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推荐12篇)

时间:2024-03-17 09:27:39 作者:admin

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 第1篇

GDP是描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总量指标,河南省GDP总量在2015年达到亿元,在全国排名中仅次于东部省份浙江省,增长较快。依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5年,郑州市GDP总量从2010年的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了,属于高速增长,其中人均GDP则从2010年的47608元增加到2015年的78004,增长了,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与GDP成正相关关系,GDP的增长会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1],随着总体郑州市GDP的增长,郑州市消费者消费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另外,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也会影响到消费水平,通过查询相关统计年鉴可知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8897元增长到2014年的29095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0%,增长速度很快,而且根据河南省_最新公布的数据可知2015年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099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004元,增长率接近7%,在近两年经济增长减缓的大环境下这属于较好的状态。同时期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0年的12790元增加为2014年的20122元,增长速度较快,其中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则从4223元增加为5948元,接近6000元水平,2013年还超过6000元水平。这一切都说明郑州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持续增加,增长速度也很快,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上也占据了较高比例,占总消费支出30%左右。这都说明经济环境非常有利于郑州市中小餐饮企业的发展。

二、人口环境

截止2014年底,郑州市总人口数达760万人,占河南省总人口的,常住人口938万人,占河南省总数的10%左右。其中,0-14岁的人口172万人,占比,15-64岁的人口数是684万人,占比,65岁以上的为82万人,占比。性别结构上,男性占比,女性占比;此外,郑州市人口出生率较高,2014年出生率达到‰,远高于‰的死亡率,人净增长万人,增长率为‰,高于全国‰的增长率。人口基数大是郑州市的一个显著特征,也从侧面反映出对餐饮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就为中小餐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自然环境

郑州市的空气污染情况非常严重,2014年1月环保部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看,郑州9次位列十差榜单,2015年7月因大气环境质量排名连续数月倒数前十,郑州市(含巩义市)主要负责人被环保部约谈,郑州成为自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个被环保部约谈的省会城市。2016年1月,郑州则坐上了全国空气最污染城市的“首把交椅”。除此之外,郑州水污染也很严重,2015年10月河南省环保厅本年度第4号公告《关于我省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4年考核结果的公告》,18个省辖市中,驻马店、郑州、平顶山均、新乡4市考核为“差评”。此外,郑州市水资源紧缺加剧,人均水资源量从2010年的立方米/人降为2015年的300立方米/人左右。无论是优质空气和水的自然属性的缺失还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对就餐环境、饭菜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这些无疑都对郑州市中小餐饮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四、技术环境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全球网民人数迅速增加,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郑州网民人数第一。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迅速兴起。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18万亿元,成世界第一网络零售市场,特别在2015年的“双十一”狂欢购物节当天,天猫交易额达到912亿,远超美国的“黑色星期五”狂欢购物节网购的销售额174亿元人民币,而且“双十一”狂欢购物节覆盖19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化的世界性节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对传统商业形成了巨大冲击,曾经一度无比繁华人力如潮的大商场也顾客锐减,很多实体店成为网店的试衣间或者体验店,业绩大幅下滑,甚至被迫倒闭,致使很多实体店也采用互联网模式,实行线上线下的O2O经营模式。对于餐饮企业,“美团外卖”、“饿了么”及“百度糯米”等餐饮类O2O网站平台发展迅速,此外还有微信、微博等新社交平台的发展,形成新媒体环境下的微营销方式,例如微商模式,一个用户就是一个分销渠道,一个朋友圈就是一个潜在客户群,这些发展带来一个低成本和零边际成本的互联网营销时代。这些对于郑州市中小餐饮企业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五、政治法律环境

我国餐饮业法律法规较为繁多,主要有食品法、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_农产品质量安全法》、《_产品质量法》以及《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等。然而法律法规繁多容易造混乱与执法不严,目前餐饮业就缺乏统一严格的执法,执法不严市场秩序就不会规范,违法成本较低,造成恶性竞争、掺杂作假十分普遍,近几年的地沟油问题、“毒豆芽”事件、天价青岛大虾事件等等食品安全及诚信问题层出不穷,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造成了很大打击。郑州市餐饮业的执法系统也比较混乱,组织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执法不严,时常曝光假鸡蛋、假牛肉、假羊肉以及假食盐等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阻碍郑州市餐饮业发展的首要障碍。

六、社会文化环境

我国的餐饮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现在普遍承认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华饮食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影响了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唤醒了人们绿色环保理念,激起了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渴望。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的转变,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转变,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成为国民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饮食的健康,营养吸收的均衡,味觉与感官的共同感受。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应该引起郑州市中小餐饮企业的重视。

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 第2篇

在惠州,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也迅速地成长起来。但是作为在旅游业中提供中介服务的旅游公司,却没能跟上其发展的步伐,不但未能从中获取暴利,而且在组织出外旅游这一块市场上也做得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一状况,我们以惠州市旅游公司为例,策划了一个营销方案。

一、市场分析

1、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随着惠州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交通工具的越来越普遍,再加上拥有天赋的旅游资源的惠州,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是得天独厚。而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政策更是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一良好的宏观环境。

2、市场潜在力分析

除了以上的条件以外,由于惠州市是刚刚发展起来的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一下子提高起来,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这一概念深入人心,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方式,很想走出惠州,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走一走。

3、竞争者状况分析

在惠州,旅行社有三十几间之多,而且彼此提供的服务都是大同小异,区别不大。因此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个公司能得到的市场份额都很校

4、服务分析

在惠州,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并不是很齐全,而且在广告宣传这一块却是远远落后于其它城市旅行社。

5、公司的市场表现

知名度还可以,但美誉度不高,产品价格过于偏高,品种不够多,可供选择性小,公司生存的基础在于其是国有企业,政府对其进行了大力的扶持。

二、公司诊断

该公司成立于1986年10月,已经运行了十几年之多,但美誉度却还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公司规模一直未能扩大,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该公司的发展呢?经调查研究发现:

1、经营管理粗放随意,尤其在营销系统上,没能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专业高效的营销队伍。

