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精选4篇)

时间:2023-12-01 12:17:44 作者:admin

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第1篇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问题对策思考近年来,学前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无法真正做到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需求。由于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来说,极具特殊性。使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了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应该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相对高素质的人才,如今实践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整合性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整合,需要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建立新的认识。我们应该明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掌握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地将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能够更好地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整体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形成一个整体,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无论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整合,还是对实践教学本身的深入探讨。每一次的实践教学,应该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例如,在大学一年,实践教学的见习基地,可以选择在幼儿园。带领学生参观幼儿园,通过观察幼儿园装修的特点、班级命名的特点、活动区域的特点等,对幼儿园的周围环境和基本情况会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于职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第二次的见习目的,就可以结合第一次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可以结合卫生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亲自进行幼儿园相关活动区域的布置、安排和教学等。还可以对幼儿园的规模进行拓展,例如,亲子教育机构,让孩子和家长通过游戏进行活动,使幼儿在家长的见证下健康成长。使学生的实践能够建立在第一次实践的基础上,这样的实践教育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多样性

在实践中,学生应该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全面进行实践探究。实践教学除了见习、实习,还应该建立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除了阶段性的见习,学生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实践。学生还可以和指导老师一起进行探讨性研究,或者参加一些大型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很多领域都有相关的综合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现状,所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能够及早地明确择业的方向。

(四)指导性

实践课程都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大纲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明确教学的目的,了解教学的步骤。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会反思,见习后要写参观的心得体会,最后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教师需要在学生进行实践前,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各层面所遇到的问题

1.观念层面。传统的学前教育实践教学没有得到重视,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如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对教师资格的培养需要更加专业化,并且注重实践教学。从观念上改变对实践教学的看法,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结构层面。实践课程在学前教育教学的比重仅占1/4,而且存在教学形式单一乏味的问题。相比较其他国家而言,我们国家实践教学的实践非常有限,而且见习基地非常单一。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首先是到见习单位进行参观,然后写见习报告,在课堂上进行虚拟教学,最后通过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只是对见习报告评分、对课堂表现评分、对实结评分。这样的评价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3.行为层面。实践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导致学生在见习中,根本不知道注意什么,了解什么,对于见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在短暂的见习后,又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延长实习时间,才能使学生有更深的感悟。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实际性的问题。然而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在需要深入研究理论和实践时,摆在眼前的任务却是写毕业论文。

(二)学生对实践教学工作的认识不够

教师在实践教育中,侧重技能的训练,没有与将学前教育相关的课程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在实践中,学生始终是个“旁观者”,根本没有融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实践是毫无效果的。

(三)教师的指导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监督不到位,导致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变成了一种形式,而不是学生真正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对于需要上交的材料,只是找相关的实习单位,随便写个证明,敷衍了事。专业的教师需要面对很多学生,没办法每个都进行全面的指导,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没办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缺乏有效的评价体制

实践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进行自我的反思,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中缺乏评价的标准,使得评价缺乏客观性。

三、实现“实践教学”变革的对策

(一)树立新的实践教学观念

实践教学需要具备实用性,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将所见所闻所感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实践教学还应该具备开放性,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中,很难掌握见习的实际目的,需要在开放的实践环境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在实践过程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向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还应该具备职业性,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对见习单位,产生职业认可。为以后更好地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在教学中同等重要,他们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职业岗位工作的得心应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验课程。完善实验课程标准,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基础的理论知识,为更好的进行实践打下基础。加强学校校内的实验设施的建立,确保学生在校内进行实验课程的训练。

2.实训课程。结合实验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训课程,将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习课程。在实训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短期的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变成一种能力,运用到工作中。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教学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水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和调整教师队伍。我们可以采用“精进简出”的原则,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专职老师,培养本校的教师到校外进行专业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使教师在教师团队中具有相对的优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壮大师资队伍。由于学前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专业性,因此教师的学历都相对较高,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少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教师缺乏对学前教育的深入了解,想象和实际情况往往会有差距。学校为了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针对每一位教师的情况进行专门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学校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现时,需要对校内的实训设施进行完善。例如,幼儿园虚拟教学室、舞蹈训练室、绘画艺术室、音乐实训室等。加强与校外幼儿园的相互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五)健全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

现如今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生无法通过评价真实地了解自己的从业水平。学校为了避免学生盲目的进行学习、教师随意的进行教学等现象,需要建立健全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同等的重视校内外的实训考核。明确每位同学的指导教师,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知道找哪位教师进行指导,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实践教育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只有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效果。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理论知识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出一名优秀的教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洁,陈朝晖.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47-48.

