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论文(优选5篇)

时间:2023-11-15 09:14:22 作者:admin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论文 第1篇

1、改革开放的时间1978年,中国_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_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_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改革开放的背景中国_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从国内的情况看,“”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_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_正是在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_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3、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制的的修补,而是对原有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论文 第2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行政法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行政法基本原则渐趋成熟、行政法观念实现重大转变、行政法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今后我国行政法还将呈现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改革开放; 行政法; 发展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我国行政法也从无到有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值得认真总结。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在法治建设上走过了一个“之”字形的曲折道路,行政法治建设也一样。建国初期,我国行政法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1949 年至1956 年,国家制定颁布了一大批行政组织、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职责、工作原则、工作程序以及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限、管理方式等。但1957年以后国家政治生活越来越不正常,民主法治建设也不断遭受破坏, 行政法的命运自然也不能幸免。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 行政法也随之得到复兴和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9 年到1988 年以重建行_立法为重点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 为了使被破坏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尽快恢复运转, 使混乱的社会秩序尽快恢复稳定, 国家在立法方面需要优先考虑的是制定出一系列有关国家_组织和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急需的法律, 而首要任务是根据新的形势制定一部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新宪法。因此,在这一时期,对行政法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立法有:一是1982 年新宪法的颁布实施, 二是制定了_组织法和地方组织法。同时,也制定了一批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在这一阶段, 我国的行政立法主要是有关行政机关组织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 侧重行政机关的重建和对行政机关权力以及相对人权利的确认与维护。 这一阶段行政法发展的主要成果是: 恢复了行政机关领导人员的选任制; 建立了民主集中制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确立了领导人任期制和限任制;建立了审计制度;恢复了行政监察制度;等等。第二阶段是从_ 年到1996 年以加强行政监督立法为重点阶段。 行_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维护公民权利和利益服务,又可能侵害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因此,为了保护公民权利和利益,对行_既要提供法律保障,又要加强监督制约。所以,当行_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后,_及其常委会即着手研究制定有关监督制约行_的法律。经过几年的努力,_ 年4 月4 日七届_第二次会议通过了行政诉讼法,这标志着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重心已经从重建行_向规范、监督行_转变。 行政诉讼法由于以下两点重要贡献而载入我国法治建设的史册:第一点贡献是确立了“民可以告官”制度。这一法律制度的确立,一反我国过去只能“官管民”而“民不能告官”的历史传统,表明我国法治建设开始转向以人为本,使法治建设流贯着一股鲜活的人文精神。允许“民告官”,对于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法律规定只有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法治才有牢固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因此,有人认为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讲, 标志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真正开始。第二点贡献是确立了程序违法无效原则。行政诉讼法不仅对行政诉讼程序作出了系统、完整的规定,而且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这就在立法上第一次将程序违法提到了与实体违法同等重要的位置,促使人们从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行政程序法的价值,改变了过去我国重目的轻手段、重实体轻程序的历史传统,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除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外,_常委会还制定了审计法,_颁布了行政复议条例等一批监督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 这一阶段行政法发展的主要成果是: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国家赔偿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公务员制度,等等。并明确提出了依法行政原则,使之成为我国行政法和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三阶段是从1996 年至今以加强程序立法为重点阶段。 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对行政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程序违法无效原则的确立,使行政程序立法显得更加迫切。为此,_常委会从1990年开始着手研究制定规范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经过几年努力,1996 年3 月八届_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行政处罚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即从对行_进行事后监督到进行程序控制阶段。之后,又陆续制定颁布了行政复议法、行政监察法、立法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一批规范行政程序的法律, _也先后颁布了许多规范行政程序的法规。 这一阶段行政法发展的主要成果是: 建立了行政听证制度、告知和申辩制度、公正公开原则、政府采购制度;完善了程序违法无效原则;强化了行政监察权威;改革完善了行政许可制度;等等。 从上述历程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发展走的是一条循序渐进、两头夹击的发展路线。所谓循序渐进, 就是我国行政法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恢复之初, 优先致力于基本制度建设,先把行政法基本框架建立起来,然后再逐渐加以完善, 避免因细枝末节的意见分歧而延缓法律的出台。所以, 最初的一些行政法律大多比较原则,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比较粗放。比如,_组织法只有十几条,几百字,非常原则;行政诉讼法确立的法院受案范围比较窄, 国家赔偿法确定的赔偿标准比较低,现在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批评。但总的看,这一策略是成功的,其积极作用远远大于消极作用。否则,行政诉讼制度、国家赔偿制度也许到现在也建立不起来。而有些改革不到位的, 则不急于立法,让_或地方先搞,避免因仓促制定法律而影响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立法决策必须与改革决策相一致。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如果改革已经到位,立法必须及时跟上,用法律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引导改革向正确方向发展;二是如果改革不到位,立法不能太超前。凡改革不到位,不立法就是对改革的最大支持和促进。当然,这只是法治建设起步阶段的一种立法策略选择,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制定更加周全、细密、完善的法律,是今后立法策略的必然选择。实际上,我国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转变。所谓两头夹击,就是把行_的确立(组织法)和对行_的控制(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这两头的法律优先制定出来,然后再制定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行政程序法)。实践证明,两头夹击策略,是一个成功的策略,大大地加快了行政法治建设的步伐。如果没有两头夹击策略, 而是按照“组织———程序———诉讼、赔偿”这样一种先后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恐怕我国的行政法治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两头夹击,就把行政程序立法逼到了墙角,迫使我们必须加快行政程序立法步伐,而行政机关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支持、推进行政程序立法工作。 二、我国行政法发展的主要成就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行政法从无到有,再到基本完备,成绩有目共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一)行政法体系基本形成 我国的法律体系就其表现形式或者法律渊源而言,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宪法是核心,法律是基础,法规是配套。此外,_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也是必要补充。就其法律部门构成而言,包括宪法及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共7 个部门法。 行政法,是指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和监督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法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确立行政组织和职权方面的法律,包括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等。二是规范行_行使和运作方面的法律,统称为行政行为法。又分两类:一类是各个方面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 包括国防、外交、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公安、司法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法,如教育法、科技进步法、环境保护法、出入境管理法等;一类是有关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如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三是监督行_行使和运作方面的法律,统称为行政监督法,包括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可以说,中国特色行政法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特别是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已经比较完备,一些基本的行政法律制度都已建立 起来。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论文 第3篇

