开始在自己身上做“哲学反思”,让自己清醒再清醒地面对现实,终于发现自己实在是一无是处。首先,自己选择的本是一条清苦的学术之路,是不会也不该有太多繁华喧闹的;其次,人文学科硕士在就业市场中原本就比较边缘化,小硕虽然节省了一年时间,竞争力却不及同时应聘的三年制硕士;再次,事已至此,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如果不能在短期之内恢复,怕只怕这小硕时代只能就此草草收场。

这期间,我试过各种自救的办法,例如:跑到校医院做心理咨询、广泛开展户外体育运动、参加各类集体活动,等等。在消沉与苦涩之中艰难度日,以仅存的理智争取赶在第一个暑假――也是唯一的暑假――之前一点点将失去的热情重新注入体内。我暑假里没有回家,整天泡在校园藤蔓掩映的露天游泳池里,体会一种无边无际的飘浮感。

转眼间,第二学年――也是最后一个学年来临,该是做决定的时刻了。找工作还是考博?这是个问题。结果我做出了今天暗自庆幸的正确选择:考博。不为别的,在这条孤独的路上走了这么久,至少要对得起自己读过的书和付出的青春年华,将哲学进行到底。我把志愿锁定在难度最大的北大哲学系,这在母校还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结果证明我又是对的――北大之所以是北大,就在于她拥有强大的文化磁场,能够整合起人类最好的文化能源,指引迷路的心灵走向光明。我惊奇地发现,备考的参考书目中尽是被我忽视的奇珍异宝,心仪导师的学说更像一盏明灯在天边隐现,让我惭愧自己的浅薄与自大,决定亡羊补牢,加倍努力。

终于,在认识梓童一年后的秋天,我的研究生生活重新回到正轨。每日早睡早起,三餐固定,劳逸结合,独来独往于校园各大阅览室与自习场所。心口的寒气慢慢消散,未来的图景也缓缓清晰,柏拉图的对话录又变得津津有味,那可真是一段手不释卷的好日子!每一次进出图书馆,仿佛都能听到自己脱胎换骨的声音。冬天来了,复习进入攻坚阶段。寒假里的教学楼俨然是一座空城,有时阶梯教室里只有孤身一人,就只打开头上第一排日光灯,一个人从日出坐到深夜。哲学――尤其是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东西,在那种情境下读来格外有感觉。那时走出教学楼,放眼望去,感觉自己看到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世界和空间,而是“存在与时间”。夜里收工回宿舍,是一天当中最放松的时刻,还记得溜冰场旁边小路上的星空总是那样清澈见底,猎户座就像一个永不背叛的忠实伙伴,像儿时一样注视着我,我也像孩子一样注视着他,眼睛不知不觉就湿润了。

那是紧锣密鼓的一年。转过年来,考试就近了。赴京初试,第一次走进燕园,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漂亮的地方。一个月以后,回京复试。又过了一个月,一张录取通知书终于翩然而至。而这时,距离小硕毕业已经只剩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不论上博以后的“下回分解”如何,至少在这最后的三个月里,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哲学硕士论文 第11篇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人物评选揭晓,王性玉等10名专家、教授榜上有名。

王性玉,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是河南省第二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牵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新世纪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和区域金融。他先后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科研管理》《管理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系列论文50多篇,出版有《期权投资与做市商风险管理》《博弈论和衍生品视角下的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等学术著作8部。王性玉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抵押品替代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户信号传递、金融抑制及农贷技术设计”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

张纪,1971年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是洛阳市金融专家委员会委员、洛阳市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6年至今,张纪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上海金融》《国际贸易问题》《现代经济探讨》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独著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学术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6项。2012年,他的研究报告得到时任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的高度评价。

傅修海,1976年生,_党员,2009年获中山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兼郑州大学教育部公民教育中心研究员。他主要从事中国文艺思想史、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等研究,已出版专著1本,编著3部;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评论》《鲁迅研究月刊》《南方文坛》《甘肃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_与左翼文学的中国化进程》等10余项科研课题;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代表。

