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合集13篇)

时间:2023-11-14 11:09:26 作者:admin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1篇

一、以校企协同作为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博弈视角下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的实现基础及现实困境

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合作的参与主体主要是酒店方和学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两者都是理性的经济实体,即二者都会将“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在校企协同的过程中,双方都存在投资惰性,希望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模型假设:第一,对于学校而言,S1代表其选择高投入策略,S2为低投入策略;对于酒店方而言,H1代表其选择高投入策略,H2为低投入策略。第二,当酒店和学校均选择低投入策略时,双方分别得到基本收益Rh和Rs。其中,Rh主要是指酒店从学校获得的实习生,Rs主要是指学校可以将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并获得较高的就业率。第三,当酒店和学校均选择高投入时,双方均需要支付一定的合作成本。酒店所付出的成本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履约成本。如酒店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二是风险成本,即酒店必须承担的人才培养质量与预期产生偏差的风险。学校方支付的成本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需要为产教融合配备相应的师资、实训场所等组织成本,二是因人才培养质量低于预期而产生的风险成本。目前酒店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一所学校对应一家酒店或某酒店集团的几家酒店。而从现实运行情况来看,这种合作方式的结果不如人意。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中,酒店与学校双方投入了很多物力、人力和财力,但是最终学生的留用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却很难达预期。如洲际酒店集团与某学院合作的首届“洲际英才班”28名毕业生中,实习期满最终留在酒店行业(包括境外实习)的学生只有68%,而留在洲际酒店集团的只有36%。这样的留用率还未达到洲际酒店集团对“洲际英才学院”的考核目标。

三、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要满足校企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降低校企投入,提高双方的合作收益。因此,笔者认为,酒店职业教育应充分实现学校和酒店资源的有效整合,应建立一个从横向和纵向相结合、主体多元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协同体系。

1.纵向合作链:酒店职业教育院校联盟。从酒店人才数量和技能要求分布状态来看,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基本呈现金字塔形状。即酒店基层的工作人员需求量最大,要求也最低,只需要具备基本的业务操作和服务技能。而酒店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但素质要求很高,要具备战略决策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因此,针对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酒店职业教育应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作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部署。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包括中职、高职和本科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在内的酒店职业教育院校联盟。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如中高职衔接、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等方式打通职业教育的通道,并明晰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2.横向合作链:校企协同体。传统的融合程度较高的校企合作模式多以订单班的形式存在,一般由某个酒店或酒店集团牵头,主动寻求院校展开合作。由于酒店对于教育的信息不完全,以及急功近利的目的存在,正如前文所述,这种合作效果并不佳。因此,在校企协同的视角下,应由院校联盟牵头,联合酒店开展合作。同时,为了降低酒店的投入成本,院校联盟应选择多家酒店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即采用“泛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由院校联盟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各酒店的优势,合理整合各酒店的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协同体。这样的教育协同体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优质性,同时因酒店均想从中获得优秀的人才储备,必然在酒店之间产生竞争,从而提高合作效率。而且相对于“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多家酒店作为实习和就业选择对象降低了学生选择的机会成本。

3.跨境合作:与境外院校、酒店的合作。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校企协同体在加强境内的院校与酒店紧密合作的同时,应将视野拓展到境外,联合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酒店集团,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强大的保障。这种境外合作主要包括联合境外具备优秀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为校企协同体系下的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职业和学历教育;酒店集团也可以开拓境外的同集团酒店,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

四、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的实现途径

1.制订阶梯式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校企协同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教育阶段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的学历成长与职业成长过程相融合。这些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应形成梯级的递进关系,并且不同阶段之间应具备良好的衔接关系。具体而言,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其教学应围绕基本服务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展开,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基层督导人员,教学围绕基层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展开;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中层管理人员,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见表2)。各阶段的课程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同时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应作合理安排。如在中职阶段应加强技能实训,安排短时间实习以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高职阶段应增加酒店实习,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前期基层岗位实习的基础之上,本科阶段的实习内容应以管理岗位实习为主。

2.采用“泛订单化”人才培养方式。合作之初,由院校联盟与酒店签订协议,规定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合作过程中,首先,以精英化培养定位为依据,吸引生源,严格选拔标准;其次,由各家酒店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提供酒店的培训课程资源,参与院校的课程开发,并安排员工参与授课;再次,由酒店提供实习岗位,在学生自主选择和酒店严格考核的基础之上达成实习意向,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校和酒店双导师,力求达到实习应实现的目标;最后,由各家酒店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实行淘汰制,选拔优秀学员作为酒店集团的储备力量。总之,校企协同体系应以培养酒店精英力量为目标,将在校学习作为酒店集团管理培训生培养的初始阶段。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2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梦的一部分、中国梦的一部分,其发展的形势令人鼓舞,发展的态势良好,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诸如社会的观念、自身体系的不完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匹配等问题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制约了中国梦的实现。

(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不高,弱化了通过职业教育实现梦想的社会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离社会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还没有完全发自内心对高职教育认同。这种认同度不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历史上看,“技”是不登中国社会大雅之堂的,其充其量只不过是“雕虫小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来就是与“技”绝缘的,与之相对的是“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惯性的影响至今还有一定的市场,把接受技术技能等同于将来是“劳力者”而受“治于人”。从现实的角度看,扭曲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造成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标准虽然越来越多元,但是目前最重要、最普遍的标准还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这无疑把“考试不太成功的群体”的评价标准又纳入了精英群体的评价标准,造成社会上把成功的标准扭曲为高学历,以这种标准衡量高职教育,其社会认可度当然较低。社会认可度的不高,影响人们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机会,弱化了高职教育发展环境,势必引起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人才不足,从而制约中国梦的实现。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匹配的现象,降低了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梦想的期待,从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是要把已经成熟的科学技术、技艺技能和管理经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因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别紧密,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打工经济,充当世界经济的加工厂,长期处在经济产业链的下端,也要逐步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我们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合格制造”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转变,只有实现了这个转变才能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了。而这一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现实是:一方面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迫切,但是用人单位却招不到人,这种现象在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中,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供给虽然在增长,却找不到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表面上是学校和用人单位信息的不对称,实际上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匹配造成的结果,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滞后性与市场需要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建设中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这种不匹配降低了人们通过高职教育实现梦想的预期,从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中华民族逐梦圆梦的征程上,高等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因此,呈现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一直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在求解这问题过程中,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从规模、层次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来说,都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1985年《_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到1996年《_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再到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绝不是通过发一两个文件、开若干次会议就能建成的,其体系必然包括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规划、教育法规等各个方面。然而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上存在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不太科学,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太完善,院校设置和专业布局不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各方办学主体参与不太积极等问题,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使高职学生希望通过接受高质量、高水平、适合自身需求和发展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的梦想变得困难。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承载的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大打折扣,而高职学生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二、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助力实现中国梦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并不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已经尽善尽美了,它仍有优化提升的空间,只有不断优化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发展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不断地努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挑战的需要,才能使我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才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就是说通过高职环境的不断优化,使从事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自己自觉自愿的选择,而不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只有这样高职发展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优化,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才能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一)社会环境的优化是高职发展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要想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就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尊重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就要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第一,要实现社会由学历崇拜向能力本位的回归。要使人们认识到学历高不等于能力强。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才是真本事,才是社会的立足之本。正如总理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对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说的:“技不压身,学好技术,就有了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本事,这是一辈子都打不破的铁饭碗。”不仅如此还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第二,要通过强大的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高职发展的社会风尚。宣传一些职业教育成功的典型,诸如孔祥瑞、许振超、郭明义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并没有高学历,但是他们的人生很精彩,他们是我们看得见、够得着的,他们的典型事例更加容易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梦想,并激励大家为中国梦而奋力拼搏,同时他们的事例也生动地诠释了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的氛围,才能真正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