党的_报告在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时,用了“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等十个方面的“结合起来”的论述。这十个“结合起来”,是新时期我们党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真实体国的面貌、中国_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具体来说,就是报告中生动描述的三句话:一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二是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社,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对于这些宝贵经验,_报告用“十个结合”加以高度概括。这“十个结合”具有很重的政治分量和很丰富的理论含量,是新时期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改革开放经验总结的一次总概括。它集中阐明了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及其每一个方面体现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等等。这“十个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_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

1、改革开放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_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3、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懈奋斗,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30年的伟大成就,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_报告通篇蕴涵着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这就是: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同时,报告在回顾总结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历程、经验以及阐述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问题时,有两句斩钉截铁的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句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另一句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_报告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所阐明的这样一篇全面的、发展的“改革论”,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完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有助于齐心协力完成改革攻坚的。应当说,这是党的_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也是新时期以来党在领导改革开放问题上与时俱进的新发展。人们从中不仅激荡起对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成就感、自豪感,而且提高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无疑是最壮丽的史诗、最华彩的篇章。如果说,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那么,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并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现在回过头去看,近30年前,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_”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而从粉碎“_”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拨乱反正呈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党形成了巨大压力。党要在如此严重的困境中重新奋起,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面对困境和压力,我们党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智大勇,坚定地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_同志说过三句振聋发聩的话。第一句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第二句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第三句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表明,我们党从“_”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这是中国_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历史的风,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60年,光辉岁月的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的沧桑变化。风风雨雨走过了60年,建国时十岁的孩子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1949年,_成立了,那只沉睡的东方巨龙开始觉醒了,中国人民不再被束缚而是重新站起来了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那个艰苦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从我看过的资料片中完全能够体会,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新中国刚成立时,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农户都得紧衣缩食,穿代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富豪了,爸爸说:“过年时,家里才添一件新衣裳。”妈妈说:“那时家里孩子多,老大穿小了的衣裳给老二,老二给老三……最后在撕成小碎片当补丁。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_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因此,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30年。