魏鸿雁,1966年生,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先后在《文学遗产》《中州学刊》等专业学术刊物上20余篇。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许文忠公集注评”、省社科联课题――“郑卫之风与中原文化源流探究”等,还参与“蒋捷《竹山词》校注”等科研课题4项。出版《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佛玄哲理诗艺术研究》等2部学术专著。其中,国家社科成果对汉代小说的系统研究,弥补了小说史研究上的不足,对完善早期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哲学硕士论文 第12篇

唐骏事件发生后,舆论一片哗然。有关真假文凭的讨论,一时成为媒体焦点。谈到文凭,自然要涉及留学。因为从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首当其冲的是新教育的兴起。中国近代新教育开始完全模仿西方,一会学德国,一会学美国,变化很大。中国近代新学制虽然逐步建立起来,但是很不完善。借助西方教育机构为中国培养各种人才,始终是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奖励游学或留学,也始终是政府兴办教育的手段之一。晚清政府如此,北洋政府、南京_也是如此。洋博士优越于土博士,逐渐被社会所认同。

蔡尚思先生回忆说:“我在十余年前,听见一个同事说:‘某有名大学有两个学生,同时毕了业,一个学问很好的,因为没有钱,只好进该校的研究院;另一个学问很差的,因为有钱,便赴美留学;这两人又同时毕业,在该大学任教;那位学问很好而由该校研究院毕业者,只能在该大学任讲师;另一位学问很差而得有美国学位者,却可在该大学任教授。两人的薪水,也相差到两倍以上之多。”这个故事,并不是个案。因此,从晚清到民国,中国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留学热潮。

实至名归的“海龟”

客观地讲,近代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发生的作用主要是正面的、积极的。当然,任何事情都有正负两个方面,留学也不例外。在近代海外留学的大潮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致说来,不外以下几类。

第一种,实至名归类。所谓实至名归,是指学问有成,同时也获得毕业文凭。换句话说,就是既有学问,也有文凭。刘半农曾以高中学历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被人讥笑,一气之下出国留学,历时6年。1925年,他以《汉语字声实验录》和《国语运动史》而获学位。陶行知,1914年金陵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开始在伊利诺斯大学攻读市政,一年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导师是著名的杜威教授,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赵元任在1910年赴美留学,先在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大学毕业,1918年荣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蜚声中外的语言学家。吴宓,1917年赴美留学,1921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回国后先后任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教授,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金岳霖,1914年赴美留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是中国逻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林语堂,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类似这样的人物很多,举不胜举。一般来说,凡是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同时得到名师指点,大多数人都是事业有成,在某一领域有独特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学问与学位是有密切关联的。

没有学位的大师

第二种,有实无名类。所谓有实无名,是指具有留学经历,没有获得学位,但却在学术研究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人。这方面的例子也是相当之多,陈寅恪就特别典型。陈寅恪的留学经历极为丰富,跨越东洋西洋。1902年春,12岁的陈寅恪随哥哥衡恪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夏天回国,不久又与兄长隆恪同时考取官费留学生,第二次东渡日本。一年后,他因患脚气病回国疗养。1909年秋天,在亲友的资助下,陈寅恪赴欧洲留学,先后入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1912年,因为经费不足,由瑞士暂时回国,住在上海。1913年春天,再度赴欧,进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在这期间,曾到英国伦敦作短期考察。1917年冬天,陈寅恪再度出国留学。因为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欧洲去不成,于是决定赴美,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和希腊文。1921年,陈寅恪离开美国,再度赴德,入柏林大学研究院学习和研究梵文、巴利文、藏文等。

陈寅恪海外留学十八年,行迹遍及欧美大陆,刻意求学,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就到哪里去拜师,去读书,对学位之类的东西一概不感兴趣。他一生在将近二十多所大学读过书,从来没有得过什么“博士”、“硕士”学位,即使连大学的文凭也没听说他拿过。是他愚笨吗?不是。因为他是为求学问而去的,不是为拿文凭而去的,所以等不到大学毕业,他已经到另外一所大学去了。