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第2篇

关键词:“两课”;实践教学;实践;思考

近两年来,随着“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积极开辟“两课”社会实践基地,将“两课”的课堂搬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带着“两课”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实践,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工作能力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综合的锻炼和检验,受到学生及社会的欢迎。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两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两课”实践教学区别于课堂理论教学,它是利用社会实践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开展“两课”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将先进的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同时能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道德品德的自觉性,锻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高校“两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片面注重传授教材理论和灌输课堂知识的倾向,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教学方法呆板,教学环节单一,课堂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两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两课”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不是僵硬死板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而是活生生的事实、图像和影像,使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更加全面和生动。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突出,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还能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思维,深化教学改革,丰富“两课”教学的内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2.实践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从而突出“两课”的育人功能。“两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高校的德育除了通过理论教学这一最经常的组织形式外,不能缺少实践的环节和在实践中对学生具体行为的指导,德育中的知行统一原则就是强调认识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有机结合。实践活动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两课”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主要通过两个层面来实现:一是与改革客观世界相联系的“两课”社会实践活动,如创文明高校、创文明城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等活动;二是与大学生自身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相联系的“两课”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两课”社会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大学生实施道德行为,加深大学生对道德理论和规范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磨砺大学生的道德意志,进而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3.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知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全面成长。贯彻实践性环节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的需要。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社会信息化使教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疑惑、问题更加纷繁复杂。“两课”教学只有深入社会现实之中直面各种社会信息,而不回避学生疑虑的难点,才能在揭示规律中传道、在强化教育中授业、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解惑、在解惑中赢得学生,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其道德是非的判断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学生参与“两课”社会实践,可以把一系列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感知并与“两课”理论教学相关的如国企改革、三农问题、“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反腐倡廉等问题引入课堂,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生动的社会素材、尖锐具体的热点关注可以加深学生对许多抽象理论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教改和创新能力,从而扩大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影响力。“两课”实践教学还是一个新的领域,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只知道教书,不了解在社会实践中如何运用所教的基本原理,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更不可能做到“精讲”的阶段。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学生对实践课程开展的热情及对得到教师指导的强烈愿望,也促使我们积极探索“两课”实践教学在新形势下更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加大教改力度,加快创新步伐,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际效果。同时,由于“两课”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们直接面对社会大众,他们的行为举止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高校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准和学校的教学水平。

二、“两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实践

我们在总结以往社会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实践性、可操作性,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式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制订实施规划及方案。确立走实践战略之路具体的实施规划及方案,寻找本课题的理论和现实依据,选择本课题的主要内容,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这就为本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对学生应加强社会实践的培训指导,使他们真正明确“两课”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懂得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怎样选择调查的类型,怎样联系调查的对象,怎样实地开展活动,怎样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怎样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从而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

2.认真组织社会实践。由任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岗位实习等形式深入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社会实践教学中,一是注重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提升专业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原理知识,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二是注重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和良好性格的塑造,使学生具有自我解剖、自知之明的自省精神,独立思考、独慎其身的自主精神,渴求知识、勤于学习的求知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不断完善健全主体人格。三是注重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带着科研课 题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有一定观点、能够指导实际的调研报告、论文和科学总结报告。

3.加强实习过程管理。为了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提高实践质量,各点的带队老师在实际工作中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管理方法。比如把实习学生分散到教学单位的各部门,为每一个学生联系1~2名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作指导老师,这既加强了对学生的监督,同时也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方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社会实践与共青团的工作结合起来,把学生实践作为团组织的学校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社会实践中管理缺位的问题,又增多了团组织的工作载体。