(二)法制环境的优化是高职发展助力实现中国梦的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_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同样,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依靠法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而成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依托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保障。但是,目前,同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期待相比,不仅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问题,还由于与之相应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制环境存在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整;而且即使有,现有的职业教育法律也是原则性的多、倡导性的多,操作性条文少等。为此,应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制环境。首先,以修订《职业教育法》为契机,改变《职业教育法》中更多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而较少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法规,也就是增加体现高等职业特点的条款,或者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毕竟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其次,健全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高等职业教育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财政保障、师资队伍以及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如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学校和公民等的权利和义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除了原则性的规定外,还应在操作性层面上作具体的规定。对不作为或者违反规定要有明确的处罚规定,这样才不至于使高等职业教育法律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得到体现,人们除了自觉之外还有一份对高等职业教育法律的敬畏之情。高等职业教育法律环境优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有保障。

(三)政策环境的优化是高职发展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想和普通高等教育平起平坐,真正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精彩的天空,必须在相关政策上得到真正的解决,职业教育的配套政策还没有根本解决或落实,这些政策层面的问题有的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有的解决还需时日。这些政策从高职学生的入口、培养、出口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从高职学生的入口来说,虽然教育部在2013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指出:“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该设计以高考为基础,同时对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中高职贯通的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都做了规定。其后北京、重庆、安徽等地相继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实施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是高职招生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但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形式还以“分数”论英雄,录取的顺序上仍然安排在最后一个批次录取,无疑还是从政府政策层面导向上给人感觉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地位低,并没有完全把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使以可以提前单独招生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来说,目前仍然难以吸引到一流的学生,即使偶尔出现,那绝对是另类,所以出现了北京大学周浩弃北大读技校成了新闻,而高职学生能够升本读研绝对是励志的典型,所以在这点政策上还要进一步完善。其次,在学生的出口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事实上的歧视,有些岗位技术含量并不高,却非得要求本科,把高职毕业生拒之于门外;有些单位即使是同样的岗位,却同工不同酬,就是因为高职的身份;有些城市对高职毕业生落户有限制,公务员招考的所有岗位都不允许高职学生报考等等。国家应对消除高职毕业生就业歧视方面做出一些刚性的政策方面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英雄不问出身”的公平的就业环境。再次,高职教师的评价体系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一个指挥棒就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评价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来源日趋多元,既有专职教师,也有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同时这些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已经成为常态,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从2011-201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包括对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这些增加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从业经验少的不足,但是在高职教师职称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还没有权威性、系统性的政策出台,基本沿用了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价标准,仍然以论文和完成课题作为最重要的标准,职称评价体系对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仍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评价体系来要求高职教师,势必会造成高职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拼命追求论文和科研,而不太注重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最终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反映高职特点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第四,经费保障体系。充足的经费保障是高等职业教育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发展的经费大部分依赖财政拨款,拨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尽管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增加幅度比较大,2013年高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9959元,比2005年的2959元增加了7000元,增长了2倍多”。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经费投入从2005年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5375.94元”,增加到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5591.72元”,总量增加了10000多元,显然国家在财政支持方面对普通本科的投入大于高职院校。目前高职院校虽然经费来源呈多元化趋势,包括企业的赠与、校友的捐助、自己的创收等,但是这些都是有限的,而且不稳定。所以高职院校经费最重要、最稳定的来源还是国家财政的支持,因此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四)高职院校自身环境的优化是高职发展助力实现中国梦的核心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3篇

摘要:就如何结合互联网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中国一流的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的衔接平台展开研究,以期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学生毕业即就业,为广大用人企业量身培养各类熟练的技术工人为目标,从而解决我国结构性失业难题,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助力经济转型腾飞,努力让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一、课题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多年作为中央文件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我国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这四项任务的明确,直接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纲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源保障还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可谓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源、学校、企业三者的有效交流与无缝衔接,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依托社会现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已有培训经验和人力资源构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过吸收广大职业院校确定性生源客户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求职取向、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实行情况的数据库;上游通过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建立企业客户数据库。以有效沟通和满意服务为内容,构建并做大做强校企合作这一大型平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随着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和深化,世界已然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即全面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已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关乎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基于此,以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催化因子,尽快开辟并逐步完善富有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并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最终建成实现求学求职生源、职业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平台,助力经济腾飞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途径

以广大个人会员为资源为基础,根据会员不同的性格和职业倾向分类建设数据库,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界资深人士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建设企业会员数据库。逐步实现求学、求职者数据库与用人企业数据库的无缝衔接,通过与各类会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及签署人才定制培养协议,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标准和具体人数,订单式委托培养。企业为会员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及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机构负责保障寒暑期实训基地和学员双向保障,并提供个人会员相关资质证书考录培训和报考服务,确保会员百分百取证、如期毕业。以生源保障和就业保障双向保障逐步与各大职业院校接触和合作,发展职业院校会员,和会员院校展开合作,以相关会员企业人才订单为基础,定向委培学生。职业院校专门开设相关专业和班级对入学学生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实现以兴趣求学、以专业化定向培养推学,以毕业即就业促学,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讨论

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商业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可以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建立互联网平台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单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既缺乏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如何丰富互联网平台内容,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服务创造价值,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学生、学校、用人企业的联系,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并使用互联网平台是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视程度和全民认同感较低,如何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教强国的必要举措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中招和高考两次考试为例来说明,尽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分流制度,现实中能够主动实施的地方寥寥无几,教育部门、高校、学生家长依然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认同技术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再次,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要接近1∶1,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数以万计,而且年年扩招和新建,职业院校本就寥寥无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把升级进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如果严格执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广大学生将无处求学。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外聘临时工作人员虽可缓解人手不足,但师资水平尤其专业水平与用人企业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同样不可忽视。

最后,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催化因子,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业。一是如何对接用人企业,依托企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够吸引企业加盟甚至投入的绝非仅仅是互联网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储备,依托互联网助力拓展招生规模,建立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求职意向供企业参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在学制内尽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推动发展、质量决定生命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发展,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xx.

[2]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xx(04)。

[3]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4]殷英。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xx.