1925年,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聘请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李济等为国学院导师,陈寅恪的好友、哈佛同学吴宓也来清华任教。经吴宓介绍、梁启超推荐,陈寅恪也被聘请为国学院导师。据说,梁启超当时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曹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接着,梁启超讲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崇和赞赏,曹听后才决定聘他来校任导师。

陈寅恪学贯中西,通古博今,在当时学术界被称为“最好的教授”、“教授之教授”、“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等方面均有开创性贡献。胡适在1946年得知陈寅恪双眼失明后,无限惋惜地说:“寅恪遗传甚厚,读书甚细心,工力甚精,为我国史学界一大重镇。今两目都废,真是学术界一大损失。”

另外,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_、现代文化巨匠鲁迅、国学大师王国维都曾经留学日本,尽管没有获得任何学位,但丝毫不影响其学术地位与评价,相反却赢得了人们的敬仰。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萧公权曾经说过:“其实学位只能表示一个学生按部就班,修完了‘高等学府’规定的某种课程,而未必表示他的真实学问。我知道若干中国学者在欧美大学中研读多年,只求学问,不求学位。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真有学问的人绝对不需要硕士博士头衔去装点门面。”历史学家耿云志先生指出:“一个有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其学问一定高深;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未尝不可对学术作出重大贡献。在中国,得过外国博士学位的人车载斗量,但究竟有几个比没有任何学位的王国维更高明呢?”

胡适的情况比较特殊,本来应该在1917年获得的哲学博士学位,晚了十年才获取,成为学界一大公案。胡适1910年赴美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哲学,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直到10年之后才取得博士学位。当时已经引起质疑,但身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对此讳莫如深。学位取得与否,并没有影响胡适的学问与思想,但多少成为胡适一生的心结。耿云志指出,1948年,胡适填写中央研究院院士表格时,在学历一栏先写上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学士,并注明“1914”的字样;接着写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便没有注明何年所得。其难言的苦衷,可以想见。胡适一生总计领了35个博士头衔,令人叹为观止。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博士,却给他留下了无穷的遗憾。

无名无实的

第三种,无名无实类。所谓无名无实,是指在国外混迹几年,学问没有增长,也没有获得任何文凭,无奈之下花钱买一假文凭或自称在国外某所大学获得文凭。这些人凭着假学位做幌子,居然在国内教育界或其他事业中混迹。因为中国文化重面子、给面子的传统,这类事情人们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大家知道该文凭为假,也不好意思揭穿。加上当时通信、媒体相对不太发达,所以此类事情见诸报端的很少,只是在小说中常常出现。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以30元美金换取的克莱登大学文凭,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方鸿渐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缩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其实,早在晚清留学时期,弄虚作假买文凭的事就很多。清代高官端方等人就留学的种种弊端做过批评。其中论及混文凭,说道:“其或心艳虚名,身循故事。喜民校之规则纵弛,阅数月而骤得证书,借以表帜名高,侈谈学务,陋者不察,辄相引重。”具体到留日学生的总体情况,有文献指出:“查在日本游学人数虽已逾万,而习速成者居百分之六十,习普通者居百分之三十,中途退学辗转无成者居百分之五六,入高等及高等专门者居百分之三四,入大学者仅百分之一而已。”所谓习速成者即习法政与师范,时间往往一年半载,语言不通,专业一知半解,其中许多人并没有上课,最后买一文凭回国骗人。所谓学习普通者,是进日本为中国人设立的补习学校,如宏文书院、东亚同文书院等。所谓习专门者,是指中国陆军生初入日本,进入振武、成城补习学校学习军事,然后进入士官学校。

哲学硕士论文 第13篇

俄罗斯高等音乐学院主分为专业音乐学院和师范类音乐学院两类,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对专业各层次的不同社会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内容,定位培养人才的类型。音乐学院主要为专业演奏团体和初高等培养具有较高的具有独立演奏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音乐家及音乐教育家,而师范类音乐院校更侧重社会音乐教师和文化管理者的培养。虽然目标不同,但这两类院校的音乐教育都具有结构合理、教学严谨,具有连续性、计划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一、教育体制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教育背景,俄罗斯现行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两种体制,两种体制并存的现象。一种为:通过5年的学习,通过国家考试毕业后可获得专家证书(等同于硕士)。在获得专家证书后,学生可以直接申请科学副博士学位,经过3—4年的学习可以获得科学副博士学位(1996年,原_访问俄罗斯时签署了双方互相承认学历的协议,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在中国相当于博士学位)。至于俄罗斯的博士学位同欧美的博士后资格规定在原则上更是大同小异。另一种和国内教育体制一样,四年本科教育结束后可进行三年的研究生教育(硕士),然后仍需申请3—4年的副博士学习。俄罗斯高等教育学制结构和学位制度确有其特殊性,这反映出俄罗斯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

