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必备12篇)

时间:2024-01-03 09:07:49 作者:admin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 第1篇

教育内容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基石,是承载学生创业梦想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有别于传统就业教育的内容,在知识的前沿性、广博性等方面求变革,特别是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嗅觉”更灵敏、“眼光”更敏锐。一是教学内容要强化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是支撑学生创业的内在精神支柱。创业精神包括坚定的决心、面对挫折的勇气、创新进取的态度、勇于担当的责任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应以创业精神培养为基础。因此,学校在组织实施创业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创业时所可能面临的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心理耐受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多方面入手,逐步开展心理训练、团队协作训练等增强学生心理强度和精神意志力的课程,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心智坚定、勇往直前。二是教学内容要突出时代特色。成功的创业案例表明,好的创业机遇往往出现在当前新兴和热门的专业领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原有专业知识为依托,引入新兴行业、热门行业和领域的知识,在分析研究新兴、热门行业发展态势上着力,启发学生的创业思维。如当前发展势头迅猛的互联网行业,逐渐崭露头角的智能家具、智能机器人行业等,都将是未来可能出现大量创业机会的行业和领域。可以采用专题或者讲座的形式出现在创业教育的课堂。三是教学内容要突出学科和行业的融合。思维的碰撞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不同国境的相连能催生边境贸易的繁荣。在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在突出新兴和热门学科专业领域的同时,还应重视交叉、融合性学科、行业领域的学习,同时加强对新兴学科、行业领域对所学专业学科、行业领域的影响的分析探讨,使学生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来观察、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

二、培养模式要在体系融合上求拓展

创业实践是学生创业能力的催生器。创业教育需要学校提供更多地实践操作的机会来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这就需要学校拓展创业实践的平台,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融合培养模式,增强创业教育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咨询服务职能。政府部门是创业和就业形式整体态势掌握最清楚、信息最丰富的,且其承担着为各类创业和就业人员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因此,学校可通过强化对政府机构的沟通协调,尽可能多的了解掌握创业扶持的相关政策,收集掌握行业发展态势和信息,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最权威的政策解读,为创业实施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支撑。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创业实践平台的培养锻炼作用。学校创业实践平台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载体,更是学生创业能力的孵化器。学校要通过建立学校创业孵化园基地,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并对具有潜力和价值的项目提供物质与技术支持。高校还应整合资源,为师生创业打造一个可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研究及创业活动开展的平台,通过引导创业大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竞赛等形式,在项目中增强对创业理念、实践等方面的直接体验与锻炼,最终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为毕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实践锤炼作用。企业是最真实的检验创业教育效果的舞台,也是创业大学生淬火升华的火炉。因此,学校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构建校企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通过与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将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引入创业教育实践,鼓励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并将学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开展合作开发,实现成果转化,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学校创业教育的新发展。同时,为学生提供到企业一线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企业一线的管理、经营模式,培养学生艰苦勤劳、团结协作的创业品质。

三、创业保障要在渠道拓展上求多源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 第2篇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

我国的现阶段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培养还远远不够。中国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少关注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中学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和老师都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即使是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也因为教育体制的限制,并没有切实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这就直接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即使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创新意识还比较淡漠,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培样。

2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缺少创新实践训练的问题就一直存在,从而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许多阻碍。一旦遇到实际的问题,学生就严重缺少实际分析分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国正在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全国各大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评价机制,导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并不乐观。因此,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机会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也很严重。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多样化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大学生既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当然,这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生还应该学习人文知识的,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通过课堂教育就能够实现的,一定要大学生通过课外的自主学习来进一步完成和提高。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不仅仅需要只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在校园生活中的高水平学术活动的进行中进行,尽量打造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才能不断增长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高校还需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创新活动,从而通过创新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这样的大学才能培育出敢于创新的人才。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以此鼓励大学生创建自主团队,并尽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创新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新素质,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是现阶段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三、总结

总而言之,由于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然而,高校大学生是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当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应该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从而不断的发展高效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现代的大学生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因此,现阶段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 第3篇

摘要:文章根据有关影响大学毕业生创业决策的理论构建创业决策模型,设计相应的指标,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量表对云南省的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对量表的结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确定模型和量表的适用性;通过相关分析测量各个影响因素对创业决策的影响程度,并简单统计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动机。结论表明,家庭因素是大学毕业生创业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和政策因素次之,大学毕业生的个人因素与创业决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最后据此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字:创业决策;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一、引言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但社会的就业岗位却没有按比例增加,这必然导致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实体经济方面,也使本来就有矛盾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经济政策不仅可以为大学毕业生化解就业的尴尬,创造大好的机会,创业也会为社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的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让社会和学校认识到学生的潜力,还对大学毕业生群体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予全新的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最活跃的时期为25—29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处在创造心理的觉醒时期,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受传统的习惯势力束缚较少,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精神,而且创新意识强,敢于标新立异,思维活跃,他们理所当然是创业的主力军。

