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的感悟与反思论文(汇总8篇)

时间:2024-03-02 12:24:58 作者:admin

声乐的感悟与反思论文 第1篇

儿童理解事物能力较差,没有概念性,儿童大多对身体上的歌唱器官没有感觉,如对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以及唇、齿、舌、牙、喉等基本上是模糊的,对控制身体各歌唱器官的能力更是比较差。

这就只能依靠老师以生活中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启发他们,来训练歌唱器官的协调配合。运用单项练习来进行声乐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声乐技巧。例:歌唱呼吸练习、放松喉部练习,咬字吐字练习,歌唱时面部自然放松练习以及歌唱时的表现能力练习等,分别进行单项练习,学生会有更深刻的概念性。

声乐的感悟与反思论文 第2篇

很多家长都说过:我们的孩子唱歌跑调,节奏不在点上,这样能唱歌吗?其实儿童在初级阶段唱歌时就存在这节奏和音准不稳的现象,起因很多。如:歌曲速度较快或较慢,节奏较复杂,音域台高或太低,对歌曲的熟悉程度等,都会影响到音准和节奏。

演唱歌曲的先决条件是音准和节奏,因此训练音准和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重视视唱和练耳,耳朵听不准音就谈不上唱准音;演唱时跟不上音乐节奏,就谈不上表现音乐。因此基础视唱训练和声乐训练要一同抓起,对音乐有的准确的认识后,在演唱时,才可能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唱歌跑调还受其他方面的影响,如:歌唱气息支持不够,歌唱位置不够,换声点没有充分准备等,通过不断加强歌唱技巧训练,才能正常的发挥出演唱技巧及演唱风格。

声乐的感悟与反思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先秦古希腊声乐起源审美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包含“声”和“乐”两个部分的内容。“声”是歌唱的载体,是表达传递“乐”的前提和必须的手段。“乐”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的技巧、能力及发展水平。声乐中的“声”以人类自身特有的“乐器”——嗓音为发声体,借助于语言的形式,以良好的气息控制和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为特点:“乐”则由音高、调性、节奏等诸音乐要素组成。在中国先秦和古希腊时期,“乐”还是“诗乐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体现。因此,声乐中的“声”与“乐”并不是彼此分开的,“声”是手段。“乐”是情是目的。是引起人们最终审美体验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声乐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古代东西方世界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先秦时的中国与古希腊,在声乐发展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两国在声乐的起源上,都与宗教或者人类早期的社会化活动密切相关,声乐从最初的实用性逐步发展到具有了审美的功能:两国早期声乐表演的形式都是集诗歌、舞蹈、音乐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声乐审美中“和”与“和谐”是声乐美的最终标准等等。

一、声乐的起源

关于音乐的起源。在中国秦代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大乐》篇中就有记载:“乐之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并对“太一”做出了解释:“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不可为行,不可为名,强为之,为之太一。”《大乐》中用所谓的“道”来解释“太一”,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发生、运转及其内在的规律,都必须符合天道,音乐的产生也不例外。这一看似肯定音乐的产生存在着客观规律的判定,事实上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经汉代整理,总结了先秦的音乐思想而成的《乐记》一书中,开篇即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声变,变成方,为之音。”是说人们内心情绪的变化是由外部事物所引起的,因有感于外部的事物,而发出声响,音调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于是产生了音乐,音乐以歌声的形式表达,形成了早期的声乐。这种“物动心感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的哲学观。《尚书·虞书·舜典》则从包括歌在内的诗、声、律等在音乐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对音乐的起源进行了阐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一阐述具有客观唯心论的特点。

在声乐起源上,和中国先秦时期受唯心论影响相类似的是,古希腊神话认为歌唱起源于神。今天西方世界中的Music一词,来源于古希腊,他是Muse(缪斯)的形容词形式。缪斯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司职艺术,“开始时,只有三位,其中两位体现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学习和技艺,第三位的名字是‘歌’”。由此看来,缪斯女神虽然承担着掌管歌唱的职责,包含了音乐的含义,却又并不仅指音乐,尤其是缪斯女神在后来的神话中发展了九个之多,统管艺术与科学,而他们中的任一个,都可以指缪斯女神。因此,缪斯女神事实上是包括歌唱在内的诗乐歌舞以及科学的综合。除此以外,关于古希腊声乐的起源,还有一种学说比较盛行。那就是“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歌唱出于模仿,“人类从天鹅和黄莺等唱歌的鸟学会了歌唱。”无独有偶,古希腊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直接模仿人的七情六欲,亦即灵魂所处的状态一温柔、愤怒、勇敢、克制及其对立面和其他特性,因此,人类聆听模仿某种感情的音乐时,也充满同样的感情。”。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认为音乐起源于音乐自身以外的事物,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他律论音乐哲学观的早期雏形,它为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中的“情感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起源一样,远古时期的声乐和宗教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古代中国,在声乐的起源上都深受宗教文化所影响。古希腊宗教是全民信奉的一种多神教,而古代中国的宗教是一种多元化的受巫术与图腾崇拜影响的宗教。因此,就声乐的表现内容和情感所指上。两者是不同的。但就声乐表现的形式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声乐的产生与最初的发展,总是和诗歌、音乐、舞蹈融合于一体的。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缪斯女神同时掌管着诗乐歌舞和科学。“形式完美的古希腊的音乐总是与歌词或舞蹈。或与二者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在诗歌、音乐、舞蹈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古希腊与中国先秦之间是存有差别的。在上述综合的艺术形式中,古希腊的声乐较之中国先秦,地位更为重要。这一点通过希腊语中舞蹈“Choreia”一词是由合唱“Choros”衍生而来的便可见一斑。在盛大的音乐比赛会上,在壮观的酒神赞美歌(dithyramb)中,歌手或合唱队随着音调与诗节边唱边舞,歌为主,舞蹈辅之。而在古代中国,强调“诗言志,歌永言”,歌只是辅助的作用,舞起主导作用。舞可以在“歌”不能尽其意的情况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益稷》记载虞舜时乐人夔所说:“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中国周代的“六代乐舞”中乐舞《大武》则更是以舞蹈为主,在群舞、双人舞和独舞等舞蹈表演的间歇,歌唱穿插其中,共同表现武王伐纣的主题。古希腊和中国先秦的声乐,从内容上看。尽管最初都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具有唯心论的特点,或多或少的留有模仿说的痕迹等。但就表演形式来看,古代东西方声乐中的“音乐”包含了“音”的形式,更注重“乐”的内容,是包含了诗歌、舞蹈、音乐与一体的艺术样式的综合,因此,从声乐的起源和发生的意义上讲。“乐本体”的观念是东西方声乐中所共有的观念。

