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优美文章范文(合集9篇)

时间:2024-01-07 09:18:47 作者:admin

关于秋天的优美文章范文 第1篇

今天是5月9日——母亲节。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帮妈妈做一件事。我自己就选择了拖地。妈妈一听说我要帮她做事,就欣然同意了。

我们家拖木地板的拖把是平底的,可以360度旋转。妈妈先示范给我看:她先用扫把把地面扫得干干净净,一根头发丝儿都不放过。然后,再把拖把上的布取下来,沾上水,装上去,便开始拖地了。

妈妈那轻快的脚步尢如燕子那轻盈的身姿。我问妈妈:“妈妈,您每次拖地累吗?”“不累啊,每次看到你们睡在那么整洁的房间,眼里看着舒服多了。”妈妈说着,又开始给我做示范:“不一会儿,一个整洁的房间就呈现在我的面前了。

接下来,就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也照着妈妈的样子,拖着拖着,我发现地上有一张不干胶,怎么拖也拖不掉。呵,一个好主意诞生在我的脑海。这第一个小问题还能难倒聪明绝顶的我?我跑到厕所,拿了一把废牙刷,使劲的刷啊刷啊,终于被我消灭掉了。过了一会儿,整个房间被我打扫得干干净净。妈妈见我拖完了,跑过来一看,说了声:“不错!”我开心的笑了!

妈妈,在这母亲节来临之际,我在这真诚的对您说一声:“妈妈,我爱您!”

关于秋天的优美文章范文 第2篇

【关键词】散文 写景状物 疑难鉴析

一、《荷塘月色》疑难鉴析

1.通感的手法

通感:又名“移觉”,是指在描写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达到用多种感觉来描写同一对象的目的。这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彼此相通的描写,往往把很抽象的事物描绘得更丰富、更生动。本文第四自然节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第五自然节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都运用了通感的手法。通感一般可分为比喻通感和形容通感,课文中的两个例子属于比喻通感。

3.从情景相生的角度把握本文的情景关系

4.领会本文优美的描写语言和抒情语言

5.理解文中景色的多重映衬作用

关于秋天的优美文章范文 第3篇

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_是啊!秋风吹过,秋雨掠过,秋妈妈忙着给树木披上金装。登高远望,犹如一片茫茫的“金海”。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的旋转。满地的落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色毯子。

秋天,虽不像百花盛开的春天那样有生气,也不像绿树成荫的夏天处处有生机;却以诱人的秋色和金黄的果实吸引着人们。我爱看中秋夜皎洁的明月;爱看迎泽公园美丽的秋菊;爱看排着整齐队伍的大雁南去;爱看清澈的汾河水辉映蓝天;更爱看珍珠般的谷粒堆满粮仓,沉甸甸的苹果缀满枝头。

秋天,菊花就迎着寒风婷婷玉立,婀娜多姿,傲然独放。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粉的......五颜六色,把秋天打扮的漂漂亮亮。不是有那么一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天,崛涠山满山红叶,红的像火焰,像晚霞,好像对寒秋不屑,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美丽的秋色,怎能不让人喜欢!

我们走进秋天,那稻穗儿、向日葵、苹果、葡萄、玉米、高粱,都成熟了,那美丽的野菊花也香了那一条条田间的羊肠小路。

稻穗儿成熟了,那金黄的脸儿犹如一颗颗美丽的金子,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

向日葵成熟了,个个低头弯腰,仿佛像一个个老爷爷正弯着背行走。

苹果被秋风吹凉了,个个都穿上了一件红色的棉袄,仿佛一盏盏红灯笼挂满了每个枝头。了每个枝头。

葡萄也被秋风吹凉了,个个都披上了一件紫袍,仿佛葡萄也被秋风吹凉了,个个都披上了一件紫袍,仿佛一颗颗美丽的紫珍珠一样,一串串的多美啊!