对于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国内主要侧重于学生的人格特质、能力素质等自身因素和学校、社会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只是定性的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有重要影响,但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却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文章以云南省的高校为例,通过构建影响创业决策的模型,定量地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并对当前的创业热潮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指标构建和模型假设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假设家庭、学校、政策以及大学毕业生个人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创业决策的4个主要维度,并构建指标来测量各个维度,同时也构建了测量大学毕业生创业决策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父母意愿、资金、社会关系、创业课程、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实践活动、创业咨询、贷款、税收、审批手续、知识、能力、特质、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看法、创业的打算。

以大学毕业生创业决策为因变量,影响大学毕业生创业决策的四个主要维度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及假设,如下:

图1-1初始假设模型

H1:家庭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H2:学校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H3: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H4:个人知识能力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2.量表的设计

为了量化分析的方便,本研究选取利克特量表来测量各个指标。针对每个指标设计问题项,并将备选答案五等分(“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极不符合”,赋予的分数值分别为“5、4、3、2、1”),要求被访者就每个指标的评价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比如,对父母意愿的测量问题是“父母希望我将来能自主创业”,备选项是“A、非常符合,B、符合,C、一般,D、不符合,E、极不符合”。

3.样本的选择和基本情况描述

在云南的高等院校中,本研究选取了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4所办学类型为大学的20xx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本研究共发送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回收率达到。

4.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和简单统计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检验量表的效度和信度,以便改进模型和确定正式用于测试的量表;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测量各个影响维度对决策的影响程度;最后简单统计分析大学毕业生创业意向和创业动机。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

1.因子分析与信度检验

通过统计软件分别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得到因变量和自变量的KMO值分别为和,表明该问卷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值分别为和,相应的概率Sig.均为;,达到显著,表明相关矩阵间有公共因子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法旋转,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中分别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4个因子和1个因子,自变量中的4个因子累计解释了数据中总方差的,因变量的1个因子解释了数据中总方差的。经过因子旋转后重新排列了大于的因子负载值,表明问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从信度分析的结果来看,各个因子和问卷整体的信度系数都大于,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相关分析

四个影响维度

创业决策的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决策与家庭、学校、政策三个因素显著相关,其中与家庭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学校和政策,而与大学毕业生个人因素没有显著相关性。

3.简单统计分析

(1)创业意向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现阶段有信心要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占被访人数的,虽然落后于发达国家20%-25%的大学毕业生创业水平,但却高于我国20xx年调查的全国平均大学毕业生1%的创业率。比较想创业但觉得时机未成熟和有点但还处于迷茫阶段的大学毕业生依然占多数,分别未和。说明在一定的家庭、学校和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有创业的意向。

(2)创业动机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追求财富是大学毕业生创业最大的动机,大约有的被访者选择了该项。除此之外追求自由,就业压力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机,分别有、和的被访者选择了它们。另外还有提高社会地位,企业家的榜样作用,爱好创新及其它一些事物也是少数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动机。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 第4篇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表现薄弱的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思想观念保守、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在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激发更多青年大学生的激情,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讲师,必须要接受正规师资培训,获得创新创业讲师资格证;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是控制在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目前,高校中具有资质,同时能够洞察学科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虽然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一门课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大课的教学层次上。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还没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由行政人员代替;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加之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1]。

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工作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高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2]。

课程设计不合理,模式待完善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的学科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学科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只能够提供少量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使得工作安排与课程设计缺乏长期性。

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希望通过创业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资金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瓶颈,目前解决渠道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社会上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自己设立的基金,但是金额都非常有限,这一困难让很多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

2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思路

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完善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相互监督鼓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水平[3]。同时学校还特别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交流会、老乡会等小微社团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

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删除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加前沿新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和项目效益三个角度系统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

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知识集成性和社会实践性,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改造和创建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备必要的设施,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与厂矿企业合作,组建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企业运营和实操技能创造条件[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银行贷款、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将草根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提供思想交流空间,营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3结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和社会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挖掘培养优秀的创业项目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广泛传播创业文化,展示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学校、社会、国家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定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

[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3]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5(1).

[4]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 第5篇

(1)跑市场市场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的场所,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只会紧随着正常的经济规律产生波动,王小帅在03年毕业之后,加入了一家印刷企业成为基层员工。在职期间,他积极探索市场发展方向,为2007年创办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办博远包装有限公司初期,依靠引进的少量先进的印刷设备致力于商业印刷工作,短短两年时间,博远包装有限公司就紧随市场发展趋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礼品包装领域并相应地引进大量先进设备。调整的结果很快见效,企业产品稳定,积累增加,实现良性运转。2012年,还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博远又新上马了酒类包装,同样斩获颇丰,这两块业务现已成为博远的立足之本。

(2)做品牌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相应的生命周期,但是一旦该类产品成了品牌,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其寿命。包装作为产品形成品牌的重要途径,得到了王小帅的充分重视。做品牌就要做精做实,名副其实。具体体现到包装环节,即要使包装物既精致又牢固,具有高质量。为达到此目的,博远在生产中进行质量教育、实施质量监管、坚持质量跟踪,使出厂产品百分之百处于优良和可控状态,杜绝了质量事故的发生。

