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毕业论文(10篇)

时间:2023-11-25 12:06:47 作者:admin

校园欺凌毕业论文 第1篇

所谓“校园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强凌弱,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校园内外时有发生,让我的心情不免沉重。它不但会伤害你的身体,还会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走向弯曲,使人精神受到痛苦折磨,严重时,还会威胁你身边人的生命安全。这不但违背了中华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友善,而且不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极其容易伤害到同学们的身体心理以及家庭。

“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如果人们都能以“与人友善”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生活都会充满阳光。如果你想做一个愉快的孩子,让自身的身边都充满欢乐,就用你一颗友善的心去对待他人。那,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如何做到“与人为善”呢?

首先,要学会宽容。宽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能充分的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拥有宽阔的胸怀。同学们生活在一起,产生一点摩擦是正常的。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学会说:“对不起”。你可别小看这三个字,它的作用可大了,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有着出奇的效果。但矛盾发生后,应该学会忍、包容、体谅他人,不能斤斤计较,应该让矛盾迅速化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友善待人,使自身的周围充满欢乐。

其次,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欺凌现象。宽容友善不是无原则的饶恕和纵容,当你发现别人或自身受到欺凌时,应该及时寻求家长、老师甚至警察的帮助,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把校园欺凌化作校园和谐相处,让友善的微笑常挂你的脸上,做一个合格的盘中人!

同学们,文明和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学校所必不可少的。让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建设书香校园、阳光校园,做一个讲文明、守纪律的宽容友善之人,共建我们友善和谐的校园!

校园欺凌毕业论文 第2篇

在美丽的校园中,历来都是书香四溢,朝气蓬勃。但近年来,校园中却滋生出一种“黑恶势力”,不断压迫着学生们。它,就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就在我们身旁,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绝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围观的学生,但他们只有极少数伸出了援助之手。剩下的同学呢?他们都选择了沉默。虽然他们并没有直接受到欺凌者的肢体伤害,但由此而生的恐惧与压力,并不亚于被欺凌者。他们有的害怕学校,师生,每天逃学,逃课,有的性格软弱,往往没有朋友,有的因压力太大而自残,自杀……他们之中还有些为校园欺凌懊恼,他们往往沉浸在无限的自责当中,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千古罪人,得罪了不少无辜的同学。也正是这样,他们才说出了一句让人颇为愤怒,但又让人觉得惋惜的话:“那时恐惧吞没了我,不由得让我加入了欺凌者的团队。”

再来看看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吧,他们也像旁观者一样,人生都会发生“变故”。但他们会比旁观者更加严重,不仅仅是对学习,同学的厌恶,甚至会对社会,人种的歧视。在校园欺凌中的欺凌者,他们往往以自己为中心,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他们一般会不断压迫弱小者并从中“获利”。他们还十分暴力,遇事鲁莽,想必也成不了大事。而那些被欺凌者却正好相反,他们做事小心翼翼,逐渐变得胆小,也开始变得内向。他们与其他同学相比往往更喜欢独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忽略了团结的重要性。

如果你还不知道校园欺凌的严重,我就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在李响五年级开学的第一天,他把作业装进书包,便兴致勃勃的上学去了,正当他推开教室门的刹那,一盆水便从天而降,他看向黑板,黑板上大大的写着:“李响是个‘娘娘腔’。”这时,李响哭着跑向操场,打开书包一看,作业全粘在了一起。

从那开始,欺凌者变本加厉,不仅让李响帮他写作业,买早点,还给李响起了个“娘娘腔”的外号,代替他的名字。老师却不以为然,说李响不团结。根据李响所说,从那以后,每要进一扇门,都心生恐惧,不敢开门。

我想像李响这样的同学一定不在少数,但是有个好老师,也许会“拯救”不少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李响的故事中,他的班主任不仅没有惩罚带头同学,反而说李响弄湿了作业,和同学不团结。也正是有这样对校园欺凌事件不重视的老师,才让被欺凌者的自尊与心灵受到了创伤。所以我才觉得校园欺凌,并不错在学生。