[5]潘利群。关于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战略合作的探索和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4)。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4篇

在如今这个科技发展,向高层迈步的社会,我们齐奔富裕的“小康”目标。可是城市的繁杂,让许多人抛弃或遗忘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大众面前,体现出敬业、刻苦、以逸待劳。不光这些,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自然态度是放第一位;再其次为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乱干不如不干,乱干毁坏形象与道德,不干反倒是沉稳。

我的记忆中,工匠是一种低调艺术,它们隐藏自己的光彩,置身于幕后,显得默默无闻而不染风尘。

美术是人内在的体现,画出的不止是华丽景象,更将心灵的细节展现清楚。画家在作画时会有情绪波动:他兴奋,狂躁,平静或悲伤中带着无奈·····都能隐约表达在纸上。美术为视觉的满足提供一系列条件,高档次的美术更可以引发视觉冲击。美术是立体艺术与平面艺术,还能在平面内表现立体。它可以夸张放肆,豪迈且富有想象力。

比如《蒙娜丽莎》的画像,梵高的《向日葵》等全是工匠的“结晶”,后无来者的骄傲。为什么著名画家一直流传于世?因为他们有种对人生,对自己,对艺术的执著;他们满怀希望与热情,哪怕失望亦不会绝望。画家们不光坚持,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开放自由的心。心自由了,看他们作品的人才不会感觉一潭死水,而是感到胸襟开阔,走入这个世界之外的境地享受。

我所说“工匠”精神包括:文学家赠予读者的修养品质,心理的改变和抚慰。作家是文学的“工匠”,他们把每种感情、思想筑成文坛的殿堂,其中饱含丰富的知识内涵,有这些东西陪伴,灵魂不再寂寞空虚。所以说作家和文学家是人心的“工匠”,他们给世人陈述爱和底线。

在这世俗纷扰的年代,许多人一味追求物质与外在,却忽略追求精神的高贵。无论是文学家还是美术家,灵魂共同存在着执著和专注。

工匠,一种信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是工匠精神?核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或者说一种情怀,是把一件工作、一项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别人无可替代。30年间,何世良从一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岭南民间雕刻工艺大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奉献了不少大型作品,体现的不正是我们当下念兹在兹的工匠精神么?

走进沙湾何世良工作室,记者目光立马被一幅砖雕作品所吸引。作品呈现了香蕉、荔枝、龙眼、洋桃等岭南佳果,构图疏密有致,密处叶果层叠,疏处大量留白,颇富中国画意蕴。最诱人处当属细节,香蕉的饱满、荔枝的粗糙、小鸟的顾盼,甚至蕉叶上的虫眼都栩栩如生,在青砖上表现如此精妙细节需要何等功力。感叹之余,不禁好奇,是什么让他对砖雕艺术如此痴迷。

何世良说,生于斯长于斯,自己从小就“流窜”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放眼所见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满神秘感的砖雕、木雕、灰雕,长期浸淫在岭南建筑艺术中,让他从小涵养了一种古典情怀、雕刻情结。从16岁初中毕业到今天,从木雕到砖雕,从家具到大型砖雕作品,从个人到团队协作,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翘楚,他一直在坚持,未离开过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乐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贯之。那些杰出工匠一辈子,甚至一个家族几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负责宫殿、皇陵修缮的“样式雷”家族,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传承8代,为_营造了数不清的经典建筑——正是有这着这样一种信仰,一种耕耘不辍的愚公精神。

创新,一种品格“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是工匠精神”,何世良说,“如果师傅教会我雕荷花,我一辈子只会雕荷花,雕一朵牡丹都不行,那有什么用呢?一辈子都不能超越师傅,机械式传承意义不大。师傅教你的是技法,你用技法去创新,这才是徒弟的使命。”

何世良这种观念深深融进他的砖雕创新实践中,譬如砖雕工具改良创新,采用电动工具雕刻,速度提高一倍,提升了效率;譬如技法创新,在长50米、高9米的大型砖雕作品《百福晖春壁》中,因此壁雕幅面积甚大,为增强立体感和克服平板之弊,他把雕刻深度大大增加,千方百计让雕刻物“凸”出来,成为砖雕技术上的一大突破。由于青砖质地松脆,容易崩折,故一般砖雕镂空较浅,此壁镂空度极大,深厚而面广,景物内部结构通空如蚁穴,把镂空技术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因陋就简,不是不能超越前辈,否则技艺就不会进步。当传统工艺遇上新工艺、新技术,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便成为一种必然,这或许可以称为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是勾勒蓝图的一条主线。其战略任务和重点,第一项就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这表明,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没有创新带来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传承,一份责任

传统工匠讲究师徒之间口授心传,随着老一辈工匠离去,后辈一旦跟不上,这门手艺就有失传的危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岭南砖雕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的一朵奇葩,不仅面临着制作材料的枯竭,还有人才断层之虞,能够掌握在砖上进行雕刻技艺的人已经很少了。如再不重视,和许多老手艺一样,砖雕这种岭南所独有的民间艺术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了让传统工艺薪火相传,不让砖雕后继无人,何世良成立砖雕工作组。由于砖雕市场日益萎缩,愿意学艺传承者并不多,很少人能坚持下去。

不但砖雕,包括岭南风格特色建筑,也因受到现代建筑冲击,人才不足而日渐式微。何世良举了一个例子,某单位需要设计一个传统岭南戏台,但许多设计院都无法胜任此项任务,这个侧面足以窥见岭南风格特色建筑的尴尬现状。

让“工匠精神”渗透进各个行业中,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如提升职业教育地位、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工匠福利待遇、重点扶持某些行业,使工匠安心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并将技术与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工匠精神有多重要?举个例子说明。坐过广州地铁的人都听过“车门即将关闭,谨防夹伤”这句提醒,可谁又知道,广州地铁二号线首次引进国外屏蔽门时,单维修一扇屏蔽门就得花8万元。9年后,经过广州工匠努力,维修价格已降至不足1万元。2007年起,广州地铁工程师成功促使屏蔽门国产化。

一个优秀工匠可以带动一群人,一群工匠可以带动一个明星企业,一群明星企业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工匠精神重要性可见一斑。“十三五”期间,广州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由的54。2%提升到2021年的70%。从这个战略高度,广州不仅需要讨论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的再度诠释,还要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新实践,为广州打造先进制造业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不久前,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计划5年投入约35亿元,在重点产业领域内支持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含团队成员),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政策先行、资金到位,广州将成为人才洼地。大量工匠注入,亦将为广州经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5篇

中国每年有近千万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其中中职就业率在95%以上,高职在90%以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薪资水平也不错。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要好于一般普通高校,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不过,虽然就业形势一片大好,但高职院校招生“吃不饱”、生源萎缩问题突出,职业教育呈现“进口”“出口”冰火两重天现象。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高就业率表明,在全国各地都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非常吃香。近年来,我国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不过,由于公众和社会对高职院校缺乏认同,高职生是高考“垫底”的偏见广泛存在,职业教育仍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我国存在这样一种社会偏见:很多人、很多用人单位将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与文化成绩很差的学生划上等号,招录人员时通常要求具有本科学历以上、拥有学位证书。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多属于专科层次,毕业生既不具有本科学历,也没有学位证书,和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尽管就业形势不比人差,但总觉得矮人一等,自惭形秽。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6篇