(3)用骨干博远现有员工一百一十人,核心骨干20人。骨干们默默地各司其职、忠于职守、打理企业,日常运转有条不紊,王小帅外出非常放心。骨干靠的是王小帅的挖掘、培养,包括从其他企业引进人才。单枪匹马的年代早已过去,精诚合作才是治企之道。王小帅按此认知身体力行,使用骨干放手不疑,关心骨干细微周到,最近又在考虑建立内部股权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二、职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创业是一个很难具象表达的词汇,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但是,就目前职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看,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目前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能力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除此之外,由于创业教育属于新兴学科,缺乏成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较空泛,教学手段十分单一,一般以案例分析结合课堂讨论为主体,辅之以简单的情景化教学。随着社会对于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校经过各方面努力,开展了“挑战杯”、“诚莲杯”创业大赛及“黄牛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场地紧缺等因素,这些活动仍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无法充分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2.创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

3.评价机制的缺失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会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在教学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开展,教师布置的一些作业一般只是小组中部分人员合力完成,其余同学则仅仅在完成的作业后面署名,明显没有达到小组实践合作的根本目的。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就在于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缺失,没有科学、系统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

三、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核心课程的主导地位

创业教育的根本是为社会输出某个领域的专项人才,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需要与当前专业、社会需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构建切实有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整个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包装与印刷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要充分重视自身技能的应用,更好地达到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相关标准。

2.构建特色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不同专业都有其不同的职业素质特点,在进行创业教育时,需要结合相关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实现专业、职业、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学习摆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充分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完美地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 第6篇

摘要: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行历史还很短,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有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但受重面小,还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此活动的目的和作用。另外,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还没有深刻认识,社会支持不够;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在这方面培养的很少,基础准备差;走向社会后没经验且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成功的困难较大。今后还需要积累经验,多向发达国家学习,总结抽象出完善的系统理论和可行性方案,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来,为国家培养出较好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理论体系;基础准备;可行性方案;培养模式改革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高教20xx年1、2号文件,全国各高校全面组织和实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走出传统的教学以课堂灌输为主,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走向社会难于适应以及目前的就业压力等提出的一个较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措施。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可以知道,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社会的需求,是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我校机制专业如何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目标很明确,就是将机械设备与自动化通过计算机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先进的制造技术,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C(柔性制造系统)等等,最终形成大规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使传统的机械加工得到质的飞跃。我校除了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实践环节,如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多设置实验课中综合训练项目等。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及学校每年都会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对院级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参赛,对校级优秀的作品参加市、省级机构创新大赛、为老服务等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以前普遍认为,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家知识储备大,技术能力强,个性也强,不好协调,合作起来困难。但当集体为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上,所有老师目的是一致的,这反而让教师们更好地将知识专业特长用到一件事上,达到了非常好的优化效果。例如,我院的太阳能制冷背包用到了机械专业的知识,同时也用到了制冷、热动专业的知识。再例如,我们学生设计的海底贝类苗播种机,既用到了水产养殖的知识,又用到了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机械手以及电信专业的水下信号意别等等。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让我校多个学科专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合作渠道。学校在多次举办类似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后,也不断总结经验,现已形成一套良好的机制。从教务处到学生处针对不同的群体都设立的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中心为全校各专业有想法的学生服务。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正逐渐走向成熟。但仅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的高校培养计划在这方面考虑得相对较全面,但实施起来还有许多困难。社会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接纳在校大学生实地实习。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已成了社会上的普遍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党的_报告中也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也为高校培养模式方案的提出指明了方向。各地也纷纷出台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虽然高教部实行这一措施是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由于时间不是很长,各学校都在摸索探讨最优的方法,这一活动依然还有侍完善的地方。一是受众学生数少。这有许多原因。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到培养计划中来,各高校还是较注重学术型、研究型模式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没有一个较完整系统的体系,学生还没有主动就业的想法,基本上还是被动者居多,就不了业被动创业为主,所以没有良好的基础准备,成功率不高;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不建全或没有,学生和教师完全凭个人爱好,投入的主观能动性差,政策上的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因为在高校中尤其是在各名校中,带学生做大创活动成了科研能力差、不入流的工作,跟进级、升职不挂勾,自然教师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也就谈不上投入和敬业了。还有学校的实验条件限制包括设备和场地及专职人员,这也使得大创活动受众面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二是学生有功利思想,各高校对待大学生参加的市省部级的各种比赛有特殊的奖励方式,比如对于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如果能够拿到以上的奖励可以取消处分。另一个思想就是有这种比赛的奖励对就业有益当然这是一个积极正能量的想法。总之,如果能够从学生和教师思想深处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从动手完成一个零件一个机构中找到兴趣点,从被动到主动;学校对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效果会更加显著。三是从我们对每年对毕业生就业的调查统计看,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较少,通过走访毕业生,有几点值得学校、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思索。