为什么我说校园欺凌不错在学生呢?是因为根据对欺凌者家庭情况的调查可得知,他们的家庭一般都是问题家庭,他们往往受到过伤害,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伤痕。他们由此愤愤不平,便把感情释放于欺凌之中。他们看到被欺凌者痛苦的样子,便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不由得加大力度,得寸进尺。

因此家长和老师的疏导,对被欺凌者和欺凌者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就像枝干和叶一样,只有枝干倾听叶的感受,给予它最需要的营养,叶才能变成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人不也一样吗?只有受到关心与重视,才能“种下梦想,收获希望”。

既然校园暴力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那么预防就变得格外重要。对于我们来说,在日常中,不要去招惹别人,也不要去激怒对方,因为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冲突,就及时找老师解决。在放学途中,结伴而行,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如果有人招惹了你,不要动手,要用一颗谅解别人的心去原谅别人,如果他做的实在过分,我们可以告诉老师,告诉家长,让他们来解决。

那如果校园欺凌发生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沉着冷静,采用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必要时,还可以向路人呼喊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如果附近没人,我们应该要顺着对方的话去说,并从中找到可插入的话题,分散对方的注意,同时获取他们的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因此时间对于校园暴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争取时间,才能逃出他们的魔爪。而不是一味的一忍再忍。

不要以为校园欺凌以后什么事也没有了,因为这段时间是恢复被欺凌者心灵最重要的时刻。对于我们来说,安慰被欺凌者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们的心灵受到了摧残,需要我们的关心与关怀才能逐渐修缮。不然他们将永远生活在恐惧之中,憎恨着社会。

校园欺凌,是学生们的“天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帮助他们,让学生们免受校园欺凌。我们可以向周围的同学科普法律知识,告诉他们防身秘诀,举行有关“校园欺凌”的演讲,在同学伤心时嘘寒问暖……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但你想过没有,这也许可以抵制一次又一次的校园欺凌,让同学们免遭皮肉之苦,心灵之痛。

校园,本应是学习的天地,知识的海洋,但却混进了一丝污浊,让天地不再分明,海洋不再澄澈。青春的花朵,在言语与手脚中,破败不堪。蓦然间,“死亡”涌上心头,但还有人仍然不闻不问。世间的黑暗,涌入书香园,让它不再芬芳。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拂去光明上的黑暗,抹去美丽中的丑陋,感受这世间的美好。校园欺凌,犹如一把匕首,深深的刺进学生们的心灵,将“死亡”注入学生们的骨髓。但把这把匕首拔出,只有认可和同情。让我们祈祷,在不远的将来,校园将会趋于平静,让学生们感受最纯净的“爱”吧。

校园欺凌毕业论文 第3篇

校园,是我们学习,成长的摇篮,我们都渴望在这个摇篮里和谐平安的学习。然而,校园里也时常有不和谐的音符。也许因为一个误会,有人恶语相加;也许因为一次无意犯错,有人挥起了拳头……面对这些情况,我们一定要抱着“和为贵”的思想来化干戈为玉帛,学会谦让。

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拳王乔·路易在拳坛所向无敌。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开车出游,途中,因前方出现异常情况,他不得不紧急刹车。不料后面的车因尾随太紧两辆车有了一点轻微碰撞。后面的司机怒气冲冲地跳下车来,嫌他刹车太急,继而又大骂乔?路易驾驶技术有问题,并挥动双拳,大有想把对方打个稀巴烂的架式。路易自始至终除了道歉的话外再无一语,直到那个司机骂得没趣了,扬长而去。路易的朋友事后不解地问他:“那人如此无理取闹,你为什么不好好揍他一顿?”乔?路易听后认真地说:“如果有人侮辱了帕瓦罗蒂,帕瓦罗蒂是否应为对方高歌一曲呢?”