玉米举着红缨儿开心的合不拢嘴,似乎忘掉了一个夏天的烦恼。

高粱红着脸笑了,似乎被别人表扬过一样高兴的合不拢嘴儿。

秋天野菊花也香了,我走在田间羊肠小道上,轻轻一闻那野菊花的香味,好比一朵朵玫瑰、金银花、喇叭花、仙人掌花一样好看,一样美丽。

秋天,有那金黄的稻穗儿,秋天,有那金黄的稻穗儿,油黄的向日葵,火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黄色的玉米,红彤彤的高粱,是这样的美丽!

啊!秋天是多么五彩缤纷!你是多么光彩啊!你是多么崇高啊!你不仅是美丽的季节,而且还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要感谢秋天,因为秋天给我们带来了食物,给这个世界充满了美丽。

关于秋天的优美文章范文 第4篇

秋雨打翻了颜料桶,于是枫林层林尽染,红彤彤的一片,煞是壮观!五彩颜料一路翻滚,山林就叠翠流金了,苹果染红了脸,梨抢去了黄色,手忙脚乱地给自己涂上,却不料涂上了“雀斑”,稻子看着笑弯了腰,还没等它说话,自己也被染成了金灿灿的一片!

秋欣喜地看着,唱起丰收的赞歌,于是溢满桂花芳香的空气里满满的全是喜悦,中秋在这个时候也如约而至了。中秋是个团圆的节日,每到此刻,在外的游子都要想方设法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庆丰收的喜悦,祭拜月亮,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继续团团圆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的明月醉了多少诗人的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的月亮满载着天涯海角人们的祝福和期盼,为亲朋送去祝福和思念。

仰望天空,我也在期盼月亮的出现,已经很晚了,可是月亮却迟迟没有出现。难道嫦娥抱着玉兔去天宫赴宴了吗?想到嫦娥衣炔飘飘穿行于云端,我不禁哑然失笑,那只是神话而已。

思绪随着微风飘向海边,飘向那个中秋明月夜。

小小的`我和哥哥在沙滩上“抢”月亮,飞奔的我们都认为月亮跟自己跑,可是我跑不过哥哥,不由得撅着嘴停下来。

爸爸把一个盆递给我,我一下子扔一边了,生气地说:“我不捡鹅卵石,我要月亮。”那是出发时,哥哥带的盆,他要捡鹅卵石。

“月亮,月亮,快到盆里来。”爸爸笑着说。

我恍然大悟,拿起盆舀起半盆水,月亮果然到盆里来了,水波轻轻地荡漾,月亮在水里看着我笑。海浪轻轻地涌来,一个不小心,我跪坐在水里了。紧紧地抱着盆,我兴奋地大喊:“月亮!哥哥快来看月亮,月亮在盆里呢!”

哥哥闻声而来,我紧紧地抱着盆,生怕哥哥抢走。盆的边上有两个小洞,可以用绳子把盆吊起来野炊。我央哥哥去找根绳子来,我要拉着月亮走。哥哥无奈沿着台阶去车上拿绳子。很快哥哥就取来绳子,系住盆,我就松手了,盆浮在海面上,我牵着盆小心翼翼地走,一边走一边说:“满月,满月,我有一个愿望,请给我一个棒棒糖,我要给我的爸爸吃。”

“哈哈,满月,满月,不要跟落汤鸡走。”哥哥看着浑身湿透的我笑嘻嘻地说。

我狠狠地瞪哥哥一眼:“满月!满月!我有一个愿望!请给我一个癞蛤蟆,给我哥哥抱。”想想哥哥好像不怕癞蛤蟆,我赶紧说,“错啦,错啦,请给我一个大螃蟹,给我哥哥拿,让大钳子夹死哥哥的手!”哥哥不会捉螃蟹,经常被螃蟹夹的哇哇大叫。我忍不住得意地笑起来。

“随便吧,你这个野丫头就适合扔到野人谷!真有这个地方,我去过,你可没去过。”哥哥故意神秘地说,“野人谷真的有野人!你把盆让我拉着,我就告诉你野人什么样!”