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如今,现在的衣服至少一两百元,而且五彩斑斓,做工技巧提高了甚多。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是食物也在跟着变化。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30年前,人们所需的生活用品都是凭票购买,是“计划经济”!现在凭钞票购买,不再实行“计划经济”了。爷爷说:“我小时候,家里人口多,我在家里的孩子中排行第一,家里没粮食加上日本鬼子扫荡,我就去做苦力。一个月或一个星期给几斤小米,这样就够家里人吃得了。”我听后心头一颤想:“几斤小米还要卖劳力换回来,现在买却轻而易举。真是‘天壤之别’呀。”以前,他们很少吃白米饭,甚至吃不到,甚至不能温饱,而现在我们每餐都要吃。以前的人总是瘦瘦的,是因为他们总是吃不饱。他们的主食只是自家种的一些菜和番薯。以前想找个胖子都难,而现在想找个骨瘦如柴的人都难。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居住条件一天比一天好。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上世纪末最令人瞩目的事物无疑是对人类生活和信息传递带来巨大变化的互联网。在这十几年里它已深刻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从1991年算起,网络真正在我国发展也仅有十几年的历史,然而其发展极为迅速。随着技术进步,高速宽带网络得到了普及,用户通过诸如ADSL、有线电视网、卫星、光缆等多种途径接入,来满足自己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就如刚刚这位赵大伯所在运用的就是多媒体实时图像传输技术。除此之外像远程虚拟教学,电子图书馆、视频点播、电子邮件等等,都已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互联网已经能够渗入到人们的工作、娱乐、情感、生产等领域,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更多的人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个人创业,一时间互联网淘金浪潮铺天盖地的全面来袭。如新浪、搜狐、阿里巴巴、淘宝等等门户网站及交易网站已经一定能够程度的改变了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网络购物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 六十年了,我们的新中国已年过花甲;六十年了,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太多不平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来到了2009年我正在电视机前,收看第29界奥运会开幕式看着鸟巢,看着了奥运健儿们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了解了六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曾经的破败,如今的繁荣;曾经的苦难,如今的幸福。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_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_”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_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_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上海 新方志 现代化建设 智力支持

一上海新方志为上海经济建设服务

上海地铁一号线梅陇至莘庄延伸段,为确定路基走向,设计师查不到有关地质、地貌等历史资料,后来从《上海县志》中取得翔实可靠的依据,才使设计方案顺利通过论证。《上海粮食志》记述了旧上海粮食市场的形成、期货市场交易制度以及市场管理等史料,对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引起商务部领导重视,并作为我国建立粮食商品市场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全国粮食厅(局)长会议上介绍。

在上海都市化建设、房地产开发建设中,近年来引发发展楼宇经济的讨论,黄浦区方志办根据有关史料,对外滩一带楼字的人住情况进行调查,逐个考证,发现早在20世纪20年代,外滩的每一幢楼字都是“身藏百业”,并且自成配套。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第一幢合资建造的大楼——联谊大厦,又成为改革开放后楼字经济发展的起始点。可见,在黄浦区楼字经济现象由来已久。此研究课题形成了《黄浦是楼宇经济的发祥地》《解放前黄浦区境内楼宇经济的考查》等一系列文字成果,这些资料对研究黄浦区楼字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静安区政府提出开发南京西路商业街,迫切需要了解历史沿革情况,静安区方志办及时编写了《萧条军路到繁华商街——南京路百余年沧桑巨变》《黄金之路:南京西路130年》等文章,为规划发展南京西路商业街提供了翔实史料。90年代末,区政府提出把南京西路建设成为高品位的商业街时,区方志办组织编纂了《南京西路一百四十年》画册,受到领导、专家的好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淮海中路是上海一条著名的商业街,也是卢湾区的经济中心。1998年下半年,卢湾区方志办在酝酿如何为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课题时,通过反复咨询、探讨和论证后,结合淮海路开通100年的历史,编纂《淮海路百年写真》大型画册。区政府在2000年开展“淮海路百年庆典系列活动”,时任_中央_、_副总理_和上海市委书记黄菊等领导都为淮海路百年庆典活动题词,市长_为《淮海路百年写真》题写书名。系列活动从2000年4月开始,至12月31日结束,促进了淮海路商业商务的发展,进一步挖掘和丰富了淮海路商业文化的内涵。90年代末,杨浦区方志办为配合区委、区政府实行“退二进三”方针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志书记载的资料,通过实际调查,完成了《杨浦区平凉路街道十七家市属纺织工厂的调查报告》等一批调研报告,提出:“脱胎换骨地从旧的二产转为新的二产,值得提倡”,“资源转换应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应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置换,不宜只提一个方面(退二进三)”。这个建议为区委、区政府所采用。2000年,杨浦区委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了“二、三产业并举”的发展方针。21世纪初,市政府作出建设松江新城的决定,松江区方志办积极提出“一城二貌” 的建议,提出建设松江新城的同时保留古城特色、改造松江古城,在古城开发建设上努力闯出一条新的路子。古城与新城相映成辉,真正使松江城别具风貌,切实提高城市建设水准。区方志办根据区政府要求,承办“松江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讨会”,提出很多重要意见和建议。