2、营销人才短缺,由于营销人才不足,造成只知道提供服务,却不知如何打开市场;只知道节省开支,而忘了加大对广告宣传的投入等。

3、无市场调查,任何公司如果无市场调查,就像让瞎子打前战,战果不预而知。

4、营销乏术,由于营销人才短缺,造成服务的营销水平很低,没有市场研究,无战略策划,无长远规划,营销策划不系统,广告定位模糊,力度不够,手法落后,盲目开拓市场,无重点主次等。

5、服务的包装手法太过于落后,包装的品种不够多、不新颖,很难吸引旅客。

三、战略规划

1、战略思路:与其它旅游公司划清界限,不打价格战,采取包装的手法吸引旅客,给旅客提供更多的价值。同时要与其他的旅游公司发展战略合作,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

2、战略步骤:树立品牌,做地方老大;强化品牌,做广东老大;延伸品牌,挤身全国旅游公司前列。

3、战略部署:以惠城区为重点市场,延伸至周边县城,进而扩张至广东,稳住阵脚后,走向全国。

4、消费人群定位:以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以家庭、学生、个人为突破口。

四、营销策略

(一)营销理念

1、品牌理念:提供安全、热情、舒适的服务,同时为您省钱。

2、营销理念:以现代的旅游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可行的营销方案。

(二)营销组合

1、旅游产品/服务组合

(1)产品组合:与其它行业不同,旅游产品有它自己的产品组合,提供的服务有旅游的路程,员工的行为、外表和制服,运输设备,以及与旅客和其他公众的沟通等。

(2)产品组合的特点:仅仅提供旅行服务是不够的,要在员工对旅客的服务态度以及活动的安排方面突出个性,以进行差异化营销。

(3)服务的延伸:除了组团旅游以外,还可以经营与旅游相关的飞机、火车等乘票的业务。

2、人

(1)员工:这类人是旅游公司生财的工具,所以对员工的选择应雇佣那些有很强的与人接触的技巧,行为比较灵活,具有感染力的人,并要激励和保留员工,加强对员工的控制以保证服务的质量。

(2)客户:这一类人是旅游公司生存的根本,如何对其细分并赋予高质量、高品质的服务是关键所在,因为客户就是上帝。

3、包装

(1)包装种类:对不同的产品应进行不同的包装,同一种也进行不同的包装,以让旅客觉得它能带给他更多的价值。具体可采用全方位包装,陪同观光包装,特别事件包装,假日包装,季节包装,非高峰期包装,团体全方位包装等不同的包装。

(2)包装定价:在考虑固定和可变成本、客户量和边际利润(最低获利点)的基础上,进行价格决策。

4、分销渠道

(1)必须与在分销渠道上担任旅游中介的各成员进行合作,如营运商、代理机构、旅游目的地等,以保证旅程的顺利。

(2)具体措施如下:

A.研究和选择贸易“细分部分”。

B.决定定位手段和市场营销目标。

C.为旅游中介设置促销组合,如贸易广告,贸易促销,交易展示和小册子等。

5、广告与促销策略

(1)广告计划

A.设置广告目标以向旅客传达信息并劝说其进行旅游,同时形成“口碑”广告效应。

B.聘用广告代理机构做广告,使广告做到有专业化的效果。

C.设置广告预算,保证广告费用不会超过预算范围。

D.考虑合作的可能,利用优势与政府联合广告活动,扩大影响程度。

E.决定广告信息策略,保证广告有创意,以便通过广告传达信息观念,影响旅客的抉择。

F.选择广告媒体时,尽量采用报纸、电视、杂志、直邮广告等多种广告媒体相结合,以使各种媒体进行优劣互补,从而保证广告达到最佳的效果。

(2)人员促销:主要面向的市场是各类旅游团体组织,通过业务人员扩大这块市场份额。

(3)销售促进和交易展示:如进行订购数量多有优惠,与其它行业合作,与他们的公共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利用销售派发旅游券,交易展示方面,主要是举行旅游与观光交流会等以扩大影响力,对外展示公司良好形象。

(4)事件营销:塑造公司形象,提高美誉度,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5)公关与宣传:举行特别事件公关活动,如庆典等,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有开展危机公关的准备,以保证能进行及时补救,从而不使公司的形象受损。

五、营销预算

1、预算能从公司得到的预算分配。

2、确定市场营销目标。

3、预算每个促销组合所需的费用以及其它的管理费用支出。

4、预算能取得的效果。

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 第3篇

2008年海南省举办的2008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秦皇岛与张家界、昆明等7座城市一起荣获“国际旅游名城”称号。2009年9月初,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秦皇岛市确立了旅游立市发展战略,即按照建设“中国北方最大滨海休闲度假基地,国内最佳、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全力构建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用5至10年时间,把秦皇岛建设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2010年12月9日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会议上,秦皇岛被国家旅游局和发改委确定为全国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随着秦皇岛旅游立市战略的实施及国际旅游名城的建立,可以预测,入境旅游市场将会拥有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高质量的涉外旅游人才势必炙手可热。

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 第4篇

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应考虑其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测度与评价都市旅游发展潜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旅游竞争力,制定竞争战略,提高其竞争优势。

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按照影响潜力的因素类型,将都市旅游发展潜力分解为社会经济潜在支持力、旅游发展保障力和旅游产业自身发展能力3个1级指标,将3个1级指标分为政府支持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环境条件、旅游供求能力以及旅游业发展水平7个2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将7个2级指标具体化可直接或间接获得数据的24个3级指标。

国家旅游局:《20xx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本研究尝试调查发现内蒙古博物院对大学生的旅游吸引力状况。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梳理总结,分析认为内蒙古博物院对大学生游客的旅游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旅游吸引物拉力、旅游需求推力、旅游联通要素等三大方面。在此基础上,以呼和浩特地区高等院校中曾前往内蒙古博物院游览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围绕以上三方面进行在线问卷调查。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1.博物馆旅游在国内外正在兴起

2.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中的名片之一

3.大学生游客是内蒙古博物院的重要潜在市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2.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3.综合评价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

二、内蒙古博物院旅游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博物院总体情况

1.交通与区位状况

2.历史沿革

3.展厅设置

4.馆藏文物

5.文创产品开发

(二)内蒙古博物院旅游市场概况

1.旅游市场总体状况

2.大学生旅游市场状况

三、内蒙古博物院对大学生游客的旅游吸引力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博物馆对大学生游客的旅游吸引力影响要素体系