4.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由于以往哲学原理课采取单一靠结业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方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平时不学习、实践不参加、考试前临时突击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我们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质量、成果逐一量化,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相应加大了比重。尤其是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学形成的心得体会、小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等作为加分项目,最多可加至20分。在评阅学生撰写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时,注意鉴别与防止拼凑抄袭现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对不合格者要求在下一年度重新参加“两课”社会实践。

三、“两课”实践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两课”实践教学目前尚在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组织落实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两课”实践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还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将“两课”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将“两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工作、学生业余党校、学生下厂实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网络,还要积极地开设一些与“两课”配套的系列选修课。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人文学院等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事先制订合作计划,并积极予以落实。充分利用校园网的技术条件,将“两课”实践教学推向网络,积极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在教师述职考评和职称评定中对此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对于“两课”实践教学方面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2.探索建立稳定的“两课”实践基地。“两课”实践需要能够容纳全校四分之一学生的教学基地,依靠“两课”教师的力量去完成,无异于杯水车薪,还会影响教师投入专业指导的精力。学生每学年的教学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已使学院在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上投入了很大的工作量,难以再腾出更多精力,而利用学院原有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两课”社会实践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由于这些基地往往与学院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两课”指导教师依据基地的情况设定“两课”实践课的课题提供了条件,因此将这些实践基地打通使用、共享资源,不仅解决了实践基地的落实,而且也避免了实践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和行政管理脱节的问题。

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第3篇

关于初一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注重过程,给学生感悟、理解数学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感悟中发现数学,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对数学问题进行重新建构——创新。初一数学教学中要突出数学本质,重视概念形成过程、定理的发现过程、证明及解题途径的探索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进行感悟。

一、重视初一学生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当学生离开熟悉的小学到了陌生的初中,教育环境的改变是数学教育的契机。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对“差生”一个善意的肯定都有可能改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所以无论做好初小衔接,激发学习动机或立足数学课堂,培养学习兴趣,还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恒心和毅力,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进而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等都要求教师做善于肯定、善于鼓励的具有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二、重视初一学生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初一学生数学自主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改错、解题(审题、画图、书写、反思……)总结归纳习惯……而良好学习习惯除了需要家长配合,教师应要求明确、指导具体、示范到位、坚持不懈地抓落实。其中应重点关注初一新生习惯培养和学法指导:

1.听课的习惯:学会倾听,勤于思考。

2.记笔记的习惯:为什么,记什么,怎么记。

3.作业的习惯:规范、独立、认真。

4.改错的习惯:明确原理,找到错误;分析错因,改正错误。

5.渗透学法指导:数学阅读与审题、思考与提出问题、实践与探究……

三、高度决定视野─当好学生的导师

准确把握课标,探究数学本质;积累活动经验,体验数学精神;理解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能力;领悟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

一堂符合上述高度要求的课一定是初一数学教学实践的主角,教师如何上出这样的好课呢?《课标(版)》第二部分的总目标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较之《课标(实验稿)》,《课标(2011版)》明确提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固然重要,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需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对教学的要求就是多上探究课和活动课。为此新人教版教材提供了大量现实、有趣、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目的在于加强七年级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案例1(概念探究)

当然,多数定义是不能探究的,例如三角形,正方形,切线,数轴……所谓数学概念探究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概括等方式发现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如《绝对值》第一课时,在这之前学习的有理数、数轴、相反数为学习《绝对值》提供必要的铺垫,而《绝对值》的学习又是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二次根式的化简的基础。同时《绝对值》概念中的代数意义、几何意义、符号表示富含数学思想方法,为概念探究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绝对值概念的形成过程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用教材,再设计,或再改造)

(2)思考交流,形成概念。

(3)初步应用,理解概念。

在第(1)环节中,我创设了两个情境:

在教学中可对问题再设计为以下四个问题:

(1)你能分别用一个数表示两辆小汽车的位置吗?