没有启动资金是一个方面,主要的是找不准行业和市场,没经验也无所借鉴,且职能部门给予的优惠政策较少办事还过于烦琐。纠其根本原因一是中国的教育在这一块还与发达国家差距太大有待学习和提高。二是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认识上到行动上还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虽然任何事业都不会轻易成功,大学生创业也是一样,但只要我们踏实地一步步去改进,总结经验,逐渐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会越来越深入到社会每个公民的思想中去,相信我们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比尔,盖次”、“乔布斯”级的人物。

四、未来的发展

我们国家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还属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很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近几年来,教育专家们更多地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在慢慢地丰富和完善。但目前研究较多的还是从教育培养模式上如何体现这一活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从校内到校外的各种可行性方案。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最著名的德国,以及美国、法国、英国、瑞典,还有韩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成功模式。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是让参赛大学生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撰写创业可行性报告,并由学术界和企业界名流当评委,选出优胜者。在企业界积极参与下,一些获胜的可行性报告最终能获得风险投资。创业计划在美国高校中由来已久,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商业计划竞赛以来,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20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此竞赛之所以成功,美国教育专家认为,每个高校在利用自己的“名校效应”为年轻学子们创造创业机会。各个高校请企业届、学术届、社会名流作为评委目的就是宣传学校,宣传他们的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被投资的机会。同是亚洲国家的韩国,这方面就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韩国的大学生的就业想法跟我国基本相同,毕业后想去名企、大企业,将来的目标为高管和CEO。但金融危机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韩国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韩国成立了“创业支援中心”,一方面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减少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弊端。又一个值得学习的国家就是瑞典,瑞典的创业教育涵盖一生,从小学到大学直至研究生,他们从小就会开设创业课,请成功的企业家进校讲座,从“小小企业家”、“年轻企业家”一点点培养。综合起来,有几条可以学习的地方,一是政府支持,如美国政府建立的中心企业创业中心,为大学生减免税、免费咨询、简化手续等;再如,英国王子创立的“青年创业计划”,法国的“十大青年项目”,法国大学生创业可领取政府补贴等都反映了政府对此的重视。二是利用社会资金力量,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学校开设创业必修课和实践课程。四是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总之,无论是政府重视、学校训练及社会支持,目的都是以“创业促就业”,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李锋,等.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_,20xx-06-17(16).

许国彬.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以及经难借鉴.青年探索,20xx,(2 ):38-41.

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实验室教育,20xx,(12):158-160.

李燕凌.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xx,(10):132-133.

邹建芬.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路径探析.高校教育管理,20xx,(11):91-95.

杨晓惠.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中国高等教育,20xx,(18):42-44.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 第7篇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从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方面来分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可行的。构建包括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保障体系等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对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积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1]。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独立学院未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独立学院可以从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方面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办学模式来看,独立学院大多是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大多是企业)联合办学,其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产物,先天与企业联系紧密,具有创办企业的经验与优势,拥有创新创业的氛围。从培养目标来看,独立学院明确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2]。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就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社会活动,两者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从学生特点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高考分数较低,大多数学生自制力较差,但是家庭条件优越,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实践动手能力强。应该说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更适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综上分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可行的,而且对社会发展、学院发展、大学生自身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不难发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项基本功能,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也是独立学院的核心使命。独立学院只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完成自己的使命。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独立学院自我发展的需要

独立学院对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自身体制、办学条件的限制,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处于尴尬地位。相对于公办院校,独立学院没有财政支持,相对于民办院校,办学自主权受限,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独立学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唯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声誉,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能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所以独立学院更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从本质上看,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从低到高,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自我实现是每个人需求的最高目标。创新创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无论大学生将来走向何种岗位,在工作中都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只有拥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创造性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进而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四)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免遇到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隐患。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使大学生从单纯的被动的就业者转向创造就业岗位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进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三、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多元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保障体系等。

(一)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势在必行,形成以创新创业为荣的舆论导向,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首先,学校要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互联网等宣传途径,加强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创新创业典型事例的宣传报道,使全体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以创新创业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创新创业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举由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讲座等,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增长学生的见识,锻炼他们的能力。再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及校园建设,在校园环境建设、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上融入创新理念,让学生切实融入实实在在的创新创业的氛围中,切身感受创新创业。最后,从校风、教风、学风上下功夫,努力形成积极向上、崇尚科学、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校园文化精神。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创办企业的教育,社会发展需要专业支撑的高质量创新创业,这就需要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只有实现高度融合,才能实现高质量地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惠及每位学生,使其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切实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应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大学生开展分阶段、针对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综上,创新创业教育应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之中,设为必修课程,与专业教育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针对大一学生,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尽早唤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自觉地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及内涵,体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厘清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了解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等。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为后续创新创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针对大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教育,应该开设与创业有关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法律与税收、公共关系、决策评估、社会调查、市场营销等专业,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等。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自觉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