1.内蒙古博物院的旅游吸引物拉力要素

2.大学生游客对内蒙古博物院的旅游需求推力要素

3.内蒙古博物院与大学生游客的旅游联通要素

(二)调查问卷设计

1.问卷设计流程

2.具体问卷设计

(三)调查实施的基本情况

四、内蒙古博物院对大学生游客的旅游吸引力量表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人口统计学特征

2.旅游吸引物拉力量表描述性分析

3.旅游需求推力量表描述性分析

4.旅游联通要素量表描述性分析

(二)问卷量表信度分析

1.问卷整体信度

2.各因素量表信度

五、内蒙古博物院对大学生游客的旅游吸引力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三)旅游吸引物拉力三级指标构建

1.旅游吸引物拉力量表效度分析

2.旅游吸引物拉力因子分析

3.旅游吸引物拉力模型构建

4.旅游吸引物拉力指标体系构建

(四)旅游需求推力三级指标构建

1.旅游需求推力量表效度分析

2.旅游需求推力量表因子分析

3.旅游需求推力模型构建

4.旅游需求推力指标体系构建

(五)旅游联通要素三级指标构建

1.旅游联通要素效度分析

2.旅游联通要素因子分析

3.旅游联通要素模型构建

4.旅游联通要素指标体系构建

(六)旅游吸引力三级指标体系构建

(七)旅游吸引力现状成因分析

1.旅游吸引物拉力现状的成因

2.旅游需求推力现状的成因

3.旅游联通现状的成因

六、内蒙古博物院对大学生游客的旅游吸引力提升建议

(一)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助力内蒙古区域文化传播

(二)凸显综合教育功能,助力内蒙古研学旅游发展

(三)完善相关服务功能,优化旅游形象

(四)融入更多信息技术,提升旅游科技含量

(五)联合高校博物馆共同展览,提升自身影响力

七、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 第5篇

前言:20xx年对于广东的旅游景区来说,是集体遭受了一次寒流:7月份,森美反斗乐园负责人因负债外逃,导致曾热闹一时的乐园被迫关闭;9月份,东方乐园因白云机场的集体搬迁,乐园重新调整定位而歇业;同样9月份,因遭受游客急剧下降之压力,世界大观改变发展战略,将改造成集美食娱乐、旅游购物、商务酒店等为一体的商业购物休闲中心。华南地区的一线品牌的集体震荡,也直接影响了许多二三线品牌的发展。如何在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是摆在二三线品牌经营者的一道思考难题。但是华南地区旅游景区的集体遭受寒流,并不代表市场萎缩。反而在这几年,随着人们的生活与物质水平的提高,国内的旅游市场份额在扩大。只要旅游项目具有可竞争性,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地大。但市场的空间大,并不是说就可以盲目地投入。现阶段,无论是对于新的市场切入者还是已经进入市场者来说,其管理、营销策略、品牌宣传,都必须有其独到的、新颖性,才能在这个相对来说竞争激烈的行业分一块蛋糕。下面,笔者想浅显地谈谈中小旅游景区如何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

市场定位

投资旅游景区的,一直以来,跟风现象非常地严重。90年代引入国内的机械乐园,曾引起新一番投资机械乐园热。作为一种新鲜的项目,当时也确实引起了消费者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少年朋友这一特殊的消费者群体,更对机械乐园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可以说,青少年这一消费群体,烘热了机械乐园这一旅游项目。也引得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这一行业。但机械乐园投资大,在项目更新上难以时时保持新鲜感。进而引发了机械乐园有闹哄哄中开张,落寂中退出的无言结局。几年时间下来,机械乐园倒闭的倒闭、歇业的歇业。这几年,随着人们享受意识的加强,久居都市,厌倦了都市熟悉的一切,倡导一种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旅游消费观念,形成一种返璞归真热潮。正因为看准这一市场前景,华南地区各地,涌现出一批新的旅游景区,如以农庄项目为主的、以户外拓展运动项目为主的,其投资热情不亚于当年引发的投资机械乐园的趋势。面对此热潮,笔者想这批新兴的景区的命运,也必然会重蹈当年机械乐园的命运。盲目跟风在各行各业中都深深地体现出来。这种现象的出现,也说明目前的旅游项目投资者在市场运作上的一种投资短见。许多的投资进行此项目的投资,不是理性地进行市场环境的分析,而是一种近于盲目的市场进入姿态。也有些人看到什么热就投资什么,也有些人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如果单纯以这种目的来投资,注定这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当然,大多数还是抱着创品牌路线,走百年经营的经营策略。 目前,在旅游景区分化的今天,进行市场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进行市场定位,锁定目标消费群体,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定位是建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旅游景区的调查,应收集当地人群的旅游消费习性、地域环境、交通情况,以及早期进入这市场的先行者,也就是竞争对手的情况(竞争对手的调查包括:旅游项目、经营策略、价格、消费人群、以及其合作伙伴-旅行社的情况。)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才能制定有效地经营策略与市场定位。通过市场定位,找到空白市场,这样,中小旅游景区的发展空间才大,才能获得较宽松的发展环境。

品牌的宣传

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品牌形象的建设已成为经营策略的重点。如何通过品牌形象的建设,培育市场、培育忠诚的消费者,是品牌建设的核心。中小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还是处于一种萌发阶段,各地区都形成了区域性品牌。而没有行业中的强劲品牌。(当然,这里所指的是中小旅游景区而言,对于象“五岳”、张家界等因地形地貌形成的旅游景区,对于国内的人们来说,其不需宣传,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都能了解其情况,这样又另当别论。) 中小旅游景区相对来说,投资规模小,资金不是很充足。因此,在品牌的宣传上,无法与大品牌巨额广告费投入相比。但只是掌握诀窍,把有限地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其品牌有效地进行宣传,还是可取的。这其中有以下几点:

1、区域广告宣传:中小景区的主要客源,是在其景区附近的人群。因此,在广告宣传上,可选择区域性的媒体,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在媒体的选择上,也是多样性。现在每个城市,针对每个行业,都有行业的DM杂志,选择DM杂志,一方面,其有针对性,免费投递到旅游社、高档写字楼、事业单位、住宅小区、酒吧等这些具有一定消费水准的准客户手中。另一方面,DM杂志相对于公开发行的媒体来说,广告宣传费用要低一些。但对中小景区的品牌宣传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节假日,可在报纸媒体上投入广告。这样,通过DM杂志的窄众传播与通过报纸媒体的大众传播相结合,能在区域品牌宣传上,形成强劲的优势。

2、软文宣传:这就要求中小景区与媒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通过其媒体这一平台,把中小景区的游乐项目的优势、核心的业务,运用系列化的图文结合,向消费者灌输,从而引起其注意,进而产生游玩的欲望,以拉动消费市场。

3、户外广告宣传:户外的墙体广告,目前在一些城市在政策上是限制的,但失去这一宣传载体,并不是说户外的广告宣传就没有载体。我们还可以选择车体广告、候车亭广告等这一宣传载体。在选择这一类宣传载体时,也需考虑是否有针对性。一般来说,要考虑其客源量、地域性。

大卫·奥格威说“任何一个广告都是对广告品牌的长期投资,广告的诉求重点应具有长远性。”品牌形象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因此,在品牌的宣传上,我们应进行系统性、阶段性地对品牌进行宣传。

市场开拓与营销策略

中小景区的市场目标群主要是开拓二个大的市场,一是针对旅游社,作为景区来说旅行社是主要客户来源;因此,景区在市场开拓上应把重点放在与旅游社合作渠道的建设上。如果能与各旅游社建设好合作关系,其市场份额也得到了保证。当然,与旅游社合作,关系到彼此的利润空间的问题,因此,景区在给旅行社定价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二是散客。随着旅游意识的提升,散客的也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为抓住这一客源,景区必须靠营销活动,才能带动这一消费群体。

在景区营销策略上,一般实行事件营销、优惠促销。事件营销因为其特殊性,常常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力。如某动物世界在20xx年春节举办“天启·星空马戏”;某乐园举行“生存技能大挑战”。又或者有利用别人的资源和优势,比如电信进行客户推广活动、国际什么节、什么挑战赛之类的事件营销以吸引着众多的旅游消费者,这种方法也能提升品牌的形象。而优惠促销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营销手段,如实行折扣优惠,这种方式较常用,但操作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运用有效地市场开拓与营销手段,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提升服务质量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上,作为旅游景区一方面要提升项目与园区环境建设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服务质量的软件设施。对于前者,各旅游景区都在加大力度投资建设,但相对于服务质量提升的意识,其景区的投资者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百研资记认为对一些小型的景区的服务意识的感受总体上来说还差强人意。一些小型的旅游景区,因为其投资规模小,在人材管理运作上,考虑到成本问题,招收的一些素质不高的人,招进之后,又缺乏统一系统的培训,从而导致人员的服质意识不强,对待游客态度生硬,不懂得如何处理游客与景区之间存在的问题,从而也导致其景区的形象大打折扣。而游客对于其消费的景区的好恶,直接影响着人对人的口碑宣传。

在当今旅游景区项目处于同质的时代,其服务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景区的市场份额。因此,对于中小旅游景区,想要快速发展与景区形象提升,必须

加大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倡导一切以顾客为中心,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个景区的发展,一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但同时,也必须加强内部的管理。两翼齐飞,才能塑造品牌形象,以品牌拉动带动市场的消费,才是景区的发展之道。

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 第6篇

一、旅游业特点旅游推广方案

旅游产品不可储存性、不可异地消费和不可试用性的特点及旅游消费是一种心理感受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主要表现为信息形态。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依赖型产业。现代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渗透了大众传媒的操作性结果。

二、简介

重庆航旅票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是一家集航空客票销售、旅游组团、接待、旅游车队为一体的全功能服务性机构;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科学化的管理,高质量的服务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公司拥有经验丰富,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人员和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服务队伍。公司始终坚持“顾客至上,信誉第一,勇于开拓优质优价”的经营原则,从而奠定了在旅游行业竞争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旅游业推广方式

站外SEO优化描述

博客、日志平台推广

在各大博客网站建立Bolg空间,作为宣传的渠道之一,并作为发布有关本网宣传性文章的平台,

Bolg推广的主要工作内容为:

Ⅰ、建立以“旅游地名”为命名的Bolg空间,并将用户名称设定为旅游的代表性文字。

Ⅱ、定期在Bolg中发布旅游网相关的日志内容,如招聘信息、参与社会活动、新闻介绍等;

Ⅲ、在每个文章日志中加入本网站相关内容的关键词或与Bolg背景色相同的地址链接,提高各大搜索引擎的搜索率。

Ⅳ、建立网站相关的交流群体,如博客圈子、QQ群等适当进行口碑宣传。

论坛BBS推广

一般的论坛BBS推广,包括签名宣传、论坛会员名称、头像图片、文字内容宣传等,但往往这些过于频繁直白的推广形式容易引起其他潜在用户的反感,既浪费了精力甚至会起到负面效果。

博客关键词实例:重庆旅游、重庆旅游景点、重庆旅游网站、重庆旅游攻略博客优化

1、博客内容和网站内容相关,可把推广的旅游景点作为博客标题。

2、每篇文章带3-5个描文本。

3、可以用不同描文本指向同一个URL。

4、博客之间可以设置互链。

5、同一的关键词链接,一个博客最好只用一次。

博客软文实例:

贴吧及部分交流群推广

包括百度贴吧、百度知道、雅虎知识堂、新浪爱问、QQ交流群、MSN交流群等及时性的推广渠道,目前来说,该宣传渠道是个人网站推广成本最低、效果最高的手段,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推广将会更容易被百度搜索引擎所收录,且排名更加靠前。

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 第7篇

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设置课程,增加文化底蕴教学目前许多院校课程结构设计中过于偏重外语专业知识技能、旅游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化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或者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化素质的“厚积广发”,这显然不利于涉外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适当地加入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内容,从而培养多元实用人才。