读完后,我有较大的感触。其实乔·路易他完全可以伸出拳头打那个司机,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一再的谦让。同样,如果学校里有发生口角,大家互相都谦让,相互宽容,有何来的打架,何来的校园暴力呢?因此,我们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

现在,校园内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学生与老师发生的争执尤其多,有人说,老师真拘束,这个不让做,那个不让做,其实老师是为了我们好,以免我们误入歧途,将来匍匐在命运的脚步下,为生计发愁。正如老师所说的:他宁可欠我们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我们低声下气的成年。

因此我们应该理解体谅老师,不和老师相对立,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在此,我明确提出以下几点倡议:

1.不进网吧、酒吧、ktv等娱乐场所。

2.不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

3.不打架,不斗殴,学会谦让。

4.听老师的话。

5.用法侓武器来保护自身。

校园欺凌毕业论文 第4篇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之所,本应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但近年来的“校园霸凌”事件却给乐园蒙上了阴霾,抵制“校园霸凌”。校园暴力事件触目惊心之余,我们更应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放纵了校园暴力的发生,是否仍对之视若无睹。抵制“校园霸凌”,断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落到实处。

作为学生最切身相关的场所,家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们不应一味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应适时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可怕之处,让受暴儿童及时站出来,及时走出心理阴影。毕竟“校园霸凌”或多或少与家长观念有关。

而在这些校园暴力事件的背后,教育问题也随之显露,校方管理疏忽,安全体系漏洞扑面而来。“校园霸凌”不仅考验着家长,更考验着校方的良心。校园暴力事件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是一种无奈,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长出的仇视种子很难被单纯说教化解。

学校在这面前,应加大德育力度,鼓励学生举报“校园霸凌”,同时加大监管范围,让学生安全进校,安全回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的不作为不应成为学校不作为的理由,学校应就自身机制深刻反省,改正并强化。

再进一步说,“校园霸凌”事件不能仅作为人们的谈资,更是一座警钟。发生过的事可以弥补,尚未发生的有待我们预防。司法机构并非只针对于成年人,它们的执法对象是全社会,法律的空白更应及时得到填补。

尽管学生涉事者为“未成年人”,但惩罚也不可少。至于让涉事者真正暴露在阳光下,受到应有的惩罚,才可能让“校园霸凌”事件真正远离儿童,让学生远离伤害。

“人之初,性本善”预防校园霸凌,只有让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大司法力度,将矛盾化解于无形,防患于未然,才可还给学生一片安全的蓝天,拥抱未来的精彩。

执安全之手,伴平安之风,享平安校园,得精神净土。抵制“校园霸凌”,从我做起。

校园欺凌毕业论文 第5篇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之所,本应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但近年来的校园欺凌事件却给乐园蒙上了阴霾。校园暴力事件触目惊心之余,我们更应扪心自问,自身是否放纵了校园暴力的发生,是否仍对之视若无睹。抵制校园欺凌,断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落到实处。

作为学生最切身相关的场所,家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们不应一味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应适时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可怕之处,让受暴儿童及时站出来,及时走出心理阴影。毕竟“校园欺凌”或多或少与家长观念关于。

而在这些校园暴力事件的背后,教育问题也随之显露,校方管理疏忽,安全体系漏洞扑面而来。校园欺凌不但考验着家长,更考验着校方的良心。校园暴力事件给孩子导致的伤害,也是一种无奈,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长出的仇视种子很难被单纯说教化解。

学校在这面前,应增加德育力度,鼓励学生举报校园欺凌,同时增加监管范围,让学生安全进校,安全回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的不作为不应成为学校不作为的理由,学校应就自身机制深刻反省,改正并加强。

再进一步说,校园欺凌事件不能仅作为人们的谈资,更是一座警钟。发生过的事可以弥补,尚未发生的有待我们预防。司法机构并非只针对于成年人,它们的执法对象是全社会,法律的空白更应及时得到填补。

尽管学生涉事者为“未成年人”,但惩罚也不可少。至于让涉事者真正暴露在阳光下,受到应有的惩罚,才可能让校园欺凌事件真正远离儿童,让学生远离伤害。

“人之初,性本善”预防校园欺凌,只有让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增加道德教育的同时,更要增加司法力度,将矛盾化解于无形,防患于未然,才可还给学生一片安全的蓝天,拥抱未来的精彩。