二、中国先秦时期与古希腊声乐中的审美观念

随着声乐最初的起源,声乐在作为实用性手段的同时,其审美特征日益凸显。在中国先秦时期与古希腊声乐的审美观念中,“和”与“和谐”的概念是两者所共有的,尽管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先秦声乐的审美观念中强调“天人合一”和人性的完善,即“德”的“和谐”观,在强调形式美的同时,更加注重美的内容,并且保持着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而古希腊“和谐”的审美观念强调一切文化的神学性质,强调音乐的美是众神的绝对美的体现,和谐、整一与秩序是神的自身属性的表现。古希腊强调音乐的美在于形式,而这种美的形式又总是和神结合在一起。因此,古希腊音乐上的审美常常从纯形式因素上着眼,古希腊音乐中“和谐”的审美观念就是构建在逻辑数理这个纯形式的基础之上的,它强调审美听觉上的和谐与数量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和谐”的审美观念在后来又增加了斗争的因素。

中国先秦时期声乐审美标准,可以通过季扎观看周乐后的评论以及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感受到一种近乎统一的一致性。

公元前554年,吴公子季扎出使鲁国时,被“请观于周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对季扎欣赏周乐后作出的评论进行了详尽的记载。从史书记载的当时周乐的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来看,有歌唱也有舞蹈,内容和《诗经》大体相当。纵观季扎对周乐的评论,无论在声乐表现的风格特征,还是歌曲演唱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对音乐表现的情感体验,还是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艺术形态,包括渗入其中的主体音乐艺术审美观念,始终贯穿着“和”的音乐审美特征。在季扎看来“美”是“和”的第一层境界,“德”是“和”的最高标准。

孔子声乐审美中的“和”,体现的是其哲学思想中是否符合“中庸”的标准为前提的。他所要求的音乐,在表现情感时要有所节制,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高度统一,音乐的内在审美体验与音乐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都保持在适度“中和”的状态《论语·八佾》中还记录了孔子对于乐舞《大武》的评价:“《武》为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明孔子对于《大武》中以武力取天下的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所崇尚的是“仁”政,是“和”的思想。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只有符合这一审美尺度,才是“尽善尽美”的音乐,譬如孔子推崇的乐舞《大韶》。

古希腊声乐审美中的“和”(和谐),是毕达格拉斯学派提出的。毕达格拉斯学派从音程构成上发现音体质和量上的差别与音调高低之间的比例关系,就听觉上的和谐和数量比例的关系,得出这样一个命题:“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因此,和谐的音乐来源于和谐的乐音运动与和谐的结构比例之中。毕达格拉斯把“数”当作音乐的本源,提出音乐的美与和谐只能从“数”的关系中寻找,把偏重于形式上的属性进行了绝对化,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不同,毕达格拉斯学派是形式——自律论音乐哲学的雏形和美学渊源。

此外,我们从古希腊声乐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上,也能感受到“和谐”的审美观念贯穿其中的审美倾向。“早期的希腊音乐非常简单,伴唱总是同一声部。没有两个独立并行的旋律。希腊人根本不懂得复调音乐。但是,这种简单性决不是一种原始主义的标志,他不是产生于无能。而是由某种理论即和谐的理论作为前提。”早期的古希腊声乐是由说唱、吟唱等简单的独唱形式构成的,并常常伴有舞蹈。这种以说唱为特点的声乐样式本身就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节奏和宽广的音区,伴奏乐器如里拉琴、双管笛或是类似竖琴的特里戈诺等只作简单的同度或八度的伴奏。在古希腊悲剧的合唱中。要求声部之间也应尽可能的简单,与其说是合唱,不如说是齐唱。因为古希腊悲剧中的合唱既不是和声式的,也不是对位式的,因此不存在多声部的写作,当时的音符的恰当名称应该是“支声”。在声乐合唱中,唯有声部之间如此的简单,才能体现出古希腊时代的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之美。

与毕达格拉斯学派强调音乐的和谐在于数的比例关系有所不同,古希腊另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从音响的角度,从人耳所能感知的音乐运动的审美形态中,进一步地探寻音乐美的“和谐”的本质。赫拉克利特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从斗争产生的。”赫拉克利特理解的音乐的“和谐”之美产生于事物对立面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对立统一之“和”。公元前5世纪之后的赫拉克利特生活的时代,一些史诗性质的声乐伴奏乐器通常以里尔琴、基萨拉琴和阿夫洛斯管等为代表。里尔琴和基萨拉琴是源于希腊本土的乐器,音乐风格相对较温和,符合早期的希腊音乐“和谐”的审美习惯。阿夫洛斯管则由小亚细亚传入希腊,这个由单簧和双簧构成的乐器,拥有一对声音尖锐刺耳、穿透力极强的管子,用于特定的声乐形式如酒神赞歌和狄俄尼索斯崇拜之中,包括后来希腊悲剧中的合唱也常常使用阿夫洛斯管进行伴奏。这种尖锐的声响本身就是对于柔和的拨弦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颠覆,而阿夫洛斯管在当时的器乐节和声乐节中也常常与其他乐器同台竞技,这说明古希腊人曾经在早期的单一的音乐中所寻求的“和谐”已经不能满足于后来的审美体验了。原有的音乐“和谐”的审美观念正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因此,当音乐必须表现出更多的动作展现和更复杂的情感内涵的时候,音乐中“和谐”的审美观念不得不包含更多对立的因素。

声乐的感悟与反思论文 第4篇

音乐教学已从以往培养学生能唱会跳、认识简单的乐谱,转变为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音乐教学中所谓的体验,是指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唱、听、动、看时所产生的感觉。学生由于个性特点、生活环境不同,对同一教学内容也会有着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提问,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回答,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实践。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听课中感受到: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歌曲《小青蛙找家》后,让学生针对“跳跳,呱呱!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展开想像,表现出小青蛙找家时的情形。有的学生急促地跳来跳去,脚步越来越快,叫声越来越急,小脸都急红了。其理由是:“小青蛙迷路了,心里很着急。找啊找,还找不到家,就更着急了,脚步更快了,叫声更急了。”同一种表现有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由:“小青蛙找不到家,很着急,经过打听,知道家在哪儿,心里就更着急了。它想快点回到家,早点见到妈妈。所以脚步越来越快,叫声越来越急。”还有的小朋友与众不同,有着独特的见解:“小青蛙找不到家很着急,脚步很快,可家在前面出现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就不着急了,心情舒畅了,脚步就放慢了,叫声起来越美了。”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话语道出了学生自身的真实感受。教师切不可因循守旧,寻规蹈矩,盲目统一答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鼓励学生的个性体验。