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为培养适应秦皇岛涉外旅游所需的高技能的涉外旅游人才,各高校应加强与深化与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建立一系列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在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应使专业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接轨,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注重师资质量,提高高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学生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力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高技能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学校应该选派专业教师到优秀旅游企业参加实践系统培训,也应该建立旅游企业的经理、业务骨干为校外专家的聘任制度,这对对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积极推进高校与旅行社、宾馆饭店等各大旅游企业的校企合作,和谐共建,为教师熟悉专业技能操作提供便利条件,共同提高师资环境和质量。

考核中加强文化素质比例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涉外旅游人员的考核与培训中要加强文化素质的比例。为提高涉外旅游人员的素质,可以在培训教材及培训内容中加入文化素质元素,通过硬性指标来强化文化知识,使其转化为能力和素质,最终为涉外旅游服务。

不断扩展国际旅游人才合作项目秦皇岛应该抓住目前良好的发展机遇,积极开展与俄罗斯、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国际旅游方面的合作,鼓励互派学员交流学习、合作项目。依托“国际旅游名城”建立的契机走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开发道路,建立起国际旅游人才合作培养的机制,为秦皇岛未来国际旅游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与需求越来越强,涉外旅游人员作为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必须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文化中介者,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

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 第8篇

一:前言:

歌乐山风景区是重庆市重点风景名胜区,规模和接待能力都在重庆旅游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在重庆旅游市场火暴的最近几年中,歌乐山风景区却显得没那么强劲。在重庆崛起,人均收入急增的宏观形势下,各旅游点加快了市场化运作,从而加快发展的脚步。歌乐山风景区也应该重新寻找有效的营销策略,在未来几年内甚至更加长远的时间里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行业特点和消费趋势分析

旅游已经从最初的集中化消费变成今天的普遍型消费,其经济效益日渐巨增。(20xx年的中国旅游市场情况)

国内旅游人数

21亿人次,比20xx年增长幅度为

国内旅游收入

万亿元,比20xx年增长。

入境旅游人数

亿人次,比20xx年增长幅度为;

出境旅游人数

5739万人次,比20xx年增长幅度为;

全国旅游业总收入

万亿元,比20xx年增长幅度为。

据专家分析预测:

(一)今后旅游消费市场的趋势将变为以自行旅游为主体,市场转向多元化,主题细分越来越明显,消费者越玩越转。而旅游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同样重要。

(二)近距离和农村旅游高增长,特别是“三农“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城镇化建设,推动了消费,但同时这部分消费增长不如消费人数的增长。

(三)出境游继续增长。

(四)特色旅游将继续成为亮点。

按正常的经济规律,旅游业的发展必随着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而进步。旅游这一迅速前进的行业必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

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重庆市在国家提出西部崛起的政策之后,经济得到飞快发展。20xx年,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7532元。

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经济实力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文化观念的改变。他们对时尚的敏感度也越来越高,从前把旅游当成奢侈消费,渴望但不可及,现在则把旅游当成一种经历,挑战,享受自我。

重庆文化氛围总体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保守,对新鲜事物的尝试决心不够,同时对消费计算比较精细。

在重庆市,还是一红色旅游为主,歌乐山附近的旅游景区是重庆市民经常游玩的地方。可是经观察发现,歌乐山旅游景区的空间较小,而且设施简单陈旧,经常出入的是老人,小孩子,而且并不能给人以特别的体验。而瓷器口风景区距离相对较近,属于文化资源,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严肃单调,同样也缺乏自由娱乐的空间。所以,在节假日,重庆实在是一个没什么好玩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渴望挑战,追求个性,敢于释放自我的年轻群体。

红色旅游在重庆得到政府的更大支持。红岩魂纪念馆等革命景点,与重庆的历史有着很多契合点,增加了他们的关注点。

2:微观环境分析

在消费者和旅游景点的中间环节上,旅行社往往扮演着专业桥梁角色。旅行社普遍存在的诚信问题使得部分消费者无法获得旅游渠道。 学校往往处于安全考虑,禁止学生自行组织旅游,也抑制了一部分潜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季节变化影响消费者出行次数,在重庆,晴朗的天气比较少,所以在下雨天旅游人数比较少,在天气较好的时候人数比较多。

3.市场概况

根据调查显示,重庆市民在5年内每人出游3次以上者达到52%,以重庆人口2389万算。5年内出游次数为345052%=702(万次)。其中还不包括人口结构,消费能力等因素带来的变化。

重庆旅游业发展迅速,20xx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

未来几年内增长速度依然不减,可以说市场是巨大的,前景也很广阔。

4,总结:

我们的机会随着重庆市学生群体人数的增长和社会经济收入的增长而增加。而梅岭在年轻群体特别是学生中,已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我们并没有很好的针对这块市场来规划,广泛的争取消费者和宣传自己,使得产品信息显得表面化。

六:我们的机会——SWOT分析

在重庆市,很难找到一个短距离内兼顾接近自然和自我体验娱乐的场所。歌乐山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宽广的空间正好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地方。

优势: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空间,交通方便,接待游客能力特别是短距离路线空间巨大,团体和个人都适合游玩。游玩项目有一定的刺激和挑战性,游客自我体验度较高。

劣势:特点不鲜明,比起瓷器口的文化,歌乐山显得比较模糊笼统。景点范围广,内部管理相对协调程度较低。

机会:在经济日渐增长的宏观形势下,旅游消费也随之提高。旅游行业正受到政府大力支持。年轻群体数量的增长,对短距离旅游的刺激较大。旅游趋势走向主题细分越来越专,旅游体验越来越个性化。而在重庆市旅游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中,歌乐山有机会寻找突破口,拉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威胁:来自行业内竞争对手的竞争。消费水平的提高使消费者对消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消费结构的变化则影响大众旅游需求的转移。 机会和问题:通过历年的经营数据表明,重庆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还是大中专学生和部分走入社会的年轻一族。而这一群体的旅游需求并未得到很好的满足,市场潜力很大。为了挖掘这部分主力市场而又不失去剩下的消费群体,我们的定位应该在“释放活力,亲近自然”,主要功能是给年轻群体提供一个追求体验,自我释放,寻求挑战的自然空间,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一个在短距离接近自然,休闲娱乐的环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建立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印象,强化受众对景点的认知,与其他景点形成明显差异化。