执安全之手,伴平安之风,享平安校园,得精神净土。抵制校园欺凌,从我做起。

校园欺凌毕业论文 第6篇

校园,是我们学习的乐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但校园有时也会出现“恶魔”的身影,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这就是”校园欺凌”现象。

在校园中,也许会有人因为一个误会,或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会有人因为羡慕人家长得比自身好看、漂亮、有气质等因嫉生恨而对人恶言相向、拳打脚踢。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说明校园有暴力发生。那,我们应如何去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呢?

今天,我校参加了检察院组织的“法制进校园”活动,聆听了检察官以“反对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法制讲座。这是检察机关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重头戏。检察官为了有效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给我们全校师生播放了一个常见的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的视频。从视频中我们得出主人公翔翔因为长得好看被其他同学围殴,饱受人身攻击和讥讽辱骂,害的主人公伤痕累累,受到精神上的影响。这些围殴、辱骂别人的学生最终收到法律的惩戒。这让我们懂得校园欺凌是负法律责任的。

检察官还跟我们讲了校园欺凌的方式和行为表现。例如说:‘轻轻一脚惹来牢狱之灾、为了小事大动干戈使不得、欺凌不为荣、网络交友须谨慎等。最后检察官教我们如何预防与应对校园欺凌:首先是法律意识不可少,举手投足要三思;第二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不要以暴制暴。第三是遇到侵害不要慌,求助大人来帮忙;第四是保护自身不要受伤,见义勇为把人帮。

这节讲座,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在校园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加强守法观念,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校园欺凌,并学会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我呼吁全体同学要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和国家法律,共建文明和谐的校园!

校园欺凌毕业论文 第7篇

近几年,不少学校地区总是能出现“校园欺凌”事件,不论是高年级与低年级还是各年级自身之间,校园斗殴事件总是能不断发生,严重者甚至出现了在校园内部拉帮结派的行为。

类似于这样校园中拉帮结派的行为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偏远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校园,本应该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不应该成为学生斗殴的场所。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虽然是学生的不对,但全部的责任并不在于学生,学校的管理也应该加强,作为管理者,学校不应该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也有责任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和他人友好相处,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

与此同时,家庭亲情教育也应该重视,作为家长,有必要也有责任去约束规范自身孩子的行为,不能任由自身的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孩子做了不正确的事情,家长必须去管教,如果不及时管教,很有可能会酿成大错。

学生阶段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我们都希望这个阶段是美好的,而不是被校园欺凌这样的事情摸上阴影,校园江湖,是应该管一管了。

校园欺凌毕业论文 第8篇

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引申出完善收容教养制度、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及时出台《校园安全法》等健全法律法规的合理化建议。

一、 校园暴力行为概述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在校园暴力愈发严重、愈演愈烈的今天,对校园暴力进行有效地预防与规制,是我们必须达到的目标,而在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之前,我们要先对“何为校园暴力”有一个明确的回答。_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于 2016 年 5 月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针对校园暴力做出的认定明显更加确切,《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将校园暴力描述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这一定义从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综合阐述了校园暴力的法律概念与行为外延范畴。以上_教育指导委员会给出的实务界定义包括了所有年龄段的学生,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定义。于犯罪学领域,青少年的年龄范围为十一周岁以上且不满二十五周岁,根据 2001 年—2015 年《中国法律年鉴》的数据,在我国十一周岁至十八周岁的孩子犯罪率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 23%[6]。所以相较于小学和高校,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孩子更应该成为校园暴力研究的对象。换言之,在媒体或公众的通常认识中,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就是校园暴力的“重灾区”。综上,中学生校园暴力可以看成校园暴力狭义上的定义,这也是本文在界定校园暴力行为过程中多主要采用的定义标准。校园暴力与国家暴力、社会暴力、家庭暴力不同,倘若不对校园暴力的概念及其内涵做一个详细的界定,就很可能会错将本应通过其他手段规制的行为以规制校园暴力的方式对待,或者是用其他不合适的方式处理校园暴力行为,这两种情况都于有效预防、规制校园暴力行为无益。在日常使用中普遍把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校园霸凌)进行混用。应当明确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不可等同视之或替代用之。对于两者的关系应当采用“区别论”,否定“合一论”。而且在坚持“区别论”的前提条件下,不应将两者简单的归纳为上下级别的“种属关系论”,而是把两者看成交叉包容关系的“竞合论”。..........................