声乐的感悟与反思论文 第5篇

1、对于教师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声乐教育学中,要求在教师在教学中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和教学能力,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将声乐与文化完美结合。

业务基础和教学能力。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歌唱技能技巧,有较强的演唱实践能力,才能够在教学中正确地进行示范,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唱实践能力是教师开展声乐教学的基础,特别是当文化元素渗透其中时,更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的考验。

审美能力。将文化渗透到声乐教学当中实际上是教师对于声乐的二度加工。例如:在演唱《歌唱祖国》时,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文化教育,如果单单只进行声乐技巧和知识的辅导很难让学生感情饱满地诠释这首歌曲,这时对于教师的审美能力就提出了要求,能否带领学生感受到歌曲中爱国思想的文化内涵,是对教师审美能力的考验。

深厚的文化底蕴。既然是要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声乐教学当中,就要求了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演唱《但原人长久》这类文化气息浓厚的歌曲时,教师如果适时地给予文化深度的教育,会对学生诠释歌曲有较大帮助,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

2、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

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声乐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从唱法上来看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以及近些年出现的原生态唱法,声乐所涉及的内容页非常广泛,因此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是在声乐教育中渗透文化的必然要求。

教学理论的充实。曲谱教学是目前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对于教学知识和技巧的掌握较为有利,但对于文化的渗透和学习则相对不足,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如:中外音乐史知识、音乐美学、声乐史论、声乐名作赏析、歌剧鉴赏、中国民间音乐及其它有关文献资料等,都是充实中渗透文化的体现。

二、在声乐教育中渗透文化元素的工作

声乐教育中渗透文化元素体现的是音乐教育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相比于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文化学习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和更为深刻的意义,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学习。声乐演唱中有民族唱法,民族歌曲所体现的是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对于将民族文化渗透在声乐教育中加以学习是声乐教育中非常值得开展的工作,回顾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看出,民族声乐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上。例如: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乡曲》(故事片《海外赤子》中的插曲)、《鼓浪屿之波》、《那就是我》等等;另一类是表现恋乡之情的歌曲。这类歌曲侧重于表现人们对故乡的强烈依恋和热爱,如《故乡是北京》、《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前门情思大碗茶》等等。

2、多元化的文化渗透。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中,将各国优秀的文化渗透在声乐教育当中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声乐学习,地理、历史、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使各国、各民族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构成了各自的文化,例如:在西洋美声唱法上,意大利声乐学派对中国的声乐学派影响较大,中国声乐学派在基本唱法和审美标准上,同样源出意大利,只是演唱中国作品并将汉字作为歌唱语言。

3、文化渗透在声乐教育中的意义。在如今的声乐演唱中,往往会出现演唱技巧好,但文化底蕴不足的现象,有人说声乐是一种文化,不是技术,每个声乐演唱者都因自己不同的文化内涵而有不同的声乐演唱气质,然而个性鲜明的艺术演唱风格在如今已不多见,千人一面的演唱风格让人觉得这些歌手相似的声音和特点更像是生产流水线所带来批量产品,这也是文化底蕴缺失所导致的现象,所以以理论文本,以理论化为依据的文化渗透对于声乐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声乐的感悟与反思论文 第6篇

美妙的音乐旋律,首先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魅力色彩的森林里,孩子们在老师设的“圈套”中,一遍又一遍的欣赏这首经典的旋律: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翻来覆去的看了5、6遍,对电影的完整剧情已经非常熟悉了,另外,我还特意学唱这首英文歌,并且查看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歌词大意,做到对歌曲本身以及歌曲背景了解尽可能的详尽,对于音乐欣赏课,生硬的跟学生讲这是什么时期谁的作品,什么背景,要表达个什么情绪,学生根本不会吃你那一套。要他有你那本教案,他也会读啊,是不是?我必须用我的音乐和我对音乐的理解去打动他们。可是,我的能力毕竟有限,为了给学生更好的知识,我应该不断努力学习。

声乐的感悟与反思论文 第7篇

传统民族声乐的三大类别

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在它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了民歌、戏曲和曲艺三大类别。

我国民歌具有源远流长的优秀历史传统,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民歌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它和民族音乐的其他形式互相影响、互相丰富、互相促进。我国民歌包括多种体裁和样式,主要有四类:(1)劳动号子;(2)山歌;(3)小调;(4)长歌及多声部歌曲。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歌曲,有突出的节奏型特点;在民歌中,劳动号子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歌音调最早的根源和基础。山歌泛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音调经常是高亢辽远的,节奏常常是自由、散板式的;山歌的歌词常带有即兴性,它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与和腔等。小调,是我国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一般地说,山歌就是“山野之曲”,小调则是“里巷之曲”;小调的表现范围非常广泛。长歌泛指一些结构长大的大型民歌体裁,主要包括风俗性长歌和长篇史诗歌曲;多声部民歌在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和少数民族民歌中更为多见。

我国的戏曲,是富有强烈中国特色的一种音乐、舞蹈、戏剧三者结合的综合体裁。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点在于它的声是音乐(唱和奏)或者音乐化的声(念),它的容是舞蹈(舞和打)或舞蹈化的容(做),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再配合舞台美术等其他条件,共同给戏剧的情节内容以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在我国戏曲中,既不是舞蹈管舞蹈,动作管动作,也不是歌唱管歌唱,说话管说话,更不是歌舞管歌舞,戏剧管戏剧,而是音乐、舞蹈和戏剧性紧密结合,构成一个戏剧整体。

我国说唱音乐的正式形成是在隋唐时期。宋朝是说唱音乐达到成熟的时期。

说唱音乐分八类:1.鼓词类;2.弹词类;3.渔鼓类;4.牌子曲类;5.琴书类;6.杂曲类;7走唱类;8.板诵类。在我国的说唱艺术中,文学的创作占有主要地位,音乐的主要部分是唱腔,它是描绘情节和环境、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中心。

唱腔的结构原则是:1.基本曲调反复的结构;2.基本曲调板腔变化的结构;3.曲牌联缀的结构;4.混合的结构。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经历