七:整合营销策略

1,STP分析

(1)市场细分

虽然旅游整体市场增长迅速,但同时个性程度也在增加。旅游市场区隔化形成趋势增强。在重庆旅游市场,高收入个人或者集体的变化对中低端旅游市场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价格浮动对消费者的经济实力要求不高。在中低收入层,消费观念改变带来的不一定是消费行为,他们渴望的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实现他们的欲望。

在重庆市这一群体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大中专院校学生。

二: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

三:年轻家庭。

四:高收入阶层

(2)目标市场选择

在市场细分选择中,经济收入变化决定消费者消费选择方向的走向。大中专院校学生从刚进入学校到走向社会再到经济完全独立,这期间一般要经历3—6年的过程,在这期间,他们所处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欲望波动不大。同时他们能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多。

而刚踏入社会的年轻群体是变化概率最大的,他们在追求社会地位或者经济能力上的兴趣远大于其他。同时,她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消费趋向转移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这一群体对短距离旅游消费的态度不稳定性较高。

年轻家庭的经济实力属于稳中有升,但开支较大,个体进入成熟阶段,消费态度比较理性,对短距离低端旅游消费兴趣逐渐下降。 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强,对生活的要求也随着也高。他们对旅游质量超过对价格的要求。

因此我们选择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在校学生,以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实施营销战略,由此也带动其他年轻群体的消费。

2,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打造充满活力的自然空间

活力空间、活力自然、活力娱乐、活力精神

1、活力自然——在本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上做文章,充分挖掘景区内的景点特色。

水——活力的象征

2、活力娱乐——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继续完善建设娱乐设施和项目。

3、活力精神——挖掘和打造歌乐山的文化和独特精神。自然旅游是歌乐山的独特卖点,但是不是消费者的动机出发点。歌乐山景区内有许多历史。

(2)公关

在高校开展活动,分层次进行

根据调查的数据,指定相应群体的调查方案。针对高校学生去歌乐山的目的,如:追访名人古迹、领略自然美景放松心情、与同学之间的团体互动等方面,分层次进行活动宣传。在学校发起“文化之旅”的系列活动。 探险英雄榜:爬山比赛

内容:各高校自行组队进行比赛,按成绩划定名次,给予一定奖励。 举办时间:一年一次 举办时间在6月份中旬

事件营销

举办在学生中相关和有影响力的活动或者策划相关新闻事件。例如可以举行梅岭校园旅游大使选拔赛。以此拉近彼此距离,提升梅岭在学生群体中的形象。

(3)促销策略。促销策略主要起到信息传达作用,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影响目标消费群的意识,并传播产品或者设计方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4)推销策略

利用各高校的代理点,进行校园推销。

宣传册制作:重点突出自然资源,把各代表性的景点图片装订成册。同时个代理点联系方式和网络渠道都有提示。

推销人员的选拔:在校学生,大三以下,活泼勤奋,有团队意识。男女比例稳定在50%,通过代理点的组织,统一进行培训。

八 经费预算:

公关费用:

高校挑战赛——25000元

促销费用(以月为计算周期):

轻松旅游 赢神秘大奖——20xx元

非常问答 大奖你来拿——20xx元

推销费用:

视各代理点和高校规模而定——推销人员报酬+培训费+宣传资料费+提成

九 效果评估

直接经济效益——在营销方案实施周期内,景区的门票收入和其他项目的收入总和。

知名度——在目标消费群体中,对景区的提及度和印象。

联想度——对景区宣传以及其他活动所产生的心理回想和评价。

忠诚度——已消费者对景区形成的满意度以及心理第一心智是否占据。

认同率——对景区的产品和营销活动是否有反感。

这是效果评估的基本指标,通过市场调查,可以获得相关的资料分析

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 第9篇

[论文摘要]在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长期稳定就业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中,需要首先对转移就业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重点是与之直接相关的那些经济、政策和制度环境。

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宏观经济环境

从理论上分析,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足以使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品自给有余,并能为其它非农产业提供生产原料和为其劳动力提供口粮时,非农产业才具有持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潜力。另外,其它非农产业的持续发展还必须建立在其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而社会再生产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需求的实现。从社会总需求的构成看,既包括非农产业的总需求也包括农业总需求。无论那一方总需求不足而致社会总需求得不到实现,非农产业都无法发挥生产扩大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作用。可见,农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和非农业生产的扩张作用是否相互配合,能否协调发展将直接决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现程度。对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就按照马克思为我们提供的这种理论支持为思路进行。分别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总需求的实现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农业生产的关键是粮食生产。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把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在对粮食的进口依赖上。据相关统计,从2001到2003年,我国粮食年均总产量已经下降了1074亿斤,只有8936亿斤。粮食产量降自1990年以来历史最低水平。依据国内外专家和机构的判断和预测,我国粮食的需求量将不断上升,粮食供求偏紧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除去可能造成粮食内给不足的其它原因,诸如征地增加、耕地减少等与土地直接相关的因素外,恐怕粮食供给不足与粮食生产努力不够和劳动力投入不高有直接关系。粮食生产必须维持一定的人地比例,不仅包括量的方面还包括质的方面。与此相反的是,从我国南方开始的弃田和抛荒现象正逐渐蔓延,如1992年安徽省巢湖地区全年抛荒达万户,共计抛荒万亩。1999年上升为24万亩,其中常年抛荒占13亩,属季节性抛荒占11万亩,常年抛荒的趋势还在不断上升。这就很难从劳动力数量上保证对粮食生产的维持和发展。另外,越来越多无论是年龄还是体力智力要求都不在农业必要劳动力范围内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承担了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骨干力量。面对如此情况,寄希望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补足农业劳动投入不足可能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恐怕是无论如何也不现实的。因此,必须考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可能对粮食生产安全造成的损害。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推动力的同时又成为农业生产衰败的损害力量,那么建立在这一前提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模式必定是违背农业和非农业和谐发展原则的,也会对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持续转移就业形成阻力。