二、教育模式

俄罗斯拥有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众多专业音乐学院,也拥有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这样历史悠久的综合类大学。虽然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但是在音乐人才培养方式上却同样的严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两大类。

1、俄罗斯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的学习与传授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行为,同许多领域紧密相连,如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和各类艺术理论等,这些知识横向决定着音乐的本质和方向。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依据俄罗斯国家高等专业教育标准,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了外语、美学、哲学、历史、教学法等课程,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视野。哲学在俄罗斯高等教育中很重要的位置,贯穿于本科、硕士、博士学习阶段,学习内容从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音乐哲学、音乐培养哲学等逐渐加深,也是各个学习阶段最终“国考”的重点课程。学校根据各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分别开设各类相关课程并重视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教育实践课的教育实践环节上,把心理学、教育学用于教学实践的经验。2、经过中等教育的培养,学生在进入高等音乐学院时已基本掌握一项音乐技能,具备了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学院对于学生专业课的设置更加重视音乐综合素质的训练以及个人音乐特色的培养。

俄罗斯高等音乐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除了开设音乐史、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曲式分析、作曲、等大量的常规理论课程,还在后期学习中加入了复调、音乐评论等课程进行强化训练。音乐评论的专业技巧被认为是一个音乐学者的专业化特征,因此,音乐评论课成为非常重要的、使学生掌握音乐认知能力与技巧的实际应用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当代音乐主要趋势的分析评论、大型器乐作品的评论,以及对综合型复杂音乐即歌剧作品的分析评论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把基本理论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技巧课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校对于专业技能课十分重视,不仅注重个人演奏演唱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协同配合的能力,并 针对专业的不同开设有乐队排练、室内乐排练,歌剧排练等课程。导师除了教授专业技能外,还会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教学方法,跟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并传授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时,主修专业课将参加俄罗斯国家学位考试委员组织的“国家考试”,以独奏音乐会、室内乐(重奏)音乐会的形式或成套的音乐作品,身着演出礼服参加考试。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很重视合唱和合唱指挥的训练,这两门课也是本硕学习期间两门“专业国家考试”的课程之一,在教授上多采取大小课结合的上课方式。合唱指挥课采取一对一的导师制,并搭配一个钢琴伴奏,同时以大课的方式,在合唱课上,锻炼学生的实践性,将指挥技法、合唱、作品分析等相关理论与技能知识融为一体,针对学生合唱指挥的排练与组织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在课程结业时将会以合唱音乐会的形式进行考核。

俄罗斯作为一个音乐强过得益于其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通过对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合理的课程安排,丰富的课外实践的特点,在当代音乐教育多元化的趋势下,我们应注重在音乐教育中寻求感性与理性,变革与传统,开放与集中之间的平衡。借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从而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乃至我国的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4)

哲学硕士论文 第14篇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1938年,纽约bbdo广告公司副经理奥斯本提出并采用“头脑风暴法”,在激发人们的创造设想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继而又发明了被称为创造技法之母的“检核表论文联盟法”,以后又相继撰写了《思考的方法》(1941)、《发挥创造力》(1948)、《创造性想象》(1953)等一系列著作,为现代创造学奠定了基础,他本人被誉为创造学之父。创造学诞生后,美国各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相继开出了创造学课程供本科生、研究生选读,创造力开发在美国形成一种广泛的群众性运动。在日本,1955年前后,大、中、小学也先后开设了创造课,1982年又在政府决议中确认“国民创造力开发是日本迈向21世纪的保证”[1],创造教育得到空前重视。20世纪80年代初,创造学被引入我国,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中国发明协会、中国创造协会的成立,专业学术刊物的推出,使创造学的体制化建设逐步完善。部分大学相继对本科开设创造学课程,比如中国矿业大学将其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还开设了硕士研究方向[2],中国科技大学也招收创造学方向的博士。但是对于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的创造学教育,从整体而言却是我国创造教育的一个盲点。而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特殊性又暗含了这样一个问题:不消除这个盲点,此盲点的负效应将被扩大;将此盲点转化为亮点,亮点的正效应将被协同、扩大。原因何在?本文从这一问题的现状出发,系统地探讨在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中开设创造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创造学教育在科技哲学专业中的实然之境