1919年的,唤醒了民众思想的解放,自此,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开始成为社会潮流,也使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并由此使得中国开始有了西洋式的声乐教学,开始创作自己的艺术歌曲,甚至后来更出现了歌剧,尽管这些艺术形式在当时是稚嫩的,但毕竟向着现代艺术形式的方向迈出了有力的一步。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是在“五四”以后打下基础的,当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词曲作家和声乐作品。如肖友梅的《问》,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嘉陵江上》,黄自的《玫瑰三愿》,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卖报歌》、《大路歌》、《码头工人歌》、《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有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优秀的歌唱家郭兰英从小就有深厚的山西梆子的唱功,从1946年起从事新歌剧的演出,她将传统的戏曲艺术融化到新歌剧演唱中,在《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白毛女》等剧中担任主角,她的演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49年冬到1950年初,新中国建立的初始,全国音协与中央音乐学院合办的音乐通讯部,提出了关于新中国唱法的讨论自此开始了广泛的土洋之争,这次土洋之争对新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欧洲传统唱法的逐渐影响下,我们的民族声乐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传统唱法的精华,不仅民族韵昧浓厚,而且发声方法更加科学、自然通畅。出现了如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郭颂,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鞠秀芳等等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

20世纪60年代,中国音乐界一度出现了过分强调民族化,忽视西洋唱法的倾向。由于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声乐艺术在当时还不很成熟,没有取得声乐界在学术上的统一认知,声乐教育领域出现民族化之争以及对西洋唱法的不同说法,所谓意大利学派、俄罗斯学派等,各执一端,客观上阻碍了声乐艺术的系统学习和发展。

1966年开始的“”危害也殃及到了声乐艺术领域,十年人为灾害致使原本根基就不牢靠的民族声乐几乎荒芜。解放后我国刚刚开始繁荣的民族音乐艺术事业落入低谷。但是,在这段非常时期,仍然脱颖而出了一些优秀的声乐艺术人才,像李双江、吴雁泽、朱逢博、李谷一、蒋大为等,他们之中有的在“”前已经走上了舞台,受到群众喜爱,其演唱艺术的高峰期是在“”的中后期。直至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增多,许多世界级的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多次来华演出、讲学,对中国民族声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起到了促进作用。西洋唱法的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被民族声乐教学广为借鉴、挖掘,发展和推新了民族声乐艺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技法上和气质风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产生了一些代表人物,并涌现出了一批教育家和歌唱家,诸如沈湘、周小燕、林俊卿、金铁霖等人,都是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教育发展的杰出代表。在声乐表演方面50年代后有郭兰英、王昆、才旦卓玛、何纪光,80年代有等,都是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的民族声乐歌唱家。

从20世纪gO年代到27世纪,中国的声乐艺术随着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有了更大的进步,并得到了世界相当程度的认可。中国歌剧《原野》和《狂人日记》由中外歌唱家用中文演唱,并在国外歌剧院上演,结束了只有中国人用意、德、法、俄等语种演唱外国歌剧的历史;在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中国歌唱家的演唱让世界为之赞叹,_等一大批民族唱法歌唱家也让世界知晓,并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中国声乐艺术已经向世界迈出了一大步。

有关三种唱法的问题

盛行于当今的美声唱法,是源于西方的声乐艺术方法,它经历了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发声技巧和艺术风格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也已经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影响。

民族唱法,本身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符合中华民族的东方审美意识,能让人倍感亲切、和者甚众。美声、民族唱法的曲目在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较通俗唱法显得高雅、深刻,所以通常把美声、民族唱法归入严肃音乐或传统音乐之列。

通俗唱法产生于70年代后期,它是一种继美声、民族唱法之后的国际化的现代声乐唱法,其特点是作品短小精炼、通俗易懂、易记上口;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港台的、也有摇滚味的;从表演风格来看,既有美声的影子,也有民族的影子;在表演方式上,常常形成观众始终主动地、情绪高昂地参与,不受演出环境的制约,常常会形成一个热闹、火爆的情感交流场所,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实践证明,三种唱法实为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区别。我国的民族唱法,近年来除一直保持民族风格外,还越来越注意吸收美声发声法,演唱更科学化,整体水平有了提高;通俗唱法,在专家的指导下,也正在不断探索提高其演唱水平。三种唱法,无论哪种唱法,都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活动,也都能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所接受和欢迎,具有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社会功效。

如何进一步认识民族声乐,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歌、戏曲、曲艺艺术精华,同时认真学习、研究和吸取西方声乐艺术中的经验,是一切有志于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人的共同愿望,歌唱家、歌星、教学者和学者大家一起努力,使我们的民族声乐得到更快发展,早日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也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A],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A],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出版.

声乐的感悟与反思论文 第8篇

在学习声乐过程中,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声方法的掌握也是逐渐建立和形成的。在课堂上应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不可用刺激性的语言,这样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学习进步是阶段性的,练声曲和歌曲都要适合此阶段的程度,不能只想着拔高,这样会给儿童心里造成负担,所以在教学中不可忽视他们的心里特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声乐是表演艺术,发声方法是歌唱表演的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教会他们理解歌词及音乐,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表现作品,让他们做到事情并茂的演唱。

我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反思和探索。希望在今后的儿童声乐教学上能尽我的微薄之力,培养出更多祖国的花朵。

时光荏苒,忙碌中时间脚步已经悄然走远,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的确,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忙碌着、辛苦着、奔波着同时也收获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在这里,我对自己这一学期来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做一个回顾和反思,以促进今后能更好的做好教育教学的工作。

一、教学方面:

1、认真备课:本学期我采用的是书面备课的形式,按要求有单元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每一课也都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和详细的教学过程(学生、教师活动预设)。

反思:在备课中,还没有能够做到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对学生活动的预设考虑不够周全,应在备课之前增加对学生情况的分析,这样才能在备课中更加全面和完善。

2、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在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分析、对教材进行了解的基础上,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当然教学计划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教学计划应该再详细一点。

3、认真上课: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听音乐起立问好、听到相应的音乐保持安静。按照备课的准备实施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本学期期末,多数同学能达到优秀。

反思: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有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过程,但是,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的意愿进行,这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及时、灵活的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有效评价,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另外,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能过难或者过于简单,除了活跃课堂气氛外,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学生对音乐产生、保持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工作应该努力和改进的地方。