其次,内需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尤其2004年,内需的两个方面即消费与投资增长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增长态势。如果投资高增长长期得不到最终需求的积极配合,将使内需不足的矛盾更加凸现。而内需不足将直接关系到非农产业总产品的最终实现问题。内需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需求不足。目前,农村消费水平还很低,不仅反映在需求数量上,还表现在需求结构上。据研究,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我国农村目前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12年前的水平;城乡消费结构上存在巨大的消费断层。城乡消费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到2002年,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近倍,而农村消费支出用于粮食的比重仍然占到其全部消费支出的一半。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落后,也反映出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经济增长对农村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开拓农村市场成为扩大内需的关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增收难正日益成为启动农村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如果农村巨大的需求潜力难以发挥,非农产业的总产品得不到完全实现,势必会阻碍部门和行业扩张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甚至在许多城镇企业内部还不可避免地出现内退、下岗等现象,而且这部分剩余劳动力数量也不在少数。增收困难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民通过转移劳动力获取非农就业收入的行为强化,剩余劳动力规模日益增大。城镇剩余劳动力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相互交织在一起,就业形势严峻,难度增大。

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宏观政策环境

可以说,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十分重视。从中央最近几年颁布的各类政策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正越来越宽松。尤其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类政策,从中更能看出我国政府在对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上的基本取向。中央和各级政府始终把扩大就业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方针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如努力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努力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努力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等。

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还提出通过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2004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从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以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等方面提出十条具体意见。

中央有关部门正酝酿和即将出台的一些重大措施,如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工资条例草案以及户籍制度改革问题调研方案等,将会从不同方面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协调好各类冲突,有效化解转移矛盾,从而促进转移就业进程。

可以看出,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正逐渐成为我国各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政策保障。

三、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宏观制度环境

(一)我国就业制度现状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城乡实行劳动就业的双轨制是我国长期以来劳动力就业制度的显著特点。城镇居民和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力的工资、福利、保障全部由国家承担,而农村劳动力就业则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与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工资、待遇、福利完全由农民负担,基本转嫁于土地来承担。这种就业制度在实际执行中逐渐暴露出的缺陷已经被历史所证实,传统计划性质的劳动就业制度正逐渐向市场化方向改革和发展。这种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最初的劳动部门介绍职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制度改革,到逐渐出现“停薪留职”,80年代中期又推行劳动合同制,后期改革固定工资制和90年代初的劳动计划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以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服务体系也逐步形成和完善。但从我国就业制度改革进程和现有成果看,受益者主要还是城镇劳动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以及劳动力信息网络的建设还不能使广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充分分享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还不能通过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得到解决。各种针对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的就业管理制度还不尽完善。因此,应该在国家劳动就业制度中逐渐体现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各项具体制度。在构筑新的劳动就业制度时至少应该体现城乡统一的就业、求职和失业登记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以及城乡统一和平等的就业培训制度等。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从理论上讲,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三个基本部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二元性。事实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以来是以城镇保障优先安排的。在农村几乎所有的保险、救助和福利都由均分到个人和家庭的土地来承担。因此,在我国就有了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两个概念。从社会保障发源的历史考察,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是由于人类进入工业化以后,对进入工业领域的劳动者所面临的多种风险的一种补救和扶助。从这个渊源看,社会保障必然应该按照工业化发展的程度而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的建设基本也遵循这一规律,从无到有,经历着逐渐完善的历史过程。从1949年到1966年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主要针对国家机关和其它企事业单位的国家职工,涉及面非常小;1966年到1978年,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处于停顿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由企业以营业外收支全面列支职工的劳动保险费用;第三阶段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恢复和调整时期,这一时期以改革养老保险为开端,引发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一系列改革。确立了以社会统筹为主要目标的养老保险改革取向,逐步形成了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的制度,并逐步形成包括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在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阶段,这一时期处于我国社会保障的扩面时期,目的是通过探索逐步建立起包括国有企业职工和城镇各类职工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可以说,经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可享受到各类社会保障内容的群体正逐渐扩大。但从整体看,社会保障的框架还很粗糙,覆盖面还很狭小,保障的持续力也还不足。在各种具体保障类型中还遗留着计划色彩的种种痕迹,保障制度的执行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低效和严重的不公平性。更为关键的是,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充分体现对农村居民的保障内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两个系统以各自的方式封闭运行。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城乡分离的社会保障运行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趋于完善的需要。尤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各类企业大规模转移就业,事实上已经打破了原来完全独立的两个保障主体的隔离性。如果在同样的城镇岗位工作的劳动力,只是因为身份差异就享受完全不对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不仅有失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也会因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而降低经济效率。即使从农村社会保障系统看,经历了家庭保障到集体保障再到家庭保障以后,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了对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试点和实施。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教育保障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在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是必然现象。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剩余劳动力、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处于真空地带。特别是对于失地造成的剩余劳动力,失地即意味着失业。如果无法实现就业,又没有针对他们的社会保障,这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将直接面临基本生存的危机。进入城镇就业的劳动力在社会保障方面基本上还受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有关外来务工人员原则上在其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规定的限制。而且各地城镇还对进城农民工采取诸多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种种游离于正规保障制度以外的不平等排他性措施还在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发挥作用。

四、几个重要结论

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出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不能与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坚定不移地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经营和发展相矛盾。必须坚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判断在任何时期都不能过时。重农主义曾认为农业是其它技艺和其它各业的保姆。马克思也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我国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就是如何加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的发展要靠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新型农民。不能因传统农业发展陷入困境而丧失掉经营农业的基本力量,也不能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正发生的阵痛而流失掉新型农民的主体,绝不能为了减少农民,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而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应该是为使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加强而不是损害农业发展。

政府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在市场配置劳动力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矫正市场配置农业劳动力的缺陷。做到既要转移剩余劳动力,又要留住必要劳动力,还要在转移劳动力和留守劳动力之间形成良好的流动机制。