(二)校园暴力的特征

校园暴力是一种不同于普遍意义上我们所称社会上的暴力的一种行为,它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它发生的场所是校园及其周边,并且施暴者与受害者都是学校师生,结合麦安华在《防治校园欺凌法律问题研究》[9]中的论述,总结校园暴力的几项重要特征如下:

第一,校园暴力具有普遍性。校园暴力具有普遍性也可理解为校园暴力发生的频率较高,并且这种高频率几乎在地域与时间上没有区分,即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校园暴力总在各时各地上演着。我们可以想象到无数校园暴力可能发生的场景。例如,一名同学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感到周围过于嘈杂而愤怒地对正在打闹的同学大打出手,又或是因为一些口角上的争论而在放学路上堵截、欺负同学。校园是社会中被精心呵护的一角,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产生人际问题。青少年因为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当遇到不称心之事时较为容易失去理智,校园暴力也多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第二,校园暴力具有团伙性。个体在多数情况下是脆弱的,因此往往有结成团伙共同抵御外敌的倾向,这是多数生物的本能,因而也同样适用于校园暴力问题。一方面,学生结成各种团体是一种正常趋势,但另一方面,这种团体又往往容易被一个人的情绪所煽动,进而可能由于个人情绪造成团体性的暴力事件。同时,在团体内部,也容易产生暴力行为,这是因为在团体中学生们也会自发分出高下,或是在获得成果时有“分赃”上的不均,而谁高谁低、谁分多谁分少,这都是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也就容易发展为暴力。

第三,校园暴力具有隐蔽性。校园暴力的隐蔽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为时间、地点和原因。时间上,校园暴力主要集中在午休、傍晚以及放学后不久,这几个时间段学生大多都还在学校,但由于不属于正常上课时间因而缺少来自学校、老师的足够管制。地点上,校园暴力集中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一些较为僻静的场所,例如未开放的实验室、操场角落以及厕所附近等。正因为校园暴力并非固定发生在某一时段与某一区域,对其的预防也无法采用“蹲点式”的方法,这就给通过法律规制校园暴力行为增加了难度。而校园暴力的原因之所以比较隐蔽,是因为学生之间的矛盾通常都难以从表面上观察到。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许多情况下,学生们互相都不觉得有矛盾,但就在某一瞬间因为某一个时间而爆发出了矛盾,这就使得校园暴力很难被事前预测。........................二、 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的现状(一)关于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调查目前,由于我国并没有把校园暴力纳入到法律专门惩治的范围,也就没有准确的校园暴力数据统计,这是我国反校园暴力治理工作的短板。所以要想了解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只能通过青少年犯罪率或其他第三方平台做出的调查问卷。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面向十余省市将近六千名中学生所进行的调查结果,分析得出,近 30%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偶尔会被欺负,约 6%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会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浙江大学青少年研究所进行的“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则显示,五成同学承认自己曾对其他同学进行过程度不同的暴力行为,而 87%的人曾经遭受过来自其他学生的各种暴力活动。我国检察机关也向社会公众公布了相关的数据。在 2016 年,我国检察机关一共处理过近两千名被指控为校园暴力的犯罪案件,在这之中有一千余人被正式批准逮捕,受理移送审查起诉的人数已逼近四千人,而正式被提起审查起诉的人数则已超过了两千[12]。这些数据虽然只是某些机构或某些机关公布的调查结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代表性,它们反映出目前我国的校园暴力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并且,还有许多校园暴力现象并没有能够进入统计机关的视野。近年来,与校园暴力有关的事例频繁以新闻、热搜等形式进入公众视野,例如 2019 年 10 月上映的《少年的你》就是以校园暴力现象为主题的电影,并且热度极高,向公众展现了校园暴力给学生、家庭以及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与消极后果。而就在 2019 年 10 月 20 日发生的 10 岁小女孩被同楼 13 岁男孩残忍杀害,仿佛电影中的情节照进了现实,而关于嫌疑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应该被追究法律责任也引发了大众关于情理与法理界限的讨论。...............................(二)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根据 2016 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及上文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总结得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我国校园暴力行为的态势。1.年龄层次占比现状根据张文新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躯体暴力和心理暴力的发生随着年龄先呈现上升趋势,但 16 岁之后呈下降趋势。欺负和攻击等相关行为在儿童早期出现,随儿童进入青春期早期时出现较多并保持稳定,而青春期后期至青年时期逐渐减少。而校园暴力升级为犯罪的案件中,则十六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的高中生以及职业高中的学生占比最高。具体而言,在调查所涉及的将近两百名被告人中,十四周岁以上、十六周岁以下的被告人占比百分之三十四点五九;十六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的被告人占比百分之六十五点四一。因此,校园暴力行为出现的年龄段跨度较大,出现时期较早,升级为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段集中在中学阶段。2.性别比例现状根据温义媛等人的数据研究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在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其原因与中学阶段男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状态有关,男生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速度加快,易怒易冲动。遇到矛盾更倾向于通过暴力手段解决,促使了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根据温义媛等人的研究表明,相较于女生,男生遭受的心理暴力的人数更多,包括言语欺凌、网络暴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这可能与男女生在中学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有关。.............................