4、认真考核:按照《_——_年学年度上期期末检测方案》对学生进行考核。

反思:在制定方案中,有些可能还不够完善,检测、评价的方式较单一,不利于孩子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思考和努力的地方。

5、课后反思:本学期,由于跨校区上课,听、评课的效率不高,听课的次数较少,反思不够深刻和具体。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上,做的还不够,特别是教学随笔,没能及时地记录下来,对自己进行反思,在教学工作中留下遗憾。

总的说来,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我做的还不够,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很多地方还需要提高,应该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多参与听、评课的活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为成熟,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把握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教育工作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三、四班及三年级的音乐教学,开学初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课,并且取得了家长的好评。在庆“六、一”的活动中,编排了腰鼓队的表演和三年级的口风琴表演。并且参加了全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在我的精心准备下,这节口风琴课《欢乐颂》身受同学们的欢迎,在这节课中同学们不仅学会吹奏乐曲,而且还认识了大音乐家贝多芬,了解了他的一生及他的作品。本学期的活动很多,但是我还的秉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期末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特色工作

本学期,我参与编排了县艺术节选拔表演的节目《加油歌》,虽然结果代定,但是我们的付出受到了好评。

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与不同学科的老师进行交流合作,能向他们好好地学习,以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视野和能力,加快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根据学校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针对本校特点,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电子琴钢琴音色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声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在 李**老师对我们教师声乐的培训中,我颇有心得,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学习体会。

学习声乐懂得在唱歌中声乐技术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在培训期间我懂得了声音的艺术、正确的唱歌的姿势、歌曲乐器的三要素和歌唱的呼吸等等。

我深深的体会到声乐艺术很要时间来打磨。它不但要有兴趣、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还要求你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综合素质,甚至具备内敛和张扬的性格。我越发觉得,声乐就像是登山,登得越高越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巨大而持久的耐心。但到具体连声时或唱歌时,总会出现一些气息不知如何用,喉咙不知道如何打开,歌唱不自然等现象。对我这个初次接触声乐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困难,但我一直在稳稳地迈着每一个脚步,并且依然享受着整个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这其中一定和李老师出色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歌唱时无论自己心情如何,在歌唱的那一刻也要努力做到“微笑”的心态,这是作为一个歌唱者始终应该做到的第一件事。另外,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内在修养。

还记得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对着那么多人演唱并且还得到熊老师赞扬时的狂喜,还记得第一次跟李老师上完课,回到家听到自己的声音竟然是那么的干涩难听时的落寞和失望;还记得第一次通过正确的方法找到共鸣和基音时的畅快和踌躇满志。

有幸听了邹老师一个学期的声乐课,感觉受益匪浅。让我这个对音乐知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渐渐对音乐入迷了。

犹记得第一节声乐课,邹老师并没有循规蹈矩的给我们讲述乐理知识。而是别具匠心的给我们上了一节社会课学,他幽默风趣的讲风,让大家忍俊不禁,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陶冶情操这么简单,而是我们步入社会的敲门砖,更是我们抓住机遇的利器。还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没有艺术的存在世界将会像一张没有色彩的画纸一样豪无生气。

发声练习

以往的发声练习都是以发mi和a为基础的渐进音阶练习,但是邹老师教给我们的却是si和ha的气声,长si短si,si和ha结合,浅显易懂让人一学就会,很快就入门了。肚子一吸一吸的像小青蛙一样,靠的不是胸腔练习而是肚子横膈膜的丹田之气,把嘴张大,把音发准,经过反复练习让大家掌握这种吸气吐气的方式。其实,好多人唱歌都不是正确的方法,我感觉这样的吸气吐气让我在唱歌时,比较轻松相对以前的胸腔呼吸法,而且,这种放法不费嗓子,完全是气力。老师还让我们多加练习,像走在食堂路上什么的,不要害羞。那堂课我们还唱了原先想唱都不敢唱的青藏高原,有了高音区的小技巧,全班几乎全唱上去了,感觉像做梦一样。大家都很是兴奋,觉得唱歌也是想象中那么难,对自己都充满了信心。发声练习,每天必练的,需要坚

持,这样声带才会发挥出来,要不也是前功尽弃。

编舞练习

我们学习了怎么样编舞,现代舞和民族舞。老师让每个人想出一小段舞蹈,然后再结合在一起,稍加修编就有一套舞蹈了。而且效果还相当不错。编舞也是有很多技巧的,舞蹈是有三大特质的:动作、时间、空间,这三点在编舞时都要考虑进去,舞蹈用身体动作,在舞动中使其发生变化,赋予其形式、力量、品质,使其艺术化。编舞时,比较注重节奏,节奏给动作以活力。它构筑在强拍和弱拍交替进行的基础上。每个动作能够有它自己的节奏,无需音乐的支撑。节奏不一定以小节的形式表现出来,呼吸、激动也有节奏,节奏是运动的脉搏 。所以这点很重要。后来老师还让我们进行了小组的编舞并进行表演,有效地调动了同学们表演的兴趣,在规定的时间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小组的协作能力。而后老师对我们所编的舞蹈进行了指导和点评,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造型练习

出场的造型往往和舞蹈联系在一起,出场出彩的话会让人感觉到眼前一亮,有时会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人造型需要的刚强感柔美感,两人造型所体现的肢体表现力,三人造型的层次感,还有四人造型,五人造型的立体感。以及多人造型的舒张性舞台表现力。舞台不是单纯的符号与造型,也不是单一的审美装饰,而是在特定的思想支配下对演出空间的构建和组合,有视幻的营造,有美学的升华,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也有高新技术的探索和实践。课上并且学习了男女合

唱怎么排队型,例如对称型,交错型,传统型,大合唱的队形要求,基本原则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原则,合唱训练时合唱形式可以有按声部划分,轮唱,男女合唱,夹带朗诵等等。

舞蹈学习

我们还学习了民族舞--藏族舞,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这使我对藏族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进行了一些资料上的调查与研究:

藏族舞蹈热巴以铃鼓舞为主,是一种包括弦子、锅庄、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带有综合表演性质的舞蹈艺术。相传为11世纪的流浪僧人米拉热巴所首创,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舞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特技表演。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也称为“热巴”。

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往往在达到最高潮时嘎然而止。 弦子舞——藏族称“谐”。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自治区昌都一带。舞时围成圆圈,领舞者边歌边舞,拉着弦子(藏族一种拉弦乐器)伴奏,余者随之,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长袖,动作优美,曲调丰富,每个不同的曲调都配以不同的舞蹈。