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名称是从自然辩证法发展而来,从我国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演变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审视这一问题。最早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包括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3]。在方法论中有哲学层面上的创造性思维,比较笼统地介绍创造性思维的性质、特点及在科学发现上的功能。这只能算是创造学在科技哲学专业教育上的“一点微光”吧。随着现代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日益凸现。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得以丰富和细化,分为:自然观、科学观和技术观、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在新体系中,科学方法论按照历史继承的原则,仍然是从哲学的层面介绍归纳、演绎,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等。技术方法论对技术创新的研究着墨较多,侧重于对技术创新过程、机制进行技术哲学维度的研究,对个别典型的创造技法也有描述。总的说来,创造学教育的渗透力度有很大提高。但是距系统完整的创造学教育还相差甚远,并且所引入的零散的创造思想和创造技法也是为了佐证其它技术哲学的论点,而不是精心按排,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学教育。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的其他相关课程,出于对学科体系完整的考虑,又因创造学本身是一们新兴学科,所以是“拒斥创造学”的。可见,系统完整的创造学在科技哲学教育中是实在的盲点。

2 创造学在科技哲学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从科技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

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技术和哲学基础,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以及科学技术哲学教学或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4]。对照这一目标,不难发现:科技哲学的研究生一定要具备相当高的创造学水平才能达到该培养目标。创造学的本体论部分:创造的本质、分类、意义,创造动力等,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培养创造的基本素质,为创造力的不断提升提供源泉。创造技法部分可以使研究生掌握系统的、具体的技法,改变对单一技法的狭隘理解。创造思维训练部分将改进以往思维教育的方式。以往的思维教育大多是静态的,是方法论高度的。创造学的思维训练将静态的教育方式通过具体的习题、案例、社会实践的训练而转化为动态的模式,从而有效提高了对创造技法的运用能力。

从科技哲学研究生的毕业流向看 自然辩证法是我国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由于这样的课程结构原因,科技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们大多毕业后在高校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由此不难洞察出科技哲学研究生创造学水平高低的潜在价值。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增加理工农医类硕士人文素养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科技观和方法论,从而指导他们在科研中的创造性活动,促使创造成果的涌现。作为教授自然辩证法的专业老师,自身的创造学理论水平不高、创造力不强,势必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影响理工类硕士们创造力的培养和创造技法的掌握。这种说法丝毫没有夸大,创造学指导实践的意义是重大的。众多的创造学案例可以验证这一点,比如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对员工进行创造力开发培训,第二年通用电气公司专利申请量便猛增三倍,世人瞩目。所以开设创造学,提高科技哲学研究生的创造水平,进而提高理工类硕士们整体的创造水平是必要和紧迫的。

3 在科技哲学专业中开设创造学的应然之域

开发创造学的校本课程

于光远曾把自然辩证法比作“一个大口袋学科”,也就是说科技哲学的研究领域较广。基于这样的学科特征,我国的科技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没有统一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因此各高校的培养计划也不尽相同,自然对创造学的相关知识点的侧重也应不一。所以各个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对照创造学的主干内容:创造学本体论、创造技法和创造工程、创造思维训练,开发出适合自身基础的校本课程,合理安排课程的进度、形式,使之成为有特色的创造学课程。