三、 我国反中学生校园暴力存在的法律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反中学生校园暴力存在的法律问题1.法律法规有待完善2.暴力主体低龄化四、国外反中学生校园暴力法律制度及启示 (一)美国反校园暴力法律制度及启示 (二)日本反校园暴力法律制度及启示 ...........................

五、完善我国反中学生校园暴力法律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1.完善收容教养制度

在未成年犯罪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为原则的背景下,改革收容教养制度就为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教育和惩戒未成年人暴力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针对收容教养制度做出具体的立法解释使其具备明确的法律依据显得刻不容缓,有法可依才能在审理和决定程序上实现司法化,明确收容教养制度的适用年龄和使用条件并统一执行方式和执行场所,使收容教养制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首先,收容教养制度的规定相对笼统,只有《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做出了泛泛的规定,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而其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保护处分措施,必须使其具有明确的合法性。以免随着 2014 年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收容教养制度变得形同虚设。关于合法的对收容教养制度进行构建,学界和实务界存在很多声音。有的学者提出单独设立《收容教养法》,明确规定其适用条件和对象,适用期限及程序等事项,赋予收容教养制度以合法地位,在法理上不存在缺陷,在程序使用上不存在漏洞。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将收容教养制度规定在《_社区矫正法》之中,使之成为社区矫正制度的一部分,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犯罪预防的作用[40]。但是如果单单为了明确收容教养制度的地位而单独制订《收容教养法》,除了要面临立法技术的复杂性,还要保证法律间的协调统一和整个法律体系的完整。这将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工程。如若把收容教养和社区矫正制度合并为一部法律,则将面临更多的问题,比如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设计的初衷不同,执行场所和执行方式不完全相同。将前者生硬的并入到后者当中,不仅不能保障收容教养制度的顺利实施,也将造成社区矫正制度出现混乱。综上所述,如果通过立法解释或是出台一部全面规范未成年犯罪行为的法律来明确规定收容教养制度的法律地位,适用条件,执行方式及场所等是比较可取的做法。

(二)适当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越走越快,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的上升,但其中人口素质偏低还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这种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就容易滋生社会问题。其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杂乱无章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最大的。近年来,未成年犯罪案件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其中校园暴力与环境污染和吸_毒并列为人类给自己制造的三_烦,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正在面临的难题。