歌词内容也很丰富。

勒谢——藏族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勒谢歌具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藏族舞让我们感受到丰收喜悦之情,藏民们憨厚热情的气度,让我们在舞蹈中和他们一同分享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祝福。

通过这学期得声乐课学习,我受益匪浅,对声乐也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怎样运用所学来演唱歌曲,我最大的收获还是看见了感受到了学习一门艺术,要对这门艺术充满热情,有坚持不懈的韧劲,在这基础上再对它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与探究。

教学反思是一种用来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小 学音乐教学中,广大音乐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常常写诸如“教学后记”或“课后随笔”等教学反思,但教师们一般只是记载音乐课堂的真实情况及对课堂中出现 的一些情况作简单的思考,显而易见,这样的反思是浅层次的,却忽略了“教什么?”“怎么教?”“效果、目标达到了没有?”“为什么?”“如何改进?”等一 系列深层次的真反思,而且写了之后就往往束之高阁了,使课后的反思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教学——反思——调整——改进教学的积极作用。笔者在音乐课堂教 学实践中,利用平行班教学的有利条件,以现代教育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对课堂教学内容、目标、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之后重新进行审视、评价,进而调整和改进教 学,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下就是我对音乐教学进行真反思的一些主要策略:

一、注重音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反思。

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应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 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 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这也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 我们的音乐教学反思首先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是否生活化,是否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案例一:第七册《越剧欣赏》一课。我原先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设问, 让学生谈谈或即兴模仿平时生活中了解的越剧知识。接着用大半节课的时间介绍了越剧的有关知识和家乡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最后欣赏越 剧唱腔《西湖好》并学唱其中句段,学毕让学生谈谈对越剧的感受。出乎意料,学生的反应让人啼笑皆非:“我妈妈说,越剧是给老人们听的。”“我觉得越剧太嗲 了!”教室里霎时哄堂大笑。

反思:本例过多的非音乐化的教学内容削弱了学生对越剧欣赏的听觉体验。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着重挖掘越剧的艺术魅力,重点围绕着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行,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内容的兴趣,加快对音乐的内化,体会越剧艺术的魅力。

反思后我相应地调整了教学设计:从现场演唱徐派片段引入介绍徐玉兰和家乡浙江的越剧,从学生欣赏与模仿中强化学生感受越剧的旋律美与韵律美,最后欣赏《梁祝》的主题音乐,形成了深刻的审美体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调整后,学生对越剧的认同度及情感有了较大的变化,从误解到理解,从盲目到欣赏,这就是真反思的功效。

案例二:一位老师这样执教人音版第二册《海》: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让我们开着 小火车出发吧!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播放《海》音乐前奏)看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去看海(出示图片:美丽的海岛、沙滩、鱼儿、贝壳、等)。音乐家 叔叔编了一首很美的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接下去学生曲……

另一位教师则这样进行教学: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开着 小火车出发吧!听!我们快到什么地方了?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海》音乐的前奏)你能把这些声音模仿出来吗?(生用动作和声音模拟海边的各种声音:海 风:呼—呼—、海浪:哗———、海鸥:哟哟 哟哟、海浪抚摸着沙滩:沙—沙—。汽笛:呜———)师:“可有时候这些声音常常是同时发出来的,你们能让我听听吗?”于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分组、分角 色,在教师的引导和指挥下用动作和声音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立体音响:

海风:呼 — 呼 — 沙滩:沙 — 沙 —

海浪:哗— — — 汽笛:呜 — — —

海鸥:哟 哟 哟 哟 海浪:哗啦啦啦 哗啦啦啦

反思:在新的音乐课程中,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善于在 浓郁的艺术氛围和良好的人文情境中处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挖掘教材的知识暗线,用形象生动、游戏的方法将繁难的知识技能内化在活动 中。教法二的的教师善于仔细分析、研究教材内容,挖掘整合教材的内涵。先创造和提供开放式、趣味性的大海音乐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创造和表现出海边的各种 声音,再由浅入深,巧妙地将各种声音进行组合,在游戏中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多声部的音乐,为今后学习和感受多声部的歌曲打下了基础,发展学生音乐创造思 维和音乐表现能力,提高了人文素养。实在是教学内容上的一大亮点。

这样一反思,会使教者豁然开朗,以后就会少走一些弯路,这又是真反思的一大好处。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反思。

由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 本的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把握教材的特点,合理设置音乐的三维目标。显然,加强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有利于提高教 学的有效性,使教学目标真正起到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案例三:我在新授《共产儿童团歌》这首历史歌曲时,由于学生感性理解不够,因而无 法准确把握情感,演唱不够生动。为此我在第二次教学时稍作了调整:给学生简介了歌曲诞生的历史背景,用电脑展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苦难画面,还给学生观看了 《红孩子》的录像片断,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少先队员的前身就是儿童团员。共产儿童团曾在革命历史时期发挥过重大的作用。这样一来,同学们就理解了乐曲的内 涵,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自己已是威武的儿童团员,在战争年代,学知识学本领,救国民于危难之中。当然,演唱起来也就铿锵有力真实感人了。

音乐是情感艺术,课堂情感目标的达成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本例在原先教学效果不理 想的情况下,及时地进行反思并根据小学生情感易受暗示性和喜欢做英雄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适时的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 的心理情意状态,激发、感染、淘冶、诱导学生的情感,最终成功地达到了审美情感教育的目标。

案例四:第十二册欣赏《春节序曲》。我在教学时,首先从春节联欢晚会导入,创设热 烈的音乐学习氛围,再简介乐曲,然后欣赏乐曲。其中重点欣赏第一部分,反复听、哼主旋律,激发学生想象人们过春节时热闹的音乐情景。然后再听音乐分组进行 扭秧歌和敲锣打鼓的律动。整堂课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动得很累,本以为最高潮的地方学生却乱敲一气,课堂气氛反而从轻松到停滞,直至懒散。

反思:本例看似生动活泼、气氛活跃,实则缺乏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情感升华。目 标的制定比较笼统,宏大,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音乐教学本身就是艺术,只有增加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注重选择直观的教学方法,发挥 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才能牢牢把握住音乐审美情感这条主线,提高音乐审美目标达成的实效。