一、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

(一)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体系完善

发达国家坚持法律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依法管理教育,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政府法律和法规对职业教育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评估。就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美国、德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比较完备和安全。例如,美国通过了《莫雷尔赠地法案》(1862),它第一个承认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史密斯-休斯法》(1917),《退伍军人权利法》(1944),《国防教育法》(1956),《职业教育法》(1963),《技术职业应用教育法》(1990),《科学和高级技术方法》(1992),《由学校到就业法》(1994),《劳动力投资法案》和一系列法规、法令,对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形式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使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得以实施,并走向规则化。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进程的早期,也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护。早在1869年,政府颁布了《强制职业补习教育法》的法律规定,企业培训应结合职业学校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德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如《职业教育职业》、《促进法手工学徒毕业考试条例》等。这些法律,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日本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立法,每个职业教育改革是伴随着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来实现的,一些更重要的法令:《工业学校秩序》(1899),《行业教育促进法》(1951),《职业训练法》(1958),《高学校设置标准》(1961),《短期大学设置标准》(1975),《培训学校设置标准》(1976),《就业———发展的机制方法的能力》(),“新计划”在第21世纪的教育(20xx)。这些法律法规对日本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的完善和转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英国、法国等也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在过去的二十年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丰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有健康、稳定的师资培训体系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致力于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在高等技术师范学院,如日本职业能力开发大学、韩国仁川技能大学、法国国立学徒师范学校等;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培训;三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的招聘标准较高。职业教育师资的任务决定了他们应具备的素质比普通学校的教师更专门化。教师职业教育首先应具备从事职业教育和职业道德,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熟悉专业生产实际,具有产生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通中学和大学教师的就业条件和职责不同,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重要的成功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都有严格的要求,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允许持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德国对职业教育师资格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至少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从而保证高职教师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教师要通过实习或工作所获得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三是教人们通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培训,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师,美国有严格的资格要求和选择程序。国家规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学士学位或以上学历。美国几个州明文规定,必须有学士学位教育,优秀的人才具有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的1-2年的实践经验,发布一个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发达国家的教师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完善,有培训机构专业前,后继续培训机构,教师有一个稳定的渠道来源。

(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统称为社会力量。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社会力量在职业教育非常积极地参与。企业或行业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干预。在环境中的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国际,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澳大利亚“TAFE”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企业(行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行业)的技能培训的实践,并通过企业接受是目前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训结束后,学生可以工作。参加工作、参与面广,成为企业的一大特点。行业参与教育过程,参与学校各方面的企业,如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教师培训、教学计划、课程改革。例如,在德国职业教育应由行业协会制定毕业生能力要求,公司不仅是制定培训计划,但也提供培训基金;在英国作为雇主,公司在一些主要机构如教育基金会、所有的澳大利亚TAFE学院、大学理事会、总统大多数成员都来自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学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机构或提供援助。

(四)办学体制开放、灵活

开放的、灵活的办学体制,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灵活的入学方式,所有的人都能入学。例如,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的主要机制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没有年龄限制,对所有15—70岁的人开放,而且没有入学考试,只要有高中文凭和成绩单或等效的入学条件。第二,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满足岗前培训、岗位的需要,采用不同长度的学时,实行一校多业务,全日制、半日、晚上,为多种教育系统假日等。第三,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学习风格与政府、企业和学校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出现了多种办学形式,例如在职业学校为纯职业学校系统,主要形式的合作体系形成职业教育集团系统。第四,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美国社区学院的信用制度以及各学校之间相互承认学分,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是灵活的,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工作和研究的出路。

二、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成熟的办学模式,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这些技术员构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达国家的基石,参与全球竞争,为发达国家赢得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与启示。

(一)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发达国家以法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促进教育教学。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保证在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步,政府出台法律、法规相配套。我们应该通过立法加强质量控制发展职业教育。中国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的农民职业教育法,只有相关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为了确保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顺利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发展环境,中国应加快专门立法建设,为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必要保证,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系统建设。

(二)切实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甚至整个国家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数量少、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缺点。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高职院校应特别注意教师团队建设,建立新的建设目标,建立新的概念。第一“,双师素质”的目标。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有计划安排教师去相关基地进行有效培训,并且支持教师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自我增值,校企联合建设教师培训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地改善质量的双重功能。第二,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专家,引进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也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第三,适度匹配的评价体系和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充分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

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宽的,连锁涉及更多的利益与责任的主题。因此,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须互相配合。从江苏省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除了政府、学校、企业,主要是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导致江苏职业教育的“跛脚”。江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注意挖掘和吸收企业联盟协会、社团、协会、银行、基金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学校,尤其要注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中介机构,作为一种协调和缓冲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利益冲突,两者之间的矛盾,发挥中介机构的协调作用,受试者在当前的不平等的条件下,可能有助于促进合作。

(四)明确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

江苏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外乎三种:第一种是依托普通高校设立研究院/职业教育,如东南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第二是企业运行的,如南通紫琅学院;第三是独立的职业院校,如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然而,这三种教育模式已在不同程度有向本科的发展趋势。本科教育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它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和第二模式的特征。但是模型更接近于本科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上是同等程度的普通高校。中国主要的职业教育是第三种模式,但高校升格更名成风,如泰州师范专科学校20xx年升格为泰州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直接否认职业教育本质的大学生,偏离了方向,直接导致了江苏职业教育的地位不高,缺乏活力。只有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明确定位,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定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7篇

摘 要:教师的群体素质与教师的职业地位决定着一国教育的质量与前进方向,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当下,无论是体育老师还是其他科目的老师的素质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然而社会上对于体育教师仍存在一些偏见,文章将对此偏见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使得社会对体育教师有个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偏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

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历来都是与教育事业本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早期社会,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十分低下,在旧中国素有“家有二斗粮,不做孩子王” 的说法,“童子之师”的地位比乞丐高不了多少。由于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使教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体育教师这个职业却没有相应的得到改变,或者说地位的变化不明显。

1 缘起

最近有一部叫《爱情公寓》的电视剧受到了广大男女青年的热捧。本人对于偶像剧不是很感冒。关注了这部电视剧,是因为里面这样的一句台词听着比较气愤,“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你的英语体育老师教的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说明体育老师的文化素养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火爆,也使这句台词成为了经典之词,微博、QQ空间、贴吧等里面也着实让这句话火了一把,但凡想形容一个人没文化,数学差,英语没学好,都可以拿体育老师来说事。

说实话,对于有志向做一名体育教师的我,听到这句话是如芒在背般的不是滋味。看到这句话如此流行,给我的感觉就是:习惯思维是最可怕的,也可以叫惯性思维,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与之发展相不对称的是:很多的人思想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换代”,对于体育教师的印象,还仍是九斤老太式的眼光。换句话说,体育教师在一些人眼中,还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表,这些看法显得与社会的发展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是允许夸张的,但是不顾生活的本来面目和事实,带着有色眼镜对一些事物进行曲解和嘲讽,以获得低级趣味的掌声和无聊的收视率,则是不可取,更是不厚道和不负责任的。

2 对体育教师形成偏见的原因分析

社会心理学理论对“偏见”这个概念有详细的阐述。偏见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不正确的否定和敌视的态度。作为一种态度,偏见包含了态度应具备的3种心理成分,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偏见”在认知上表现为一种未接触的相关信息就做出的提前判断,在情感上表现为厌恶、不喜欢甚至憎恨偏见的对象,在行为上表现为大多数情况下采取的敌对行为。很明显,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主要表现在认知和情感上,还没有达到在行为上表现采取敌对行为的可能。