要注意东西方创造学的融会贯通

梁启超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梁启超《劝学篇》)这一点作为东西文化的划界当然不够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文化的不同侧重点。在创造学上,西方注重“成物”,而中国创造学注重“成己”。具体地说,西方创造学讲究各种创造技法,注重利益实效,不大注意创造者本身的精神状态和心灵境界问题。而我国创造学学者刘仲林教授等人致力研究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创造学”所注意的核心问题不是各种各样的创造技法,而是万法归一的创造之“道”[5]。只有把握了创造之道,才把握了创造的本根,才能举本统末,贯通所有技法。用孔子的话说,是“下学”和“上达”的关系,即学习了许多创造技法以后,把各种技法融会贯通,合而为一。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创造境界,才能把握创造学的精华与真谛。

构建网络平台进行创造思维训练

创造学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同时其实践性很强,必须进行大量相关的思维训练才能真正把握创造学。然而科技哲学研究生既要学习科技史等科技基础类课程,又要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学等社科类课程,学习时间宝贵。不可能在创造学的课堂上进行大规模的创造思维训练。所以可以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将思维训练的习题、案例分析和模拟情景训练等置于平台上,开发创造学的第二课堂,引导研究生们利用平时或者假期的时间登陆平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确保创造学的教学质量。另外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的学习,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6],也更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点。

哲学硕士论文 第15篇

阿错于1969年出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程章村的普通牧民家庭,那里是一个海拔3500多米半农半牧的高原山村。阿错本名泽仁彭错,意为长生如意,阿错是简称,后来成为他的正式名字。阿错从小学习民间雕塑,活佛赐予他艺名意西微萨,意为智慧光明,所以又叫做意西微萨・阿错。有人说他的人生与他的名字“名副其实”,既智慧,又光明。阿错5岁时,父亲就让他背着书包进了自己当民办教师的山村小学堂,成为他的启蒙老师。阿错一进入学校,便对书本知识表现出如饥似渴的浓厚兴趣。不管什么书,抱住就不松手,而且过目不忘。六七岁时,他就能有声有色地在田间为歇息的村民们讲书本上的故事。

父亲任教的家乡小学非常简陋,只能上到二年级,之后就要到离家一天路程的公社(乡)小学读书。从此,不到8岁的小阿错,就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开始了曲折、优秀甚至是有些奇特的求学路。

阿错和著名语言学家邢公畹先生(中)、曾晓渝先生在一起。

小阿错在班上虽然年龄最小、个子最矮,但他的成绩却是最好的,每次考试都是第一。9岁上小学四年级的他,试着提前报考中学,不想在许多应届生都落榜的情况下,他顺利地考进了县中学。然而,当父亲送他到学校后,发现儿子的身高还不及食堂打饭的窗口。而中学离家有一整天的路程,不可能走读,没办法,父亲只有将小阿错又领回了家。第二年,阿错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再上县城初中。

他的大学是从偏僻乡村小学读出来的

1982年7月,阿错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自治州首府的康定师范学校,4年后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分到一个当时还不通公路、离县城需要徒步4天路程的乡村小学教书。阿错任教的地方,在深山峡谷,人烟稀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艰苦程度用三言两语很难描述清楚。但是,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清贫的生活可以使人奋发向上。更何况,神秘的雪域高原是养育勤劳、智慧藏民族的摇篮,朴实善良的藏民是无数优秀后生的良师益友。阿错生活在清贫艰苦,然而却淳厚温暖的同胞关怀之中,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意义。

历代的藏族精英才子,无不重视广泛知识的学习,往往都是集诗文书画音乐医学乃至各种工巧技艺于一身。阿错深受先祖余风的熏陶,在教学之余,也广泛学习哲学、文学创作、绘画雕塑、器乐演奏,以及裁缝、木工、石匠和电器修理等等种种知识技艺。他的泥塑作品《本教师祖登巴西绕像》、《四臂观音像》、《文殊菩萨像》等被请进了佛寺庄严之堂;他在松枝光和煤油灯下写出的小说、散文和诗歌在《文学》、《四川文学》、《贡嘎山》等报刊上发表。甘孜作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名单上很快有了阿错的名字;阿错还经常为家乡和工作地的乡亲义务修理收音机、录音机,甚至缝制衣裳等等。为了知识更新和继续深造,阿错参加了国家举办的自学考试。每一次考试,从乡村小学到州府康定,他要先步行翻山越岭4天、然后搭拖拉机一天、再转乘汽车一天,仅来回徒步行走得都得八天时间。四年如一日,最后他取得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位,成为一名在山村里读出来的大学生。