通过反思,围绕着学生年龄特征和音乐感知的特点,我重新设立教学目标:“聆听《春 节序曲》,充分体验西洋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形象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情绪。”课堂上,帮助学生再现过春节时的红火场面和欢腾的气氛,仔细聆听 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并请同学们做小小的摄影师,抓取一个个与音乐相吻合的镜头。并说说为什么会配上这些画面。再通过讨论欣赏、比较欣赏、选择欣赏等多种 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音乐旋律、节奏、速度、音色等特点。我发现学生们惊喜愉悦、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满足。连平时不善于表达和表演的同学,在那一课也高高举 起了他们的小手。而课堂气氛不但活跃而且有序,相同的教学内容却出现了与前一节课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从以上两则案例可见,注重“目标的设置与达成”的真反思可以助你走向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把握学生认知心理,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反思。

音乐课堂教学的组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策略,尽可能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的投入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案例五:第五册《我是小音乐家》的歌曲难点教学中我这样设计:一、听一听“今天老 师带来了几个乐器,竖起小耳朵听一听,他们是谁?”“他的声音是怎样的?”二、演一演“我们也来做小小演奏家,演一演。”三、唱一唱“你能把吉它的声音模 拟一下吗?” 0__ ︱ __ __× ︱__ __× ︱ __ __× ︱__ × ‖ (0勃隆 ︱ 砰砰 砰勃隆 ︱ 砰砰 砰勃隆 ︱ 砰砰 砰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大提琴和圆号,学习探究它们的演奏方法并进行声音的模拟。四、夸一夸“你们真了不起,老师禁不住想要夸夸你们。”师唱:“你们都 是小小音乐家,真是了不起!”( 0 55 ︱ 1 1 2 2 ︱ 3 3 5 4 ︱ 3 3 2 2 ︱ 1﹒ 0 ‖ )小朋友你能夸夸自己吗?不用老师提示,学生信心十足地,用自豪的的声音唱起了“我是小小音乐家,真是了不起!”。

反思: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而歌曲教学中的难 点突破又是老师们非常头痛的事情,怎样既做好歌曲教学的铺垫,巧妙地解决难点,将繁难的知识技能内化,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呢?本例教学方法从“趣” 入手,着眼于激活学生的心理需求,由浅入深,巧妙安排四个环节的教学。从“听一听”集中注意到“演一演”主动参与,再“唱一唱”自我表现,最后“夸一夸” 激励评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认真倾听、入情演唱,。既解决节奏和衬词两个难点,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取得了教 学上的有效突破。可谓是一举三得,妙不可言。

案例六:一年级歌曲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在学会歌曲以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 歌曲的处理、表现和创造:“美丽的大草原就是蒙古人民的家,所以这首歌我们要怎么样唱呢?你能有感情地来唱一唱吗”?(生用自豪、欢快的心情唱进来了) “这么美的歌曲蒙古人民时时唱,处处唱,他们中散步的时候唱,在骑马的时候唱,有时还边唱边跳。你们想试试吗?”“散步的时候应该怎么唱呢?”(生改变速 度,用较慢的速度、优美的歌声表现蒙古人民热爱草原的情感。)“在骑马的时候呢?”(生用快速。活泼的歌声赞美草原,并用手指在桌上敲击节奏模拟马蹄声为 音乐伴奏,十分逼真。)你能创编几个动作边唱边跳吗?(生高度兴奋,边歌边表演,兴趣十足。)

反思:本例中教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音乐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创设了良好的能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氛围,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和发展的权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因素,唤起学生学习的活跃情绪与学习兴趣。进行音乐的再创造,使音乐教学 充满了生机活力。自然、简短的几句话,看似简单实则用意颇深,真正实现了音乐的享受、体验与发展。

这样在上述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及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去反思音乐课堂,我们的教学定会走出一片新天地。

四、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进行教学评价的反思。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许多新颖的评价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教学中起到了画龙 点睛的作用,但仍有许多评价方式仅仅付诸于形式,“为评价而评价”“马马虎虎走过场”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我们常常困惑于如何使评价更富有积极的激励意 义。教学评价的反思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效果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提升评价的质量。

案例七:音乐唱歌课《小雨沙沙》片断

1、师:大家把春雨的声音串编成一场音乐会,比比哪一组编得好,演得出色。

2、组一:一个人讲故事,其他孩子根据情节表演各种场景及声音

生评:我觉得他们小组的表演挺好的,就是讲故事的同学讲得不够顺。

师评:你不仅很注意看表演,还能提出建议。我也想对__×说,我很佩服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出这个故事情节,相信以后多讲多练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__生:(受到鼓舞,表情认真,端坐上课)

3、组二:微风轻轻吹——树叶沙沙响——下起小雨——青蛙“呱”跳回水塘——四个同学演唱《小雨沙沙》,其他律动表演——表演完毕

师评:他们小组哪些地方你最欣赏?

生评:我最欣赏他们能分开表演不同的角色。

生评:我发现他们把歌曲加进表演了,我们组就没想到。不过如果唱歌的同学也能表演就好了。

自评:我也觉得我们组最出色的地方就是把模仿的声音与刚刚学会的新歌《小雨沙沙》连在一起表演。

4、师:你能给自己的表演起一个名字吗?各组积极讨论,想节目名字

生:小雨音乐会、小雨演唱会、小雨沙沙等

反思:在《小雨沙沙》这课中,教师淡出“教”的角色,通过“想、说、演、评”等音 乐实践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探求欲、创作欲及表现欲,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教师通过协调、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表现。并充分调动学生资源展 开讨论,因势利导渗透“用欣赏眼光评价”的评价方式。这种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良好评价氛围。使评价更好地服务 于教学。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各方面表现,不能一概而论。

对自己的教学评价进行反思,构建好“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凸现评价的功能,使之有效地引领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音乐教学的真反思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心理出发,对 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多角度、多形式的科学反思。从成功的课例中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成功?”“成功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教学的设计与过程有什么特色?”“如何锦上添花富有创意?”等等,从中总结规律,提炼经验、指导实践。从失败的课例中我们应该反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例如: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是目标的设定还是内容的失当、是教学设计还是方法手段的应用等等”,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 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教学随笔”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 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提倡音乐教学的真反思可以使教师更好地 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将音乐课堂教学得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剖析,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主体合理性。教育专家丽莲·凯兹指出:“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 愿意去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新世纪呼唤“思考问题与改进教学”的反思型音乐教师。

新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培养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自然地渗透。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同栽幸福花》是二年级的教材。这节课我用舞蹈引路,让学生知道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主题。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节奏,歌曲模唱,按节奏朗读歌词并能填词演唱来掌握歌曲。到自己创编动作,能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与最后开的一个小型音乐会来加以巩固歌曲。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熟悉它,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和与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快乐喜悦的心情。课堂里,前面几个环节都还不错,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活跃。但是在填词演唱这一环节里。