针对大三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实用创新创业教育。利用案例教学,结合创业实战案例,讲解创办企业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市场调查、项目选择、商业评估、风险控制、企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等。同时利用创业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借助模拟软件,全面体验创业的全过程,切身体会创业过程中涉及的各项事务等,增强大学生创业感性认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有效利用专业实验室、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它们的创新思维。

针对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及创业实践。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业作为高质量就业更应受到重视和有效指导。在大四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掌握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以及求职技巧、面试技巧、决策方法等。同时,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项目评估,对有前途的创业项目进行扶持,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导师,加强指导和服务工作,有条件地进行“孵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多元化高素质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建设多元化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具有广阔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国外一些国家,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培养体系,导致这方面的人才短缺。办学时间较短的独立学院更是如此,所以独立学院更应该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从政策、资金方面予以保障,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来。一方面注重自有教师队伍的培养,针对全院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普及教育,使所有教师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在此基础上,选拔有意愿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的教师队伍中来,通过定期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学习深造,鼓励他们到优秀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用实践验证、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政府官员、优秀校友、学生家长等作为兼职教师。从而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结合、多元化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四)多渠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本身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项活动,也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检验理论、掌握理论、丰富理论。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的必备条件。

一是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开展假期社会实践调查,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运营模式、行业知识、地区特点和发展趋势,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积累社会经验,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调查分析、归纳推理、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融合,结合专业特点,利用专业实验室和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实践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并安排专业教师负责指导,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机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发展及运用情况;了解工作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企业生产脱节的问题。

四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动员学生参加校内外基础竞赛、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如数学建模竞赛、高数竞赛、英语竞赛、C语言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

五是建立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园。对创业设计大赛中的优秀作品,经过专业评估,提供创业场地、资金、设备等,加强指导和服务,进行创业孵化。

(五)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建设

任何一项工作的落实必然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保驾护航,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样,需要政策保障、评价体系、资金保障等支持。一是组织保障。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以主管院领导为组长的创新创业领导机构,成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政策宣传、政策制定、教师培养、课程安排等。二是资金保障。大学生创业初期最缺乏的就是资金,应该建立校友捐赠、企业投资、学院投资、创业贷款等多渠道筹资措施,彻底解决大学生缺少资金的后顾之忧。三是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客观有效评价教育效果是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组建由学生代表、校内外专家、知名企业家、学校督导组成的评价小组,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计划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同时有效利用评价结果,积极反馈给学院领导、教师,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又关系到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xx(4):5-7.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Z].20xx.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 第8篇

学生培养中创新创业意识是目的很多高等院校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工作室,让学生用自己课外的时间强化知识内容,进行项目设计,开展自我管理,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自身创业素养,强化自身创业能力。

1工作室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意义

工作室创业模式即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己组织的小团体,目的是在工作室内研究课上的难点和重点,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期在实践探索中寻找不足,不断的进行改进,通过实践理论的充实实现成员间的互动,共同寻找未来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工作室的模式,能强化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管理自我、创新自我、团结自我。并由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带队,学生根据知识内容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规划和经营。在工作室内工作和学习,能够累计经验和人脉,掌握团队合作理念,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筹码。工作室项目的开设能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更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更好的融合实践。借助工作室模式能缩短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性,工作室的开展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然后结合学校的专业进行项目设定,最后调动学生的价值理念和导向,并将实战看成是驱动学生发展的前提保障。

2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培养机制上具有开放、连续和融合性

工作室要想长远发展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前提,所以工作室就应网罗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工作室开设时人才的纳新和管理上要重视主体开放,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管理学生的团队意识。就机械类专业工作室为例,可在全校范围内招收具有科研和制作爱好的学生,可不限专业,只要有这方面爱好和研究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工作室内的人员形成学科交叉,避免工作室内的学生都是同一专业,问题处理中多使用同一处理模式。除此之外,让工作室内不同专业的成员间相互学习,进行优势借鉴,能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特征,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团队内成员间的频繁交流,能使团队中成员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而拓宽团队中成员的知识层面,避免学生学习机械专业只能了解这一专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未来国家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工作室管理中可以使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非团队内的成员也能参与科技发明活动,这就能发动成员周边的同学、室友或者朋友等都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成员间的亲密互动,能强化彼此间的合作意识。如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后期的外观设计,小组成员就会向美术专业的学生寻求帮助,他们能为小组成员提供新的思路或者设计理念,在双方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外观的设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在设计中重新整理思路,打破以往专业思路中的固化思想。所有参与工作室内的新成员,应经过一年的“试用期”,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工作室成员。并要为工作室内的成员建立档案,使用编号制度管理成员,要求每个成员有着自己对应的编号,建立工作室微信或者qq群,利于成员工作之余交流项目和专业知识。定期开展讨论大会,总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状况,探寻业务的进展情况,并解决工作中常见问题。