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校园暴力发生中显现的法律问题展开了研究。提出在校园暴力中立法、司法、执法方面存在的几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引申出完善收容教养制度、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及时出台《校园安全法》等健全法律法规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略)

校园欺凌毕业论文 第9篇

校园,我们学习的的乐园、成长的摇篮。我们渴望在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健康的成长。

然而,校园里也时常有不和谐的音符。也许因为一个误会,有人恶语相加;也许因为一次无意犯错,有人挥起了拳头……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校园暴力》,它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保护好自己,免受他人的侵害。《校园暴力》讲述的是一位叫翔翔男孩的故事。一天,妈妈叫翔翔出来吃饭,叫了半天,却没有看见他出来,走进房间,发现翔翔在地上呕吐不止。妈妈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翔翔是因为暴饮暴食才导致现在这样。”妈妈觉得很奇怪,在妈妈一直追问下,苏醒后的祥祥只好向家人说出了自己遭到敲诈的真相。原来祥祥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敲诈,每天都要给他们钱,而且一次比一次多。每次翔翔给他们钱后,回到家就猛吃东西,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才造成今天的后果。

同学们,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你会怎么做呢?有的同学说:“我可以抓住一切机会,撒腿就跑”。假如跑不掉呢,难道像翔翔那样,乖乖的把钱奉上吗?有的同学说:“我和他们拼了,就是不给他们钱。”这样一来,可能自己的生命安全就要受到威胁了。有的同学又说:“告诉爸爸,让爸爸狠狠地揍他们一顿!”

为了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我总结了几条安全小贴士:

1、身上不要多带钱和贵重物品,如手机,mp3等。

2、遇事要沉着冷静,根据现场情况,做出反应和判断。

3、可以给对方一些财物,并寻找时机,记住对方的相貌特征,衣着打扮,并及时告诉班主任或家长,也可以告诉警察叔叔,让他们保护自己!

4、学校附近行人稀少的小巷是校园暴力事件的高发区。上学和放学期间不要单独在这样的小巷里行走,尽量结伴同行。

当我们遭遇校园暴力时,千万不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应及时告知老师、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必要时还要寻求法律的保护。同时,也不能不计后果、以牙还牙,恶意报复只会导致雪上加霜。

让我们一起努力,驱散笼罩在校园上空的黑暗!

校园欺凌毕业论文 第10篇

星期五下午,我们兴高采烈地去上机器人社团课。

可惜的是我迟到了,只能站在了最后一排。突然,我听到了一阵吵闹声。“明明我比你早。”“什么,我比你早。”原来是周一坤和刘焕光在吵架。“不相信?你相信不相信我的拳头呀?”“不好,要打架了”。刘焕光后退了几步,但却被石头绊倒了,只见他的身体如一根被连根拔起的稻草没有了依附,迅速向一边倒去,之后便是“咚”的一声,头狠狠撞在了楼梯上。原本闹哄哄的同学们瞬间安静了下来,目光同时聚集在了刘焕光的身上,我惊讶地瞪大双眼,心中升腾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哎呀!刘焕光的头上竟然真的流血了!

我赶紧跑到老师面前跟作文老师报告这件事,老师听了立刻跑到刘焕光身边把他扶起来,一边问刘焕光家长的电话号码,一边拿出一张纸帮他捂住伤口。很快,刘焕光伤口的血已经流到耳朵上了,老师又把纸包在他的耳朵旁。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了,因为打架事件,这节课我们连机器人教室都没进,真是悲催呀!

体育课上,我还沉浸在思索和恐惧中,想着刘焕光会不会有危险,他可是我的好朋友呀!如果他有危险,我的生活会很寂寞的。由于我一直在想着刘焕光的事情,结果被老师发现走神了,罚我做了三十个仰卧起坐。

大家千万不要欺凌同学,有矛盾要跟老师反映,如果被你欺凌的同学受到伤害,你一辈子也赔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