3 偏见形成的根源

偏见形成的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的复杂。但是一般认为,主要有两大类根源:认知根源和社会根源,其中,社会根源也往往通过认知机制起作用。

认知根源

在认知根源里最主要的是刻板印象。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主张认为,存在刻板印象,偏见就会随之未来。对于体育老师的刻板印象仍停留那种只重体育技术,不重文化素养的阶段。对体育教师的发展没有深入的认知,在此种情况下,就对体育教师的形象做一个不完整的提前的判断和评价,这就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以偏概全的一个印象。偏见的成分之一就是一种提前的判断,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刻板印象的唤起常会导致提前的判断,它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注意、解释和记忆[1]。

社会根源

这主要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在建国初期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体育教师的缺乏,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导致了很多其他任课老师带上体育课的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专业的情况,于是乎形成了偏见的社会基础。其中一个重要的根源是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这种现象仍然与人们的认知有关,一个原因是人们在认知上的对应偏差,即人们往往把一个群体的外在表现看成是天生倾向的反映,却看不到正是社会地位和群体角色造成了这种表现[2]。

另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心理学“替罪羊理论”

当合理的竞争对象不存在时,人们就会找一个群体作为替罪羊,然后把受到的挫折宣泄到替罪羊身上[3]。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在社会上因为失败或困难受到挫折时往往将失败或挫折推卸到一个群体身上,如此形成了对这个群体的偏见。现在社会节奏如此之快,人们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且越来越大。房贷、车贷、工作等各种压力。因此人们也急需一些快乐愉悦的文艺作品来转移压力,于是乎,出现了像《爱情公寓》这样包含青春、搞笑等元素的文艺作品。体育教师也不幸的“躺着中枪”了,成为了其他职业人群的“出气筒,替罪羊”。

4 对体育教师偏见形成的思考

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体育教师在社会、学校里的认可度不是很高,地位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的大环境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中国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中“重文轻武”,文化教育是关键,其他“音体美劳”只是起辅助作用的科目。语数外是主科,体育一度被认为是副科,可有可无,在学校一直是边缘性的学科。学生、老师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重视度都集中在文化课,跟着高考“指挥棒”走,在这种一刀切的高考制度下,只看分数,只看结果的选才模式导致了学生产生“唯学习论”。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高人一等,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大;学生没有时间锻炼,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生在思想上表不重视,在行动上则就表现不认真,这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开展。有因必有果,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就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对体育老师产生的后果是体育老师地位降低,体育课不被重视;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霸占,导致体育老师的职业地位被弱化。这种恶性循环还在继续。

学校的体育经费不足,体育器材偏少,满足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一些器材出现破损,由于经费的缺少,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无法使用,影响了体育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另一个不得不忽视的原因就是体育老师的福利待遇不高,老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任劳任怨,却得不到应得的待遇,老师的积极性降低,情绪上出现了波动,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结果就是体育教师地位的动摇,形象受到影响。

要从自身找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造成今天的局面,需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自身找原因。总的来说,从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情况来看,普遍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业务不精;思想素质落后;文化素质相对薄弱;缺乏创新精神;责任心不强;缺乏自信等现象,适应不了社会的变化。这从根本上影响了体育教师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发展。

5 建议

体育教师的路在何方?体育教师怎么摘掉副科老师的帽子?体育教师的春天在哪里?很多人在思想上对这个职业另眼相看。那么怎样提升体育教师地位呢?

教育有关部门应该不断地推进体育教学的发展,着力深化改革,激化学校体育的活力和内生能力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学校体育的改革。这些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迈向了一个新阶段,将对我国体育改革、发展和体育老师地位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不断地推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大力开展学校体育,切实为学生减负,让他们能有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对体育健身的重视,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也就相应地带动了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

应该提高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

社会学理论认为,衡量一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就要从提高体育教师的经济收入、职业声望和权力入手[4],走与其他学科一样的专业化道路。提高体育教师的物质待遇,进而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有志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工资水平的高低常常被人们视做社会地位高低的一种标准。工资的提高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激情,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想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工资水平是必然要求。

体育教师职业的内涵式发展,职前职后一体化

教师是学生掌握思想观点、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来源与渠道[5]。体育教师在上岗前的学校教育,在学校里,不仅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体育教学的理论水平,还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知识是教师宝贵的财富,是科学赋予的力量,它直接影响个人才能的发挥[6],这是体育教师地位的实力支撑。其次是,主动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参与课程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努力实现体育教师的内涵式发展,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2] [3]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 蒋晓丽.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J]. 体育科技, 2006(02): 9-12.

[5] 马冬花.体育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争取[J]. 体育师友, 2013(03): 65-67.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8篇

1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我国社会现有实际人才结构与学历水平得到均衡发展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现有的人才结构学历层次在总体上还比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因此,应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学历人才,擅长科研理论的研究,同时要大力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发挥教育的效益,既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也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推进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由于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各国对于学历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都极为审慎,都需要经过充分大量科学论证,并进行反复的实验验证才进行.为了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结构体系应该多样化,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体系,但多样化并不排斥规范化,由于教育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为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我们也要对学历、文凭、证书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给出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实现自我价值.

2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作机制阻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约束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形成与发展.工作机制是顺利构建体系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没有明确自身的责任,中高职的衔接松散,职业教育脱离了与企业行业的有效联系,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也不是很清晰,必然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2)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能否落实到位是衡量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目前高职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企业行业参与到学校职业教育教学不充分,不能很好的做到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企业是创造效益作为目标,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想的效益,企业和学校的目标存在着差距,不能再统一层面上得到均衡,自然企业参与的热情就降低了.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职业学校“一头热暠,长此以往对校企合作会产生不利影响,周期短,缺乏有效的稳定性,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3)经费支持缺乏力度.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国家注重普通本科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经费力度支持,经费支持力度远远高于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落后,很多职业院校不能及时的建设学生需要的实训基地,没有经费让教师下企业锻炼,没有经费让学生更多的到企业实践,达不到“双师型暠素质教师数量.同时生均拨款也不能按时到位,实训仪器设备,包括基础建设经费都比较紧张,这些经费的开支资金渠道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目前依然主要是国家投资为主,而企业、个人投资、民间组织的投入都比较少.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发达,一是由于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二是当地政府重视,两种因素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本身没有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加之有关职能部门也不够重视,因此职业教育也就较为落后,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完善对策

建立四方有效合作机制

建立依靠政府调控、行业正确指导、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大力配合的四方有效合作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关注力度,给予帮助,例如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基准,扶持特色专业的发展,政府要鼓励、监督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指导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6].政府在这里的发挥的行_力一定不能过度,否则将会导致职业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

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模式

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做实与企业的合作,力争建立二者长期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模式.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的对话机制.加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进去企业实习的效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保证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共同治理、共同发展、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引厂进校,引校进厂的模式,进一步推进产学结合.