我半信半疑地把绳子递给哥哥,哥哥拉着盆就跑,月亮从盆里洒出来,在水面荡漾,远远地传来哥哥的笑声:“野人就是你啊。”

浪花一阵阵涌来,把水里的月亮扯碎了又扯圆了,蟋蟀突然奏起小夜曲,一阵微风吹来,我忍不住打个哆嗦。遥远的天空月亮看着我掩嘴偷笑。

落汤鸡一样的我,小辫子也散开了,着实狼狈。我被爸爸的大衬衫包裹起来,爸爸抱着我沿着台阶向马路走去,趴在爸爸的肩膀上,感觉好温暖,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呵呵,什么时候再去海边看明月呀。月亮仿佛也想起了海边的我,从云彩里慢慢地悠闲地露出笑脸。“满月满月,你好吗?我有一个愿望,请你把我的祝福送给千里之外的亲朋,祝他们佳节快乐,永远幸福美满!”

中秋明月夜,我沐浴着月亮的光辉沉沉地睡着了。

关于秋天的优美文章范文 第5篇

抒情类散文的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教师要教好散文,学生要学好散文,却不是件易事。2016年暑期,江苏省对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课本作了修订,增加了台湾著名作家罗兰的抒情散文《秋颂》。该文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缺少阅读经验的初一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有很大难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项目学习理论应用于初中散文教学,以期“深文浅教”,更好地帮助师生触摸作品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理念】

【课文简析】

【实战应用】

一、课前指导学生思考项目任务

2.秋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去歌颂?

二、新课伊始学生汇报项目任务

1.教师范读,各项目小组成员听读课文。

2.各小组代表汇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景物:枫树、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

特别之处:明澈。

三、教学之初整合形成研究项目

关于秋天的优美文章范文 第6篇

新营的,没有声音没有色彩一切的一切。我努力的睁大眼睛,是为了寻找梦想留在我心头的那一丝天蓝色。但,我还是那个有“天蓝色梦想”的女孩吗?在这个没有四季的城堡里,我看天使都是不想停留的吧

我常常觉得,我的孤单是与生来俱的。它像一朵沉寂的花,独自开放在我的心海里,只有我能懂得它的美,这镁让我骄傲,自由和独立。所以,当班上的男孩女孩适应了初二的生活,谈起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恋爱的生活,只有我对这些不感任何兴趣。

而他却继续每隔两三天多送书签给我。

常常在那一张天蓝色的书签上写上一句小小的话。

有时他问:敏,你觉得撒旦是真正的伟人吗?或者:敏,你知道人平均每天眨多少次眼睛吗?甚至是:敏,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超脱于庸俗的爱情之外的永远纯洁的友谊?

这些问题太复杂,我都懒得回答,懒得思考。当然,即使我的心里真的.有了答案,我也不想轻易告诉他。我组织会告诉我心里的那朵花听,也只有它会懂。

渐渐的,送书签和收书签成为了我和他心照不宣的事,对这样能提高思想能力和解除烦恼的事,我何乐而不为呢?况且,他送他的,我收我的,并不影响我的生活,而我也适应了。“天蓝色的梦想”和“天蓝色的书签”成为了我和他之间的唯一秘密。

但我对天发誓:每当我收书签和看书签的时候,我的心真的很单纯,像一快镲得干净的玻璃,纯净,透明,清白可见。

爱情?

这个词离我十万八千里……

关于秋天的优美文章范文 第7篇

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反复阅读文本,以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搞清文章主旨。我又参考教材所配教学参考书,随后自己诵读来体会文章之气,可是竟然读不出一气呵成的美感。如此经典的文章竟然文气不通,我产生了疑问:究竟是自己对文章思路理解有偏差,还是参考书有问题,抑或是文章本身思路有问题?