上海读志用志,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资治的事例还有很多。上海的大型国有企业宝钢和上海石化总厂在最初选址建设时,曾利用旧志的地情史料并经专家论证。青浦县方志办将青浦自然、人文景观等资料汇编成《青浦招商指南》,向海内外宣传。2003年5月,为了服务抗击“非典”的中心工作,由市地方志办公室主持,上海通志馆及时编写出版了《上海防疫史鉴》和《上海抗击非典实录》等

上海已经出版的各类专志,引起国内外研究上海的专家瞩目,在沪的外国领事馆,对上海已出版的志书,本本必购。欧美、日本及港台学者,通过上海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代购上海志书的例子也为数众多。许多专家学者看到志书后如获至宝,个人出资购买收藏。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编纂《上海通史》时,较多使用了专志中的资料,有的填补了上海历史的某些空白。某些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因个人力量有限,所以搜集的资料零碎不全,而专志中大量系统翔实的资料,如金融、外贸、海关、财税、租界等大量经济史料,以及电影、新闻、出版、文博等专志记述的文化史料,为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撰写个人专著提供了诸多方便。

中国烟草博物馆在编写烟草发展历程、烟草工业、烟草管理等馆陈列大纲时,不少资料和线索即采于《上海烟草志》,为筹建烟草博物馆起到了一定作用。《上海烟业报》在1999年为纪念上海解放50周年开辟的“回眸历史”专栏;2001年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先后登载《百年回眸》长文和“十年巨变”照片;2002年为庆祝党的_专版登载《上海烟草十三年巨变》一文和“烟草今昔”照片;还有近年来陆续登载的《喜获新生的上海卷烟厂》,连载的《上海烟草史话》等文章,以及在“五十年发展之路,半世纪中华情缘” 主题的中华品牌历程回顾活动中,都采用和参考了《上海烟草志》中的大量内容。《上海租界志》的出版引起海内外上海史与租界史研究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运用《上海租界志》的材料,写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和论著。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论文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 变迁 改革 开放 互动性

凝聚着社会文化合理内核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变迁中折射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反映着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轨迹。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历史互动性。探析这种历史互动性,对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映射改革开放的全貌

高校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纽带,在改革开放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产生深刻的变迁。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是以社会发展脉络为主要线索和逻辑依据的,且校园文化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契合的。

基于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也随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变迁轨迹。这种变迁表现为从宏观到微观、从理想到现实、从单一到整合、从严格到宽容、从外倾到内倾的发展趋势,并始终沿着正弦曲线的波动变迁。这种变迁不仅直接折射和反映社会变革的发展轨迹,而且将社会变革的全部内涵凝结成文化变迁的主题。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变迁影印了改革开放的社会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变革以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深刻性震撼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领域,表现为深度的系统变革。追逐着社会改革的历史进程,高校校园文化将改革开放的主题内容和历史进步的时代烙印深深地熔铸在变迁发展之中。