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资金投入

资金的投入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水平,对于新增加的资金投入,适当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财政预算的比例,同时扩大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机制,吸引企业的投资,多吸纳一些民间的资本,保证职业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9篇

廊坊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高素质和充足的人力资源,除了高尖端的科研人员以外,其他各级各类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未来都将会展现出各自的作用和价值。根据我市的主导产业结构状况,较为合理的人力资源高中初级比例是1:6:14,但现今的状况是1:5:9,从高中级来看,我市的人力资源比例较为合理,而且甚至还有增大的势头,但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比例太少,这直接影响了基础产业的巩固,次级产业链也不能很好的运转。缺少基础产业和次级产业链的支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及高端产业链也必然会黯然失色。而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大多由职业教育培养,这类人员的匮乏,显现出我市职业教育的疲软状态,不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必须的人力资源,缺乏与产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2廊坊市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对接裂隙探源

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不能有效对接,直接影响双方的发展。企业没能给对口职业院校提供资金、实习及就业支持,企业也无法接收充裕的初中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现今我市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对接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2.1职业教育自我更新机制缺失

随着我市支柱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更新,对于职业教育的自我更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跟上我市产业的前进步伐。这里除了政府和社会的因素外,其自身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办学理念来讲,学科化依然很严重,授课过程中实践环节所占比重不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中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但重学科轻实践的培养方式,淡化了其办学特色。此外,根据产业和市场要求,职业教育从自身的目标定位、课程建设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也显现出了滞后性。职业教育本身没能够积极摸清市场实情并开拓与企业合作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其自身更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再有就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不足问题。职业院校的教师不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教师,它要求既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还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生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理论与实际脱轨;而在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由于学历达不到要求,很难被高等职业院校录用。”专门培训“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机构很少,这就造成了我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大面积性缺乏的现象。不能保证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教,直接减缓了我市职业教育的更新速度。

2.2职业教育经费匮乏

现今教育面临的一个基本困境就是公平问题。整个教育系统的经费投入都没要达到其扩充及发展的要求,距离合理的经费数额还有较大的差距。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一直被当作“分支”、“旁支”甚至是“低等级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的公平问题更加严峻。我市并非是教育强省,存在职业教育公平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表现之一就是教育经费不足。经费不足来自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在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职业院校是非盈利性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缺少从社会上吸取资金的渠道,政府的教育拨款是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经济基础。此外,因为职业教育提供的是潜在和长远性社会及经济效益,因此大多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短期投资回报的诉求与长远效益之间还是有很大矛盾的。其他的筹款方式例如从社会上的一些金融机构贷款,既没有法律保障,也缺少可操作性。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直接导致我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和器械不能及时更新,更主要的是没有经济能力根据支柱产业(尤其是其中的主导产业)发展去开设新的专业。职业教育特别注重实践操作环节,各级职业院校如果“其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场地的设备落后于实际生产……那么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需要。”教学硬件基础不达标,不能及时更新和调整,根本无法培养出适合我市支柱产业需求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2.3校企合作的平台和空间过小

职业教育加强与本地支柱产业的对接,一方面职业院校固然要积极走出校园,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路径,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两者共同探索利益共同点。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倾斜和双向引导,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而今,就我市的情况来看,政府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政策引导的工作还刚刚起步。近些年,廊坊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立职业教育集团上走到了前面,该校是河北省唯一与中锐教育集团“华汽教育_合作的公办高职院校。以汽车职业教育为龙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与全国30多所学院共建汽车职业教育基地。该校是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廊坊市办学实力较为雄厚、优势突出的职业院校。“华汽教育”是中锐教育集团旗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品牌,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建设现代化的汽车实训中心,培养汽车后市场人才。两者通过强强联手,开办了华汽维修技师精英班,包括汽车电子技术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了大量适应汽车电器与电路的运行维修与技术管理,汽车电器系统的检测与维护,汽车电子产品的应用安装调试,具有较强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和以从事现代汽车维修工作为主,覆盖汽车检测、汽车装配、售后服务和汽车保险理赔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但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实现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在我市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当中只占有较少的部分,而且初中级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2.4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

传统中国的教育观念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学习一门技术那是下等阶层所为。职业教育是近代伴随洋务运动开始传到中国的,一开始就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社会上不承认其价值,导致了职业教育招生非常困难。在今天,社会偏见依然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招生。普通教育在世人的观念中依然占有压倒性的地位,加上前些年的扩招政策,大量学生涌入大学的课堂,直接压缩了职业教育的招生空间。生源不足以及学生平均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输出人才的质量。廊坊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对于初中级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普通教育的挤压之下,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急剧下降,加剧了我市职业教育与主导产业对接的裂隙。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歧视,源于对中低等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认可度差。职业教育为了能够招满生源,甚至出现了乱招生的现象。良莠不齐的学生,即使接受职业教育,大多也只是权宜之计,不重视自己所学的专业,更严重的是就业后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能够勤业、敬业、乐业,又何谈促进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呢?

3廊坊市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对接途径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本地主导产业的实际构成为定位和导向,这样才能保持它的活力,并最大强化其效能。现今廊坊市主导产业的发展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他要求职业教育也必须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强二者之间的有效对接。基于上面列举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我市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的对接:

3.1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积极转变自身的办学体制

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及时淘汰掉不适合当前产业需求的专业,尤其是夕阳专业或发展前景不好的专业,在开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压缩比重。减少对夕阳专业的投入,将重点放在时下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上。在这方面,各职业院校要积极搜集产业信息,尽量开设对口专业。此外,职业教育必须有预判的能力,对于本地主导产业的发展有科学预见,因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一定的周期,必须在某个特定产业发展成熟之前就培养相关的人才,这样才能达到人力资源供应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同步。其次,加强教学当中的实践环节,积极与对口企业接触,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实习场所。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该更注重通过实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其就业前实践操作的纯熟度。学校自身的校办工厂固然可以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但是企业所能提供的实习场所,无论是规模还是专业程度,都要比校办工厂强,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对于技术精湛的人才可以适当降低对其学历或理论知识的要求,之后可以给这类人员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到大学当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而对于高学历的教师,应该主动联系企业,让这类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参观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这样才能够在短时期内培养出理论与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

3.2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强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增加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地方政府一定要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是事业单位,缺少经费来源,政府的教育投入作为其经费主要来源之一,必须要有所保障,这样职业教育的发展才有必要的经济基础。我市各级政府应该在对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评估每所职业院校所需的实际经费,再根据自身的财政状况,加大对职教的经费投入。除了的经费扶植意外,相关的企业也应该向对口的职业院校伸出援助之手。职业教育的回报周期虽然很长,但其带来的人才收益却是无法估量的,企业应该看到这一点。不能因为投资不能立即得到回报,就忽视与职业院校的合作。

3.3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的创建当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可以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提供必要的信息,这种能力是校企双方都不具备的,以往的校企合作一直都存在着难以寻求到合适的对象的问题,而政府对本地产业及教育信息了如指掌,能够为校企双方提供匹配信息。其次,政府还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担保,增强校企双方的信任度,必要时还可以为双方提供有利于合作的优惠政策。职业教育集团是校企合作的一个新方向,他的成立绝不仅仅是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在设备、资金、人员等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组织、资源、结构到制度的深层次转变和更新,创造出超过二者总和的经济效益,实现“1+1>2”的目标。教育局作为我市职业教育的主管单位,可以统一部署这项工作。教育厅重点做介绍和担保,让校企双方以契约、股份合作及租赁等形式,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基地,实现集团成员单位资源共享。只有以我市职业教育为依托,以专业调整为纽带,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实现双赢的目标。