首先,我们把苏教版参考书对《秋声赋》思路的概括整理如下: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是“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切”,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

第四段,“在秋虫唧唧声中”又以秋声结束全篇。

(摘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

我又找来了一些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发现大部分几乎与苏教版教参大同小异,可见都来源于教参。有的案例对第二段的概括稍有不同,说:第二段是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还有的概括为描写秋状。

题目是“秋声赋”。“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从赋的特点来看,全文理应围绕秋声来描写,并且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为旨归。文章以第一段“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的描绘”开始,第三段由物及人抒发感慨,到第四段以秋声结尾。可谓首尾圆合。所以我认为教参对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的概括是十分准确的,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焦点就集中在对第二段的概括上, 因为我觉得文气不通的地方就是第二段。说是对秋声的描绘,可是文章描绘秋声的文字不多。议秋气偏离描写秋声中心。所以我产生了疑问: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吗?

我们不妨带着这些疑问对第二段做一次重新理解分析。问题的关键是集中于对一句话的翻译:“胡为而来哉?”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却不好处理。一般的译法是“(它)为了什么而来呢”。很显然在文言句式中属于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它”。我们理解文言文对代词的指代对象必须明确,那么“它”究竟指代什么呢?很多人认为应该指“秋声”。省略句所省去的内容如果前面已经出现过,为了避免重复追求简洁,可以承前省去。因为前面一句是“此秋声也”,所以我们姑且认为是指秋声。那么这个句子就翻译为“秋声为了什么而来呢?”大家注意这又是个设问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后面的内容验证一下:设问句之后的内容是否是回答“秋声为了什么而来”呢?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

我们不难看出反问句后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我们不妨抓住关联词与关键词,从分句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一下。“盖”字在文言文中经常被用到表示原因的句子前,引起原因。“故”是所以的意思。“凄凄切切,呼号奋发”是形容秋声悲伤特点的形容词。因此,这一部分的逻辑关系为:因为秋状……所以秋声有令人悲伤的特点。

第二部分结构与第一部分相似,所以其逻辑关系应该是:因为秋气……所以秋声有悲伤、萧杀的特点。

综合两部分内容,“胡为而来哉”后面内容全部都是解释秋声具有令人“悲伤”这个特点的原因。显然不是回答“秋声为了什么而来”的原因。由此可见,省略句中“它”指代的并不是“秋声”而应该是秋声的特点“悲伤”。省略句应该是承前省略,那么“悲伤”一词在反问句前出现过吗?“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第二段的第一句中就有“悲哉”二字。所以第二段的段意应概括为:指出秋声的特点“悲”,并解释秋声之悲产生的原因。所以第二段是个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段落,符合本文围绕秋声来写的中心。文气自然就畅通了。很显然苏教版对此段的概括是不妥当的,“烘托”一说也是牵强附会的。有的教学案例认为是描写秋状,则更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了文章思路不畅通,读起来文气不通。

但是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教参讲错,实际教学中又有那么多教师讲错呢?我想除了教师照搬教参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课本“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的标点有错误。我又参看了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与苏教版教材有一处标点不同。比苏教版更容易让读者将“胡为而来哉?”的主语误认为是秋声。我觉得分歧的根由就是对意思的理解存在问题。两者都很容易让读者将“胡为而来哉?”的主语误认为是秋声。

我认为“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的标点,应该改为:“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即将“噫嘻悲哉”后面的感叹号改为逗号,将“此秋声也”后面的句号改为感叹号。仿照课本中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样“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就变成了一个主谓倒装句,既突出强调了秋声“悲哉”的特点,同时便于与后面的“胡为而来哉?”形成较好的衔接。这就从语法上避免了读者将“胡为而来哉?”的主语误认为秋声的可能性。这个修改意见希望与教参编写者商榷。

其实《秋声赋》古文并没有问题,因为古文不加标点,现在的文章标点都是后人给加的。标点虽小,但对文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到一句话的翻译,再到一段话的理解,大到整篇文章的文气畅通,标点不容忽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关于秋天的优美文章范文 第8篇