(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不能与开发和构筑农村合理的需求体系相矛盾。建立和完善农村需求体系,开发农村需求潜力是关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乃至整个社会充分就业的关键。我国农村有9亿人口,农村的发展,农村人的发展,以及农业的发展,是社会总需求中的一个特殊层次,也是一个数量巨大的需求层次。利用和开发好这一需求,对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实现,对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才能维持和新增对劳动力的不断需求,农业剩余劳动力才能有所出路。另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后将使农村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层次发生变化。首先是农村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其次是城镇需求因农民工的加入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实现。如果处理不好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平衡问题,再生产将面临萎缩和衰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将趋于狭窄。由此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确存在使农村需求降低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减少进而使其转移就业受到限制和束缚的可能,这是一个内在矛盾。

政府应当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在对农村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在农村构建合理的需求体系,使这一需求体系能成为支撑整个社会总需求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政府在引导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前提下,增加公共服务,降低转移劳动力即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引导其形成合理的消费需求,以避免和克服上述内在矛盾。

(三)通过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和平等的劳动就业制度,才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城乡统一和平等的就业制度要建立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其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要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流动出去。再次,平等的就业制度应能保障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最后,平等的劳动就业制度还要为转移劳动力即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劳动环境,同劳同酬的工资制度,与城镇职工无差别的工资增长机制等。

政府应当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逐步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统一劳动力市场法规,监督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尽快确立用工企业在农民工用工制度、用工薪酬以及用工福利和用工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逐步消除社会对农村、农民以及农民工固有的偏见,纠正二元结构和二元制度形成的思想偏差。

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 第10篇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但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自然资源也逐渐变得稀缺和匮乏。环境破坏及资源短缺致使各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年代时开始关注环境资源问题。环境税的实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实施环境税的国家逐渐增多,全球也掀起了全面“绿化”税制阶段。环境税的体制也越来越完善。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我国也开始注重环境税的开征。因此环境税的实施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公众也开始关注环境税问题。2013年12月2日,环境税方案已经上报到_,正在按程序审核中。环境税的征收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容质疑。

二、国外环境税经济影响分析

环境税实施的效应在国外显现的比较明显[1]。下表1是1990到2001年整个欧盟地区的数据。国外在实施环境税之后,因为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北欧国家,所以平均上来看,CO2的排放量较少了个百分点,整个欧洲降低了个百分点,与其他国家相比,整体降低了个百分点。在短内,CO2的排放量减少了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CO2的排放量减少了个百分点。效果比较明显。说明了环境税在环境质量的改善方面是很有效的工具。[2]

三、我国环境税经济影响数据分析

1.环境税的设置依据。在我国,环境税刚刚起步,现有环境税收政策尚未完善。我国目前的环境税主要是资源税、消费税、城市建设税、车船税方面体现的较为明显。

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是自然资源。例如,原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及其他非金属原矿等。资源税的征收减少资源浪费,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体现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含义。

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征收的。特定的消费品主要有高耗能及高档消费品,例如游艇;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稀缺资源,例如成品油;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例如木制一次性筷子及实木地板。对以上产品征收消费税,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城市建设税增收的税款属于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城市建设,维护城市的公共设施,使生产者及消费者生存在一个良好的环境。

车船税即车船使用税,其征税范围主要为摩托车、小汽车、中轻型商用客车、汽车轮胎。这些征收对象类似于消费税中对高耗能消费品的征收,对此类产品征收车船使用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即将实施的环境税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本文将环境税设置为与环境税相关的税种的相加,即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及车船税的加总。

2.环境税经济影响数据分析。本文选用的是2001-2010年的数据,而工业的污染程度则是由工业污染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得到,主要反映其在贡献GDP的同时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程度。

本文对环境税与GDP、失业率(UR)、工业污染(PI)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的工具是SPSS分析中的Pearson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述分析的结果上来看,(1)环境税与GDP成正比,也就表示了在经济增长,GDP增加的时候,环境税税收收入也会增加,环境税与工业污染程度相关性较高且成负相关,说明环境税的实施减少了环境污染,初步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2)环境税与失业率成正比,也就是说环境税的实施会使得失业率增,说明在我国的环境税的“双红利”效应中,环境质量的改善所带了的“绿色红利”效应已经很明显的得到,但是就业率的增加带了的“蓝色红利”效应却没有显现。(3)环境税的征收必然会增加财政收入,如上表4-1中环境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加,从侧面反应出,环境税的征收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及改善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进行了相关性检验之后,我们需要对上述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进行因果检验的前提是上述变量具有稳定性。因此需要继续对环境税、GDP、失业率和污染程度进行稳定性检验。

上表中的检验结果表明,环境税、GDP及污染程度的临界值的绝对值都小于1%的临界值的绝对值,而失业率的临界值的绝对值小于5%的临界值的绝对值。因此该四个时间序列不具有单位根,是平稳数列,且是协整的。

在四列时间序列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但是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同阶单整,所以本文对环境税、GDP及污染程度进行了因果检验,设置置信度为5%。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下列两个结论:(1)GDP增长是环境税增长的原因,但是环境税不是GDP增长的原因。因为经济发展了,税收收入必然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而税收收入只是其中一个而已。(2)环境保护税增长是污染强度变化的原因,但是污染强度变化不是环境税增长的原因。说明环境税的实行确实带了环境保护的效应。

四、我国实行环境税的建议

1.开征环境税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环境税设立之初,核心目标应该是环境污染的治理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即庇古效应,而不应放在收入循环效应上[4]。在我国,经济机制尚未完善,近期关于收入循环效应很难实现,如数据所显示的,提高就业水平在我国体现的并不明显。但是从长远来看,环境税的实施必然会带来庇古效应和收入循环效应。环境税的实施将会服务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设立的关于节能减排的规划。

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 第11篇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行业通用技能)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职业特定技能);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核心能力)[1]。

(二)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旅游宏观环境分析案例范文 第12篇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始终未能达成共识。鉴于韩国的实证研究明确表明,韩国的旅游业发展与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二者时间序列数据的Granger因果检验则表明,在短期内经济发展导致了旅游消费的增长。周路[3的研究表明,四川省经济增长与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之间不仅存在长期正向均衡关系,也具有短期动态调整关系,四川省国民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旅游收入总量增加个百分点,入境旅游收入增加个百分点。刘其君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并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说明两者间存在的动态均衡关系。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江苏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两者呈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邓祖涛、陆玉麒对湖北省旅游收入及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湖北省经济增长与旅游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湖北省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反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