3.4增强全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破除招工与就业“双难”困境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渗透与沟通;衔接

逐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_和_关于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早在1985年_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提出了这一要求。1996年颁布实施的《_职业教育法》又对其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井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_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到“十五”末期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_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近10年来国家一直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各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这一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两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一是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问题;二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勾画出其理想状态。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核心问题

职业教育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与普通教育一起构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于对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类型的认识,近年来,在建构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出现了过于关注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倾向,而忽略了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和沟通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职业教育体系内的中高衔接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渗透与沟通是单向的

首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渗透表现为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单向渗透,具体表现在;一是普通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转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期望通过加强文化教育达到提高从业者的适应能力的目的,这在2000年以来由国家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新开发的80个骨干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中得以体现。二是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至今深刻地影响着职业教育,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过程及教学评价,无不深深地印上了普教的痕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阻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有限的。由于我国的普通教育基本上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位,与实践和职业生活完全脱离,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我国大约有5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直接走向社会,这部分人由于没有接受过任何与职业相关的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二是继续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中,大约有40%的人选择上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但由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职业预备教育,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缺乏基本的判定,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根据家长的愿望或学校和老师的建议来选择所学专业,结果致使许多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厌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对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考上,同样由于缺乏对社会职业的了解,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能考上哪一类学校,而对专业的选择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虽然,近年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界试图努力改变上述状况,许多地方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在农村普通初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相继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培训的县达到了1994个,覆盖率达到了70%,对提高农村新生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为什么只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而且仅仅局限于绿色证书培训?是希望通过绿色证书的培训,使得不再继续升学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成为现代农民吗?这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者强加给农村孩子的呢?每一个青少年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都有自主、自由的选择权利,教育应该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个性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我们不否认有一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会选择回乡务农,但这决不可能是所有学生的选择,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会选择进城务工,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这种选择提供服务,因此,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绿色证书培训,而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另一方面,目前在初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似乎只是出于就业的需要,因为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所以只是在农村初中实施或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这是对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误解。在普通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从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但更主要目是为了学生能对社会的技术和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使学生更好地由普通学校向职业学校和职业世界过渡。

其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缺乏双向沟通。长期以来,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一直缺乏双向的沟通,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则几乎不可能再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实际上,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基本上没有能力升入普通高校。教育结构体系的这种封闭性,制约了教育的协调发展,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尤其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学生一旦选择了职业技术教育,很难有机会接受高一级的普通教育。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如综合高中的出现,但目前我国的综合高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高中,实际上只是把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放在同一所学校来办,内部分为职业班和升学班,原则上职业班的学生可以转入升学班,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性,这两类班之间的沟通实际上仍然是单向的。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不畅

经过近10几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中高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目前的中高衔接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衔接,内部还存在许多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资格没有统一的要求,从而导致中高衔接中的一系列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同时它又是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这种高层次是在中等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要求学生具备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生源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由两部分构成,一小部分招收中职毕业生,大部分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基准的,这就造成了中高职的课程脱节,主要表现在内容重复及层次不清。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通过课程来体现的。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职业技术课程都占很大的比重,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实践能力的性质和范围,高等职教都应比中等职教高一个层次。然而现实情况不完全这样。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课程的设计又以普通高中生为基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训练都很难高过中职,甚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中职严重重复。例如某商业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三年制中职与三年制高职各18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有如《消费心理学》、《财政金融》等近10门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而且课程体系、内容也基本相同,有的甚至用同一本教材。这样的问题同样发生在财会、餐旅专业。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脱节使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都受到伤害。中等职教在新形势下还摆脱不了终结性教育的束缚:高等职教则体现不出其高等的特点,质量和效率受到极大影响。

二、对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

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开放、灵活的,能为人们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和沟通

现代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还应该为各类人群提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才能的途径和机会。本来,教育类型的多样化,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需求,它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但是由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自成体系,缺乏相互渗透与沟通,反而缩小了人的选择空间,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6—18岁,从人的发展阶段来说,18岁以前,人的体能、智能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尽管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还远未达到成熟和完善,兴趣容易转移,身心发展还有很大潜能和空间。因此,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沟通,使学生根据条件的变化、兴趣的转移,自主选择教育类型,是有利于个人潜能的挖掘和生涯规划的。

首先,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就应该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预备教育,把具有职业技术倾向的课程纳入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中。小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态度,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初中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了解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的概况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选择;同时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农业、工业、商业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不是针对某一种职业的,而是面向各行各业的。通过开设这些课程让学生建立起农业、工业和商业的概念,知道农业、工业和商业是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解当代社会面临的农业和工业问题,明白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掌握规划、设计等一般技能,同时为部分不再继续求学的毕业生提供初步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

其次,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关键在于解决各类学校之间的课程标准及其沟通。不同类型的课程,既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相互之间又要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使学生既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又有能较自由地从一类学校转入另一类学校继续学习的可能,这就要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进行课程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在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应该向学生提供加深、拓宽文化课的选修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其课程标准应与普通高中的相应课程的基础要求相当,供部分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这样,这部分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转到普通高中继续学习。

普通高中具有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的双重职能。但长期以来,在课程目标上,是单一的升学导向,在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需求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单一的升学导向的课程不符合培养现代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在普通高中可以增设职业技术类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修。职业技术选修课程的标准尽可能与中等职业学校一致,一旦学生对此类课程产生兴趣,就有可能转到相应的中等职业学校去继续学习。当然要实现这种沟通的前提是必须推行学分制,实行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这样学生才可能在两类学校之间转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

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生产的工艺过程和生产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技术理论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那种既通晓技术原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技艺型、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只能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要达到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具有的岗位素质和培养目标,决定了为其提供生源的下一层次教育必须与此一致,满足这种目标的初步要求,才能使两个层次有效衔接起来。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就可以满足在培养目标与人才类型上的一致性的要求。实现中、高职的衔接,符合教育规律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也能有效地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

任何类型的学习都必须以一定的“学习准备”为前提,学习准备越充分,越扎实,则在学习中就越易产生同化作用、迁移作用,学习效率自然也就越高。无论是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对他们应该说是一个重大跳越,其培养目标、素质结构的定位与中等职业教育有重大区别。因此,要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首先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资格,既一方面要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是提升学习者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具有中级水准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类生源都达不到这样的人口要求,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体系内设计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

第四层级的教育是介于第三级和第五级之间的教育,称高中后教育。该级教育是为完成第三级教育的人在通向第五级教育或进入劳务市场就业的道路上架设的桥梁。在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所学课程的内容一般不比第三级教育高出多少,主要是对第三级教育课程内容的巩固、加深和扩展。该级教育可进一步分为:为进入第五级教育而进行的补习教育(如: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在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中补习文化课,使之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学力;而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在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补习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使之获得中级水准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和为进入劳务市场就业做准备而提供的职业培训。可见,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主要承担教育转换功能,提供各类教育的补习。