培养内容上的主体、互动和独立

主体活动

作为工作室内的成员要结合自身的项目开发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的项目探索计划。要求教师在培养中注意培养内容和方向上的一致,同时在保有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让学生有良好的主体性。培训中,教师应积极的与学生互动和交流,以构成师生互动平台,双方在交流与互动中,能了解彼此的看法。教师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可能在经验和能力方面会略显不足,但部分学生的思路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加以鼓励,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将具有质疑的权利,也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互动性活动

工作室组织定期讨论,这能提升小组内成员开拓的思想理念;积极的发言,并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轮流组织会议,担任会议主持,从而锻炼人员的能力与表达。作为小组负责人需要协调好成员关系,并在互动中探索知识,提炼关键性知识要点,加入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如,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现在互联网软件的发展,很多手机厂商不重视硬件,导致手机蓝牙传输速度仍旧停留在过去的缓慢传输状态中,大型文件在无网络的情况下,传输速度极慢,那么是否未来创业可以从这方面入手,研制无网的传授系统。大家就此开展激烈的讨论,成员间进行互动必然会有意见冲突之时,通过冲突碰撞不断的谈论,涌现出新的思路,那么就应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能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并通过应付困难强化解决困难的意识与勇气,这才是开展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

3结语

工作室是创新与创业的实践性载体,就应将学生看成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培养中以机制、内容和手段为主要入手点,共建创新意识,构建师生共建的学术共同体,补充现有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发展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 第9篇

新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我认为以下几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第二,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品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第三,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开设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创设环境类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第四,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20xx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已突破200万大关,达212万人,20xx年又突破300万大关,达到338万,20xx年更是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13万人。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早在20xx年就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大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20xx~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20xx年是34万,20xx年是37万,20xx年是52万,20xx年是69万,20xx年达到了79万。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大多在20~25岁之间,这个年龄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要求独立地、有主见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依赖父母的心理逐渐消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明显增强,同时又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和突变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开发潜力、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要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为此,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

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以科技协会为平台,层层推动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态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品质。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学生才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才会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没有一定数量的创造性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

一批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创业品质给予强化。创业往往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自己的团队。一个精诚团结、各方面能起互补作用的团队,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通过教师队伍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合作意识,将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

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网络教学”、“实地考察”、“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设计)”等环节,以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

环境类课程要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尽可能把校园的布局与美化、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应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如校园创业园区、小企业孵化器等。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

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等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此,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

系统创业知识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大学课堂、图书馆与社团。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第二,媒体资讯。一是纸质媒体,人才类、经济类媒体是首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21世纪人才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等。二是网络媒体,管理类、人才类、专业创业类网站是必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华英才网》、《中华创业网》等。此外,各地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的网站等都可以学到创业知识。第三,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襄樊学院还不定期的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参考文献:

1.郁义鸿,李志能,罗博特·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 李儒寿,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探析.襄樊学院学报

3.徐萍,个性品质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当代教育论坛

4 .李石纯,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育.中国高等教育贴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 第10篇

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低于预期,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高级技工严重短缺,缺口竟然达到数十万人。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1.高等院校教育办学定位及教学措施不尽合理

一是,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和特色。二是,创业创新服务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三是,师资队伍和实践实训条件也不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充分,存在因循守旧、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技能培养,使得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社会认同度严重下降[3]。

2.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发展高等教育,需要高水平仪器设备和科研教学平台。很多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不够重视,往往存在追求政绩和立竿见影心理。不少高等院校由于缺乏人财物的大量投入,被迫在“贫血”的状态下勉强运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巨大反差。当前,面对急剧增多的生源,在现实有限的办学资源基础上,高等院校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4]。

3.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对错位

许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有些高等院校不顾自身办学基础情况开办新专业,造成人财物的严重浪费、办学特色不太明显、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等。大学生在学校所学很难直接转化为社会实践技能。许多高校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兴趣爱好的激发和个性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4.高等教育及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社会制约因素

一是,针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政策性规定过于僵化,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创业创新机制和政策有待改革完善。二是,社会上还存在着对高等教育的误区与偏见,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三是,用人单位抬高门槛,导致高等教育毕业生相对过剩。四是,高等教育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高等教育立法不够完备系统,高等教育法律规范不成体系;高等教育法律规范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强,往往是因为没有规定严格法律责任并加以落实[5]。

二、产生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困境的原因分析

目前,导致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迟滞、大学生创业创新乏力”的因素很多,而且不同的行政隶属、不同的省市地区、不同的高校可能情况不一。

1.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有些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不明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导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饱和的人才又供大于求[6]。

2.很多高等院校的办学基础条件均不能适应

现代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相当数量的新建高等院校存在发展资金匮乏、没有生均经费、专业课程建设经费紧缺等问题,只得依靠学生缴纳的学费勉强维持正常运行,直接并严重影响了高等人才的培养质量。

3.当今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心理定位不太合理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不尽科学,大学毕业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导致当前创业创新市场同时存在“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两种情形。