有人计算了一下,阿错徒步赶考的路程竟然有了5000多里。1995年《四川日报》以《阿错徒步赶考2600公里》为题报道这一消息。徒步赶考5000里,这也令他十分自豪:这个距离正好是从他家乡到拉萨朝圣的来回路程,那感觉就像是真正徒步朝圣了拉萨一样,感觉自己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并通过了一种考验。

不畏劳苦才能有丰厚回报

藏族有句谚语:只有付出房屋大的辛劳,才有希望得到桃仁大的收获。马克思说得更精辟: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援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l997年对阿错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个走路走出来的大学生,终于第一次真正走进入大学的殿堂:到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进修经济哲学课程。阿错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一年的进修时间里,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他还自学了日语。阿错的自学进度神速,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开始一点都不懂日语的阿错居然通过了全国硕士生入学公共外语统考。

进修一年后的阿错,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打算以此来检验一年的学习。结果,本科学习汉语文专业的阿错,跨专业报考,竟然以哲学专业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被西南师范大学录为“计划内统招”硕士研究生。其成绩不仅在所报专业是第一名,在整个各地报考西南师大的近千名考生中,也是屈指可数。从深山走出来的阿错,轻而易举地挤过了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由哲学硕士到语言学博士

两年后,阿错以优异的学习和科研成果提前一年获得硕士学位。当年数百名毕业研究生中,只有3名是提前毕业,而阿错是其中唯一的文科类提前毕业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不但在哲学专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在语言学研究、文学创作等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西南师大导师们的指导下,写出了36000字的语言学论文《语言自然接触下的“克里奥耳语”》,后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语言研究》上。他成为在读期间在两个不同学科的核心期刊上都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的硕士生。

20世纪,语言哲学在西方哲学中异军突起。作为哲学专业的阿错,由哲学而语言哲学,由语言哲学而语言学,他逐步对语言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语言学曾被视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从事和理解的深奥而生僻的学问,其研究方法更接近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又被称作文科中的理科。阿错对此似乎一点也不畏惧,他又开始自学语言学的课程。于是,硕士生期间,他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哲学硕士学业,还进一步自学了《音韵学》、《历史语言学》,以及古今汉语词汇、语法和方言方面的知识。在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的当年,他跨专业报考了南开大学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在该年度报考南开大学此专业的二十余名考生中,有研究生导师、教授、副教授,只有阿错一人是应届硕士研究生,自然也是唯一一个跨专业报考的考生。然而,成功仍然是青睐阿错的,他以第二名(平均85分)的成绩通过了博士入学考试。这个成绩只比第一名低4分。要知道,和这些在相关领域学习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佼佼者相比,阿错只是个从其它专业跨转报考的应届生。他最终以高出统招线分的优异成绩,被南开大学录为计划内统招博士研究生,成为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一流名校的第一位藏族博士研究生,也是中国第一位藏族语言学博士。

南开大学优秀博士生

南开大学中国语言学博士点,是著名语言学家邢公畹先生所开创的、国内第一批批准设立的博士点之一。邢公畹先生在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领域成就斐然。如今的南开语言学专业,更是拥有强大的一流学者阵容,和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条件,是国内汉藏语研究的重镇。阿错直接受业于邢公畹先生的嫡传弟子、王力语言学奖获得者和教育部首批“跨世纪新人”学者曾晓渝教授。南开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条件,严格的专业训练以及高水平的专业指导,使得阿错如虎添翼,更加奋发向上。博士在读仅两年,就有了9篇学术论文共12万余字发表,连续两年获得南开大学三等、一等奖学金。