第一,让学生唱的时间太短,没有把歌曲唱熟。

第二,我没有放开,总担心学生没有唱好或者是不会唱,在他们唱的时候,总是有我的声音。学生很被动,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导致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演唱气氛不够高,演唱质量也不够好。如果在前面几个环节里节奏快些,争取一些时间放在填词演唱这一环节中,我改变原有的主动身份,充分展现学生主体,让他们自己唱,使之产生极高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增强了主体参入意识,形成了教与学的整合。出现乐句错误时,我再单独把错误句弹琴教唱,纠正。那么歌曲掌握的会非常熟练。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出现一个错误,就是指挥学生分组演唱的时候,手势不正确。

在教师个人素质方面还要加强学习。另外在创编动作这一环节里,我也是犯了同样的问题。总是在教学生怎么做,没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没有充分的让他们自己展示。在最后开的一个小型音乐会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歌、或舞、或用乐器伴奏,尽情表现音乐,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这一环节里同时也发现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进行教育,如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抢位置等现象。

在以后的课堂里,改变以上的一些方式方法,相信学生对音乐会增加更浓烈的兴趣。

20xx年XX职业大学重阳联欢会是一场高水平的演出,她会给许多人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程扬老师评价说,这场演出的总体艺术水准不亚于XX大学的同类演出。

这里特别想说一下两个无伴奏合唱。这两个无伴奏合唱分别由XX职业大学离退休二组的XXX老师和XX老师担任指挥,由同样来自离退休二组的XX老师和XXX老师担任领唱。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演唱水平、指挥技术,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选歌方面,我们选择的是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好听易唱,在社会上传唱度还是比较高的,只不过在老年人当中,可能有些歌知道的人不多,这次成功搬上舞台的《当你老了》就是这类歌曲。我们已经练唱过的《梨花又开放》、《贝加尔湖畔》、《只要平凡》、《玫瑰的芬芳》(中文原歌《把悲伤留给自己》)都属于同一类,接下来还准备继续按这种思路选歌。

有朋友认为,合唱必须选艺术歌曲,用美声唱法。这可以作为一家之言来听。我们不走这条路,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在我们活动的'院子里面,已经有开放大学的三个声乐班,其中有用美声唱法教艺术歌曲的,也有偏重于教京剧唱段和京歌的,愿意选择这些唱法的朋友可以去这些班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这些唱法。我们选择的路线,就是用自然本色的声音去唱流行歌曲。从演出效果来说也并不比其他唱法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许多人的嗓子并不一定适合美声唱法,假如再没有很好的老师精心指导,很可能越唱越难听。与其这样,还不如老老实实地用自己本色的声音唱好流行歌曲。邯郸学步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老了。唱得愉快一点、好听一点就可以了,什么唱法,那是不重要的。

我在本课中根据教学主题及教学目标,尝试和使用了创设情景、分析对比、学生搜集资料合作、小组汇报、师生合作等教学方法。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大容量、全兼容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各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展示给学生实现视听结合,激发其认知兴趣,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给学生提供一个性化全方位的音乐环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转化为知识和素养的积累,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我结合音乐课程现代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我设计了想、感、赏、做四个环节,也就是回忆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一系列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乘着信息技术的翅膀”在大自然中自由翱翔。

音乐教学是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则为现代课堂教学引入了新的元素与生机。本节课我借助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轻松攻克了教学难点,使音乐教学如虎添翼,既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优化了课堂结构。为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情感体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获得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教学本节课,使我更加坚定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整合优化的信心,让我们乘着信息技术的翅膀在音乐无极限的空间里自由翱翔吧。

浅谈学习声乐心得体会

常毅敏

唱歌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越自然越好,我感觉最好的声音是在自然中歌唱,歌唱的方法与习惯,也应当依赖于身体的自然动作,歌唱也应该是全身的歌唱,并不是某个部位的歌唱。

一、好的声音需要有正确的呼吸来支持

很多歌唱者总感觉吸不进去气或者吸得太满,或者一吸把整个身体都吸僵了,造成气息不流动。我感觉吸气没有那么困难?,每一个身体正常的人都会有良好的呼吸。如果,你观察婴儿或者当你躺在床上睡觉时那种自然的呼吸,你会觉得那是最好的呼吸方式。把这种呼吸加上强有力的腹部肌肉加以帮助,就得到了深而富有弹性呼吸。婴儿本能和躺在床上自然的呼吸,到后来会出现不自然的改变,主要是我们人为的各种因素所导致,变成了不那么深而满的上胸来呼吸。不要把气息当成一个很难的问题,当你唱歌时感觉气不够用了,由于本能的反应,一放松就吸进气了。

依靠气息是对的,用气吸是不准确的,我认为要与自然呼吸相一致而且唱歌时不需要用太多的气息,一定要寻找一种用极小的气息置放声音的方法。所有气短的人都是用气过多的人,而且唱歌时看起来还很累,声音出来也是苍白无力的。凡是懂得唱歌的人,都只会用少量的气息,但却能获得很好的声音。

一、 思想方面

在思想上我积极向上,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做好笔记。我积极响应学校各项活动以及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遵守各项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教学方面

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利用学科特有的魅力来教育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以及小五和小六的音乐教学任务。我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备课。如在九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中,我利用视频和课件来完成,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大屏幕直观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智慧和魅力。在小学我开设了“小舞台”活动,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表现欲。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每个学生都爱好音乐,喜欢音乐。

另外对九年级学生的乐理知识做了系统的复习。特别在中考推荐生的艺术常识考试及加试方面全部合格。

三、考试:

为了使音乐考试不流于老套、死板,使学生能更自然地表现音乐。并且让我对每位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学期的音乐考试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自选一首歌曲和一首口琴曲。各自50分。选班级优秀的学生4位一起评分,最后取平均分作为学生的最后评定成绩。基本要求:

1、歌曲要求是课本中或课外健康的歌曲(流行歌曲可以)。国歌和儿歌不能唱。

2、要求背唱歌曲一段歌词,任选一段歌词。

3、口琴:我们学过的口琴曲,任选一首。

四、课外工作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音乐教学评价》一书,使我对小学音乐教学评价有了深一步的认识,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孩子,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更多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方面,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自身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学生由于遗传和先天素质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时给予鼓励,让每位学生享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