首先,在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的环境中,高校校园文化由单一型向兼容型变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基于社会利益结构和社会阶层日趋多样的基本特征,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也呈现出丰富而多样的变迁趋势,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的结构趋向于开放式、内容趋向于多元化、功能趋向于综合化。由于高校与社会环境时刻进行着物质、信息交换,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每一微小变革很快就会在校园内引起相应的躁动,导致校园文化体系日新月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总是以最为快捷的方式感知和触摸社会进步的脉搏,并不断引领社会前沿的观念、汇集社会时尚的热点而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高校校园的开放性也不断得到加强。随着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展,高校校园以开放的姿态将各类文化包容并蓄,使高校校园文化系统成为一个复杂的构成体,其中既有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理性文化,也有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感性文化;既有各类外域文化、外国文化,也有本土文化、本族文化;既有高雅文化,也有庸俗文化等。

其次,在日益开放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变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的深入拓展,社会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和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不断促进文化观念的嬗变。伴随社会文化的开放性发展,高校校园生活也日益打破自成一体的封闭模式。市场经济机制使高墙封围的校园文化不可能继续维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各种渠道体现在校园文化的诸多元素中。与其他亚文化相比,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敏锐、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批判意识强、最少保守的特色,并对社会的风云变幻十分敏感。在开放的环境中,各类文化观念纷纷涌入高校,影映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合理内核,并在各类知识和文化策源地(高校)衍生出富含时代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循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轨迹,高校校园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汲取着改革的价值精神和时代养分,日益呈现出开放、透明和民主的文化气息,校园内日益凸显对个性发展、平等意识和权利观念的尊重。开放的校园文化在核心精神的追求上逐渐体现出普遍主义,尊重社会事实的真实性,注重社会规则的公平性并热心和关注公益事业,具有更自觉的环保意识。在开放的校园中,校园文化表现出对社会各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包容和认同,使校园呈现出与社会潮流高度一致的休闲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如“超女热潮”、街舞表演、网络歌曲、DV短片等,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在大学生中传播较快。开放的校园内,师生们愈来愈喜欢直率的情感表露,不愿扭曲个性,厌恶形式主义等。

2.高校校园的热点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高校在与社会进行观念对接和信息交换中,不仅首当其冲地感知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急剧变化,而且以校园热点变迁的方式来展示深刻而伟大的社会变革。纵观改革开放的历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并孕育和形成了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追求,见证了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断变迁的历史轨迹。

(1)“自我”价值的萌发动摇了“无我”的传统观念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是高校校园对世界、社会和人生进行自发的思考。传统文化中的“无我”价值取向在现实面前显得十分的尴尬,高校校园开始了对世界、人生和社会的历史反思。基于改革开放对高校校园的深刻震撼,传统义利观、生命观的困惑与现实的校园文化激烈对撞,高校校园开始了对“自我”存在的现实拷问――即“潘晓热”的出现。高校校园借助西方文化思潮对人的本性探讨已经深入到了对经典性的人生价值范例的深度质疑。同时对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极端的固有价值内涵提出了异议,并对传统价值标准进行了重新审视。相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绝对利他的价值诉求,自我价值的萌发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由于高校校园在价值求解中难以排解偏激的情绪困扰,盲目仰望西方思潮华丽的外衣,忘记了脚下踏着的是古老的中国土地。在价值追寻中脱离现实和实际,因而暂时迷失了方向,高校校园价值取向的天平在否定“无我”的传统观念中,不可避免地向着“利己主义”、“自我中心”方向倾斜。

(2)市场热潮中的实用性价值重塑

20世纪90年代初,_“南方谈话”之后,市场经济体制的渗透式影响突破高校的藩篱,以迅猛的势头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校园,“市场热”在各个高校校园不断升温。在文化精神层面,高校校园以崭新的姿态全面融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之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新的价值观念重塑。“市场”热潮迅即蔓延到了高校校园的各个方面,影响到校园的饮食起居,引导着高校校园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倾向,制约着高校校园的生活方式、行为选择和核心精神,进而从外而内地深刻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在“市场”强力的渗透式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开始趋于实用性和功利性,高校校园逐步淡化对纯理论探索和学理式生活的仰慕和关怀,对未来的向往呈现出多元复杂的价值取向。