语言接触研究,被认为是打开一些普通语言学难题,尤其是历史比较语言学难题的关键之一。阿错在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项目,就是语言接触研究,重点是藏、汉语言接触。他第一次发现和报道了分布四川境内的一种极其特殊的藏、汉语言混合语言――倒话。又深入青海调查了另外一种藏汉混合语桑格雄语(五屯话)。

哲学硕士论文 第16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 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016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是国 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_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设有25个学院,即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广播影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 义学院、亚澳商学院、新华国际商学院、本山艺术学院、数学院、物理学院、化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院、环境学院、信息学院、轻型产业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基础学院。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42人,其中教授269人、副教授477人,博士生导师87人,享受_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现有本科专业6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4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 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 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 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32个省重点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 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1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4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3年5月底,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万人,其中 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近6700人,外国留学生近1100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3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476万元。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_批 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 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哲学硕士论文 第17篇

关键词:逻辑教学;现代化;先进化;逻辑教育体系;现代逻辑;逻辑思维素质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宪钧教授等学界前辈倡导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有力推动了我国逻辑事业30余年的长足发展。我们认同张家龙研究员关于我国逻辑教学与研究的现代化已“初步实现”的判断及其“五个一批”的判据,同时也赞同将“全面实现”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作为我国逻辑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应当清醒地看到,与逻辑教学与研究的先进国家(包括英语世界、西欧和北欧国家等)相比,要达到“全面实现”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任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要对“目标”本身及其实现途径有比较清楚的把握。本文拟结合南京大学和国内相关高校的逻辑教学及相关工作实践,谈谈我们对“全面实现逻辑教学现代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些认识。

一、关于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育

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现行学科建制中,“逻辑学”属于“哲学”门类“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专业)。就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育来说,“初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判定是有较充分的根据的。其显著标志是,几乎所有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都列入了现代经典(一阶)逻辑和(狭义)模态逻辑为专业必修课程,尽管实际教学水平会有所差异。我们认为,逻辑学专业教学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将这两大经典基础理论学习与训练放在首要地位,并能真正取得实效,使学生能够运用现代逻辑的理论与方法从事逻辑学各方向上的研究;另一重要标志是使学生能够对逻辑学的历史发展有比较系统深入的把握,对基础逻辑、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各领域的最新进展有相对全面而又有所侧重的把握;第三个标志是学生能够在特定方向的研究中通过学术史的把握走到当代学科前沿,能够做出真正富有新意、有所建树的工作,特别是对博士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认为,这三个“标志”也就是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我国哲学学科招收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单位已达13个,招收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单位达60余个。南京大学哲学学科于198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招收逻辑学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成立了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迄今逻辑学专业共授予硕士学位71人(其中上世纪80年代12人,90年代15人),授予博士学位25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6人(含美国留学生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6人。我们在逻辑学专业设立之初,即支持并贯彻教学“现代化”的思想,并逐步明确了上述“现代化”理念,将之作为研究生培育的指针。

就当前的教学状况而言,在前述第一“标志”方面,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首先突出强调现代逻辑基础的严整的学习与训练,这主要通过贯通一年级全年的“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和“哲学逻辑研究”两门课程实现;其中除一阶逻辑与狭义(真势)模态逻辑的基本训练外,也努力使学生了解数理逻辑“四论”特别是集合论和非经典逻辑学科群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现代逻辑功底和相对完整的现代逻辑观念。在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也提出一个基本要求:无论是哪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都必须继续强化一阶逻辑、模态逻辑及集合论的学习与训练,并根据生源实际落实不同层次的训练计划,其别强调了逻辑语义学的学习与训练,向学生明确这是进入当代逻辑科学研究领域的“通行证”,只有真正学会“走路”才能在研究领域“起跑”。

哲学硕士论文 第18篇

我校2010年博士春季招生一次,拟招收博士生38名。

1. 报考条件

① 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② 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③ 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六年以上(含六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录取为博士生当年的9月1日),已达到与硕士同等学力者,需提交到高校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成绩单(研究生培养部门盖章有效)。同时要有3篇以上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关的学术论文。

2. 报考方式:

报名采取网上报名,网上报名系统将于2009年11月10日开通,12月10日关闭,逾期不报者,学校不安排补报。请各位考生及时查看。网址为: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 考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