(2)这两个有理数有什么关系?

(3)若每辆汽车行驶每千米耗油升,则两辆车各耗多少升油?

(4)计算耗油量的过程中,与什么量有关?与什么量无关?

通过问题3、问题4,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在亲切、熟悉的情境中体验到日常生活中确实有一些量与正负(方向)无关,而与两地之间的距离有关。学生在这个阶段初步感受引入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

为了让学生继续感受绝对值概念引入的必要性,我创设了情境2:小明和小东的家分别在学校的东西两侧,距离学校都是1000米。

(1)你能分别用一个数表示学校、小明家和小东家的位置吗?

(2)他们从自家出发上学,行走的速度都是60米/分钟,他们分别要多长时间到学校?

(3)若速度一定,则到达学校的时间与什么量有关?与什么量无关?

通过情境2的创设,学生再次感受到:如果速度一定,那么到达学校的时间只与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有关,与家和学校的相对方向无关。

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的思考交流,引出绝对值的概念就顺理成章。

数学中的很多抽象概念常常以精炼定义形式出现,并略去形成过程,教师应将此过程充分揭示出来,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抽象、概括、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从中学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根据需要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概念的实质。

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第4篇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大气压强”这堂课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和重点。一位仅有四年教龄的青年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一节课内就轻松自如地完成了原来需要两课时的内容,学生对基木概念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运用的灵活性, 都远远超过了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效果。测试表明,教学质量比用传统方法授课提高了一倍以上。一般 来说,教师讲授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把两个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气后叫一个学生拉一下,拉不 开,就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究竟大气压强有多大?学生没有感受,印象不深。采用多媒体,可以在课 堂里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配以紧张而 有节奏的马赛进行曲伴奏,直到“啪”的一声,把两个半球拉开,声像并茂,把学生带入了现场实验情景,所 有学生都十分投入。采用多媒体对马德堡半球进行剖析讲解,强化了学生对大气从四面八方施压给半球的基本 概念的理解。以往教师做测量大气压强量值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时,由于无法改变教室里的大气压强,只能凭 嘴讲: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而运用多媒体后,就能模拟这一过程。运 用大气压强原理制成的活塞式抽水机及离心式抽水机,不少教师因为这部分不作考试内容,往往就略去不讲, 即使讲,也只能在挂图上讲解,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无法看到抽水机的动态工作过程。而多媒体却方便地解决 了这一问题。以讲解活塞式抽水机工作原理为例,当活塞提起时,圆桶内形成一个低压区,下边大气压强将阀 门冲开,使整个圆桶内形成低压区,外面的大气压就把水压入桶内。这一动态过程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运用 多媒体教学即可视学生理解程度,随时停顿或放慢速度,以便讲解清楚。这样,就化难为易,使所有的`学生都 能一目了然地掌握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然而,一个仅有两年教龄的青年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 教学,配以动画、录像、声音、文字、计算机随机出题,12时与24时计时法的互换算,时钟转动与线段计时同 步延伸运动等等,将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一道综合应用题要求学生计算坐火车从上海出发,途经苏州、南京 、泰安等地到达北京所花的时间,计算机屏幕上同时展示了火车运行的动态过程以及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苏 州虎丘山、南京长江大桥、泰山南天门和北京天安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进入高潮。

以上两堂课于1996年5月16日向江苏省全省展示后,引起强烈反响,《_》、《中国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报》、《新 华日报》以及香港和美国的报纸都及时地报导了这一科研成果。目前,已有上千个由教师和学生自己开发的多 媒体课件广泛地运用于中小学和幼儿园。来自苏州市一中的实验报告表明,他们开发的40多个多媒体课件应用 于课堂教学后,普遍提高教学质量40%,节省时间50%,总计能提高效益一倍左右。民治路幼儿园采用多媒体讲 授“准点和准点半”,只用了一课时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两课时的内容。苏州市聋哑学校教会学生在计算机上画 图以后,聋哑学生的创造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