(3)全新的价值体系在综合素质热潮中得以构建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的开放性和全面发展趋势,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加入WTO以来,面对滚滚而来的全球化浪潮,高校校园渐渐认识到应该全面地看待世界,全面地认识“自我”,努力从多种角度塑造自己,以便全面实现“自我”。在市场竞争背景下,高校校园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在高校校园里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综合素质热潮”由此悄然兴起。如果说在“潘晓热”的时候高校校园文化是向狭隘“自我”提出疑问,那么到了“综合素质热”的时候,大学生则对大写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投入了关注的目光,“素质教育热”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促动校园内新价值体系的全面变迁和构建。

二、高校校园文化变迁发端于改革开放的动力助推

一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自觉启动的改革过程,带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应变化,不仅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迁,而且引起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剧烈振荡,导致各类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冲突与磨合中进入了深刻的流变历程。

1.经济体制改革是高校校园文化变迁的原动力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济的前提和条件是决定性的,每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当时包括文化在内容的一切社会现象都具有决定意义。因为,一切的社会意识形态都要依赖并受制于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产方式对校园文化变迁的决定作用正是通过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的。追根溯源,文化的变迁是以经济的变化发展为核心的。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内在规律,社会变革和发展不仅加速社会历史进程,而且强烈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并引起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刻变迁。

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表现。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条件下对人包括人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设计,并不只是经济表面的装饰物,而是内在于经济的人文力量。所以,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要求实现文化的转型;另一方面,也要求建立起与新的经济形式相适应的文化背景,作为新的经济发展的根源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上,面对生产方式日新月异的态势,市场经济在观念层面带来了诸如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公正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等的进步,以平等、独立、自由、竞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在主流文化中确立。

2.对外开放是高校校园文化变迁的催化剂

三十年的对外开放就是中国打开国门审视世界,不断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历程。在对外开放中,有两种全球化力量深刻影响着文化的变迁:一是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一是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文化全球化进程直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快速变迁

从文化全球化来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三十年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全球化拓宽了文化视野,推动人们从全球的视角来重新构造文化活动;全球化凸现了文化精神中的整体意识;全球化创造了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全球化为广泛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和心理条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国内与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在交流和接触中进行着相互的选择和适应。来势汹涌的外来文化借助发达国家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国家实力,建立起了世界范围的文化霸权,对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进行了激烈的否定和亵渎,在其喧嚣的文化浸润中日渐肢解传统的价值体系,对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形成了强劲的冲击。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西方思潮热浪的兴起,到今天对时尚潮流的狂热追捧(哈韩、哈日……),在高校校园里从日常学习、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外来文化都展示出其强劲的渗透性和表面张力。这种文化领域的“漩涡效应”借助全球一体化潮流,携带着诱人的现代气息,成为催生高校校园变迁的重要力量。

(2)经济全球化进程强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加速变迁

经济作为一种文明,决不仅仅只有物质的价值,它也包含着深刻的精神方面的含义,能够对文化的变迁产生重要的影响。源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校园文化变迁通常有两种:一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一是显而易见的突变。

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渗透式文化变迁,主要源于西方富于渗透性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的影响,对现代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充盈着对经济利益无限膜拜和盲动的情绪,也日益震撼着中国高校校园内“君子言义、小人言利”的价值围城。高校校园文化两种形态的变迁,校园内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逐渐萎缩,迅速前进的工业巨轮轻易就把宁静的心灵图景碾成粉碎;伴随经济意识的空前膨胀,精神追求也开始全面萎缩;工具思想全方位渗透校园文化,人们的内心修养、价值追求追寻着经济利益的足迹,淡漠了精神渴求。

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突变式的更替,主要源于货币资本在全球范围空前频繁地往来,市场的开拓与扩张有力地突破了国家、民族、文化风俗以及意识形态划出的传统疆域。从跨国公司、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到麦当劳、奔驰汽车、卡通片,这些异国他乡的文化正在穿越巨大的空间距离和森严的国境线,愈来愈密集地植入本土。高校校园作为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始终是社会的先锋,他们思想活跃,敢闯敢为,乐于接受新事物。站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边缘,大学校园里回避不了这样的问题:是崇古还是尚今?是慎终追远还是面向未来?是维护传统观念体系还是变革创新”?因此,随着国际货币倾销而来的外域文化会在高校校园引发深刻的思考、艰难的筛选与有效的整合,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在选择中突变,在更替中和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_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

[2]王军.“校园文化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对策――兼谈校园文化与教育的关系”[J].江西教育研究,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