4.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的通道不够顺畅

多数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到农村去工作。高校毕业生由于受到户籍壁垒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在非户籍所在的省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无法实现“无障碍创业创新”。政府调控及鼓励措施不到位、政府部门编制限制及用人制度等问题、城乡工资收入水平及保险福利等存在较大差距也是重要原因。与此同时,高等院校毕业生支援西部建设的愿望远远得不到满足。

三、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路径分析

由前述可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是融合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也必须综合考量两者因素,不可不顾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和基本国情,科学合理地协同推进前者改革与后者创业创新。

1.建构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创新“二维四面”的框架体系

当前,“创业创新难”与“技工荒”并存的悖论,凸显出高等教育并未培养出适合工业现代化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一个科学的升级框架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政策设计站位要高、定位要准,不应局限于体系层次、类型结构,沿用结构分析模式,忽视质量、公平和效率,否则必将不适应时代新需求。只有从结构和功能调整出发,贯彻“普及、优质、公平和高效”的教育理念,全面升级高等教育水平、质量、公平和效率等“四位一体”的战略,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业创新才能成功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育培训质量不断升级。提高实践技能的教学质量,是本次升级最紧迫、最关键的环节。同时,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设备设施、课程体系等基础能力方面的更新升级,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质量监督与保障的国家制度。(2)高等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保障[7]。高等教育将在院校之间、城乡之间、专业与课堂之间得到进一步平衡,同时切实缩小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与管理型、学术型人才的待遇差距。(3)高等教育不断向现代化升级。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实现高效运转,必须理顺高等院校“杂烩结构”,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进一步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4)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围应全面覆盖全体劳动者。高等教育形式是多样化的,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应更加完备,使现代学徒制得到应有发展。

2.建立系统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宏观架

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好坏,可以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1)逐步完善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8]。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强化高等教育经费立法,保证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9]。(2)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高等教育人财物的投入,做到省里投一部分,地方政府投一部分[10];做好高等院校与相关单位协调交流与合作工作,实现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对高等教育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质量的师资。(3)大力改革高等院校教育培养及创业创新模式,抓好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技能成长的引领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强的转岗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11]。(4)切实提升实践课教师技能水平和应用性科研工作。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应用性技术研究,向社会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方能显现学校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3.全面促进高等院校与社会企业等组织机构的对接、互动与共赢

(1)立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和当地发展态势及其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把扩大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院校办学的长效机制,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平台建设,增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动手能力。(2)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创业创新指导和服务体系,把解决高等教育毕业生创业创新问题纳入各县、市促进创业创新工作协调机制之中,完善高等院校创业创新指导与服务体系,为高等教育毕业生提供创业创新创业支持计划。加大推行创业创新准入制度的力度,加强创业创新保障政策执法监察,逐步统一劳动力市场。(3)建立健全科学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制定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政策措施,完善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提高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自我创业创新能力,培养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提倡鼓励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并将此作为争创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的评价指标。

4.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良性互动

(1)要把握好高等教育变革的正确方向。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重视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12]。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大力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快和推进教学改革实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建高等教育学生综合发展的平台。(2)高等教育服务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高等院校应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毕业生应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政府的产业升级工程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高等院校应该全面改革创新不适合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大学生实验实训的力度,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高等院校通过“前厂后店”等新模式深化产学合作,提高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构筑校企双赢机制,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产学合作的伙伴关系,使得高等院校能成功、高效的运营。(3)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求,高等院校应开发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育模块,完善学生相关能力培养体系。信息社会虚拟经济市场的繁荣给高等教育者带来了不少挑战,必须要培养学生对社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必须有效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使其更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等[13]。(4)切实抓好大学生自身“软实力”的再培育。一是,良好的体制和环境是实现毕业生创业创新的前提和条件,要重视对毕业生创业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二是,加大教育调控力度,规范高等教育办学;三是,加快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构建以创业创新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的办学机制[14]。(5)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保障机制。从宏观层面分析,作为政府监督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因而必须建立各级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高等院校应逐步打造灵活开放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相应的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注重研究和解决毕业生创业创新工作中的新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 第11篇

1.对创业教育的观念认识不足在学校创业活动情况摸底调查中,对创业教育感兴趣的学生约占34.5%,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在求职就业中的作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仍存在重视专业学习而轻视创业教育的现象。

2.创业教育的开展方式不恰当职业规划中,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不紧,教育的场所往往仍然局限在课堂上。课程设置上缺乏合理性,讲授的内容多为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与社会实际结合紧密的创业内容、方法、步骤和技巧等方面则比较少,操作性不强。

3.创业就业教育中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存在不足创业就业教育必须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训教学,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十分缺乏。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停留在理论的讲授上,而实际操作偏少,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这样的讲授,即使师生积极性高,往往实际成功率也不高。实践活动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的能力,但与现实创业距离较大,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市场化的实战环境。