收拾一地零乱的思绪,摘一朵南山的紫菊捧在手心,一任花开花落,一任云卷云舒,凝望一窗的星月,以微笑的姿态,让思念温暖地在心里流淌。

——题记

“丝——”呵,风吹地,可真柔和!窗外的云慢悠悠地走动,思绪一点一点地凝聚……

“嘿,看,满地的枫叶可真红呢!”你的笑很迷人。瞧,那浅浅的酒窝儿……

“怎么,你喜欢秋天?”我俩一同散步在枫树林里,小心翼翼地踏过遍地的一片红。

“呵呵,我很喜欢秋天呢。”你转过头,“秋,散落下的是叶子一生的轮回,叶,洒下的,是幽美。风,也吹得我清凉了许多了呢!”你总爱赞美世间的一切,微笑地面对生活,天真的却又含丝丝韵味的话语让我深深牢记。

“秋天真是如此的么?反正我不喜欢,夏天可比它好的多了。”我漫不经心地回答,却不知道,我已松开了你紧握着的手。

那天,我在家里研究着带回的秋叶,而你却不知道在那头写着什么。

唉,那火红的枫叶,带点儿小忧伤的菊花瓣儿,为何你就是那么喜欢?

咦,凉丝丝的,下雨了么?

我打开窗,伸出了手。手上捧着的,是凉凉的秋雨。

是我的手太暖了?雨真的太凉了?为什么手里的雨点儿还带有些许温度?我还未发觉,我的泪已掉落……

秋雨为何飘得如此缠绵?静坐窗前,听雨滴落。心,如海水漫过的沙滩,浸湿了一片……

“那里的秋天更美呢!”几个字,一个一个侵入我的心。这就是你无缘无故离开我的借口?

你爱的秋,飘落的是寂寞。叶,落下的是悲欢。爱,如花,花凋落;是雾,风吹雾散。手里握不住的,是凉!也许你就应该走,这里的秋,也许你并不喜欢。

雨点儿拍碎窗前的菊花瓣,也踏湿了地上洋洋洒洒的枫叶,也一点一点的,温暖我的心田……

果真是秋天来了呀。枫树林里装满你我的往事,笔尖上流泻出的是留恋。雨还是下了,一切的一切,还是淡了,远了。

花香沁入心,秋天像是一个有着浅浅酒窝的小姑娘,在我身边轻声道:“宝贝,我也想你……”

关于秋天的优美文章范文 第9篇

见到这棵树时,我惊奇地瞪大了眼睛,这是一棵长在石头上的树。一个突兀光滑的石柱上长着一棵青翠欲滴的松,犹如一个人独自撑着一把伞,置身于美丽的风景中。石头上的树,像是一幅画,不同的是,树本身是真实的。

树就站在我的面前,鲜活、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健壮的松枝上,根根松针坚挺向上,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显示着向生命的挑战。

我不明白,这棵树是如何长在光秃秃的石头上的。也许,是从飞鸟的嘴里坠落的,也许是从昆虫的身上遗留下来的,或是随风飘落而来的。巧合的是,这粒种子留在了石头上;更为巧合的是,石柱的上面有一捧土,种子就落在这捧土上,在它萌芽的季节,下了一场雨。于是,种子就发芽了,它把细小的根扎在土壤里,由树苗变成了小树。成了小树的松,为了生存,表现出无法理解的力量,它把根扎进石头内,使石头一块快地裂开,在坚硬的岩石上杀出一条血路,将根须延伸到土壤里,吸取营养,最终在石头上安了家。

我被我想象中的松树所感悟,在感动中我走进了这棵树。树高约七八米,宽约三四米,遮荫半亩有余,可供数十人乘凉,而那个石柱子,直径三米,高但是丈,如此巨大的树冠,石柱何以承受如此之重呢?

站在树下,听着呼啸的山风,看着随风摇摆的树冠,总有一种树要倒下来的感觉。然而,树却终不见倒。当我来到石柱前一看,不觉哑然失笑,难怪树迎风挺立。原先,石柱上缠满了盘根错节的根,有的扎进石缝中,有的沿石柱而下深深地扎进泥土中,环绕在石柱上的根,结成了一张疏密有致的网,将石柱紧紧地缠绕,凝聚着强大的力量,支撑着身体,使自己伸直了腰,昂起了头。

我再次为这棵树感动,不是树的高大挺拔拔,而是从这棵树上,我感到了生命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