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附设在高等院校(相当于高等预科学校)或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采取“宽进”的招生政策,其招生面向需要接受补习教育的各类学生和人员。

确立第四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仅有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而且有利于构建相互衔接、立体交叉的教育结构体系。“立交桥”应指多渠道的沟通与衔接,即包括教育体系中不同类型教育的沟通、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使愿意升学的学生有渠道升学,愿意就业的学生可通过多种学习就业。但是近年来,一些人在讨论构建“立交桥”时,往往把思路集中在高校扩招,让更多的人都能上大学方面。实际上这是铺宽“独木桥”,而不是构建“立交桥”。现行的教育体系,使我们长期面临着两个尴尬的问题:一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职业学校学生基本没有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能力(尽管可以保送少数学生升学),进入职业学校就意味着失去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未能继续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怎样进入社会就业?确立第四层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充分地发挥其教育转换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涵,高鸿.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11篇

1、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计算机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旧有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当中,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仅仅包括了打字、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数据库的应用等内容,因为在当时来讲,这些内容的学习就足以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办公室日常事物,而这也是当时的计算机应用的主要目的,因此,学生只学习这些内容就足够了。但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各种现代化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辅助人们处理各种日常公务。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不断地将这些应用拓展到教学内容当中,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才能够真正地应付日常的计算机办公事务。

计算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提高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接触计算机,他们凭借着自学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计算机技术则是我们进行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导致了计算机职业教育的优势不断地丧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是只会进行相应软件的操作。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凸显出在即的优势。所以,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够不被淘汰。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文/刘振名张福峰

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职业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应用能力强,实际操作水平高,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岗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但是,现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的应用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很多计算机职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不强,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意外时,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合理的应对,大大地降低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同大学生相比,职业教育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较差,同时又没有相应的学历,而同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相比,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又较差,所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才能够牢牢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

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因而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以使自己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是由计算机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决定的,在人们多元化需求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地朝着便捷化、实用化、人性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这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要想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以最终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这种快速发展变化的趋势。

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

在很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都达到了中等教育的水平,并且与高等教育开展了无缝对接。在可以预想到的将来,我们的计算机职业教育也会产生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从业必备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求其能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本素质,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就产生了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要求,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可以使参加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直接升入大学的相关专业对计算机问题进行进一步地研究,这样,才能够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才能够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不断地在社会需要之下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

2、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把握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重要步骤。首先,去掉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计算机职业教育是一门更新较快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原有的技术等都会逐渐淘汰,因此,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将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淘汰出去。其次,将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引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课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能强大,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这些应用能够辅助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对人们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将这些应用引进课堂,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如此,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才达到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的效果,才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业知识的比例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其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背后的原理,这样,学生在日后进行计算机应用时才能够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实现举一反三和在对旧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首先,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的比例,改变计算机职业教育只重视技能教学而不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的弊病。其次,通过各种方法开展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彻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要其理解枯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以让其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以为其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是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目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岗位都要求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这些能力培训,做到使学生与社会岗位的需求之间无缝贴合。其次,加强实训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和相关的计算机使用技巧的应用等。最后,学校出面与企业签订计算机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按照课程安排进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由企业享有,学生毕业之后优先考虑进入到这些企业当中,而企业则负责提供实习基地等。这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能够在充分地训练中得到不断地提升。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人们在职场中需要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如此。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首先,提升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快速地发展,但是其根本原理等是相对固定的,变的只是这些原理等的呈现形式。因此,需要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其能够透过计算机应用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进而快速地掌握相关应用。其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不断关注学科前沿、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遇到新的计算机问题时能够自如应对。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一定的路径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

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是社会要求推动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的深造。首先,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开展基础知识教育,使培养出来的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满足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其次,高校可以相应地放宽对计算机职业人才的招收限制,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大学之中继续接受教育。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特长班,招收特长生的形式让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完整的基础知识学习。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便能够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拥有更加良好的素质,才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计算机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关注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消化这些要求,进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把握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趋势,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科学和快速发展。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12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制造大国,正在一步步地向中国梦靠近。其中对我们实现中国梦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工匠精神。

俗话说得好:中国梦,我的梦。那么中国梦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早在1984年,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现在也正准备向全面小康迈进,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实现了脱贫,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且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古国,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在这里拼搏奋斗,他们把自己的梦想与国家梦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但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仅仅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大的制造业的支持,这就关乎我们平时所说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的高度忠实,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一种态度,那些工匠们将这种精神塑造成了一种价值观念,也化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工人与工匠之间最大的不同,工人们只是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但是工匠们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钻研,它们在工作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改进产品,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想把最好的产品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想让中国制造这四个字让更多更多的外国友人们知晓。所以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创造中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不断的改进,追求更高更优越的品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让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让中国的科技水平也可以走在世界的前沿。

其实,在古代我国就已经对工匠精神十分的重视,庖丁,鲁班就是其中优秀的工匠的代表。现如今,这些优秀的工匠代表更是数不胜数,比如,高凤林,中国焊接第一人,很多公司高薪请他去工作,他都拒绝了,就是因为他对焊接技术的那种执着的追求与热爱,成就了现在的他。其实不止高凤林,还有许多许多像他那样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认真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成就更好的中国。

所以,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万众创新,创造更好更高的品质,打造更好的品牌,树立精益求精的态度,实现中国梦就指日可待了。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论文 第13篇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参加了天津市教委组织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加拿大的进修学习。经过这次出国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拓宽了思维面,使我对西方国家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西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体验。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技能、非凡技能的劳动者或企业短缺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技能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指导和启示。

二、加拿大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在加拿大以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培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特征突出。

1.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征

(1)教学形式新奇,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喜好,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新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和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摘要:参观用语、基本对话交流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英语的基本会话。

(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轻易把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和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上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下午就到有关的相关的地方去进行实践学习。

(4)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天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2.计算机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1)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实例接近生活和实际工作需要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加拿大学院的教师根据我们学员学习的特征进行案例教学,所采用教学案例很实用,接近我们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2)课堂作业采用大作业的项目形式

教师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大作业形式让我们完成他们所提出基本练习要求,学员做好大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职业技能,例如,网络平安教师,曾任教前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经理,有极为丰富的网络平安管理经验,另外他所展示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打破了传统的PowePoint课件模式,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网络传输的原理,把讲解枯燥的原理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动画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喜好;多媒体教师在HBI学院任教时,自己设计开发网站,做专业摄影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冰球教练,同时也是冰球队的经纪管理人。数字技术教师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有丰富的数字音乐制作经验。他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授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

在进修期间,还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类型有摘要:授予文凭和证书的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和预备性练习;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形式多样摘要: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本科(和大学联办)和一年制探究生专业证书班等。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和意识,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学生自学和思索。老师有时会选择一个project(项目),让学生自学后提交书面报告或根据项目内容完成相关内容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提交书面报告;或者自己通过自学后完成项目操作任务提交操作成果,否则只能得到0分的成绩。另外,在许多教学场合,教室和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碰到实际新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和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新问题,大家商量策略、分头预备,最后在班上宣讲和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把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安大略省宾顿市FletchersMeadow高中,还推行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和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