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包含多项因素———自我定位+职业目标+时间(短期、中期、长期)+提升途径,具体包括了准职业人的自我判断、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度等构成的有机整体。1990年,安妮•罗伊博士首次提出了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12个因素,可分解为四个不同类别,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外部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具体可见表1。尤其是属于主观因素的兴趣和价值观,可以通过外来的熏陶与引导来产生影响,包括个人客观因素:家庭、经济状况等,同样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左右[2]。因此,在这一成长阶段,在成人和成材方面,学校教育影响深远,将会推动或阻滞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生涯的特征是差异性、变化性、阶段性、互动性、整合性以及操作性,对自己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周密地预测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可能性因素,确定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行为时间和操作方法,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3]。而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电话家访、面谈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科学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分析自身的实际条件,避免好高骛远。对照社会就业环境及其变化仔细分析,认识自己的目标与不足,及时弥补,确定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创业方向。

(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规划的一个更具发展与挑战的职业选择。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在理论、实践、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二者均强调在职前、职中、职后全过程教育,明确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职业生涯规划应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技能优势,进行创业方向的设计。因此,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两者之间必须相互借鉴、有机结合。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创业教育的实践

(一)我校创业教育组织落实情况

作为省建设厅下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视对初中生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采用“2+2”或“3+2”方式,把中职职业训练与成人大专的教学衔接,提升学历层次。充分利用成人教育平台,提升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空间,培养施工企业一线的“五大员”。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努力培养小型项目管理师、项目经理,部级一二级建造师等,职业教育完全实现了专业上的全覆盖和管理实训的全程衔接。教学组织上,在文化课教学完成后,穿插进行专业教育课,实现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及实践训练的无缝对接,增加创业教育类课程以及相关活动与训练,扩展就业创业的渠道,实现土建施工、交通施工及管理、燃气输配、水电管道暖空安装维修、物业管理等领域的就业创业。

(二)实施的创业教育课程方案

国外创业教育的普遍性值得学习借鉴。美国有超过1800所学院、大学和社区学院开设了创业类课程、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至少有30个州从小学到中学都有创业教育,至少有8个州已经通过立法要求各职业学校必须开展此项教育。因此,创业需要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即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储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良好的情商[4]。调查显示,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我校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开展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传授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投入产出。

(三)阶梯式的创业教育课程组织方式

阶梯式课程开发就是按照学生年龄、年级、学历层次、职业兴趣、职业目标,将学生学习的创业教育知识体系组成不同的教学模块,灵活组合,由浅入深,根据发展对象的需要来增减有关内容。通过设置课程以及对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促进学生职业规划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课程以强化学生创业能力就业能力提高为目标,明确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求。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到中年级一直到高年级阶段,因此,创业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按阶梯式进行组织。分层次分阶段地达到职业能力要求,逐级提升学生的自身专业资格与能力,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各个阶段的实训,具备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解构与重组的摸索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养成爱岗敬业、创优创新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爱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形成从创业理论教育到创业实践扶持、乃至打造社会化系统化的“创业链”的系统工程。

(四)创业课程内容的复合教学方法

按照经济学家哈耶克的研究,社会分工导致专业化,每个劳动者只能掌握被分工分割出来的一小部分人类知识。从“知识经济”或“创新驱动经济”的角度,知识型创业的本质就是辨识、开发和市场化“知识互补性”的经济行为。这表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知识、技术应用及产品开发的关联度要高,周期性缩短。不同知识学科之间往往相互交叉、融合、渗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课程建设,围绕“教”“学”“练”三方面的具体内容来设计课程,以3∶3∶4的比例来进行综合考量与评价,认识实习操作的重要性,提高考核信度。通过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和实训的组织中要突出体现知识或技能的互补性。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论文 第12篇

一、“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高校稳健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对于普通人才劳动力市场对具有独立创新创业的人才需求更高。对此,高校不断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促进高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脱颖而出,有利于高校稳健发展。

(二)有利于当地地方经济发展

相对于初等教育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不断完善自身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选好创新切入点,从制度、观念、知识等多方面来加强,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优势,而且还能够使其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的责任意识,发挥奋发向上的蓬勃动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一份力。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单单具备理论知识、文化修养是远远不够的,高校不断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其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其个人素质和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人才培养要想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匹配必须不断优化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实质性推进和发展阶段。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鼓励和倡导之下,我国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于20xx年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经过几年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不少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20xx年在中央与各地区相关部门联合下“全国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工程”正式启动。同时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多个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相继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中心或创业研究机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我国教育部于20xx年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至20xx年又实施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全面统筹和部署。但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仍然较少,据统计20xx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仅占总体人数的,创业方向也仅仅局限于社交、购物、视频等娱乐休闲领域。对此,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已经积极调整大方向,使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教育模式真正融入到我国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为大学生日后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现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理念存在一定滞后性

我国一些高校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度不足,教育理念存在一定滞后性。一部分高校在对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使得一些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形式性较强,而学生则是存在应付心理,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一部分高校的重视度不够,管理层没有安排相关人员及时向相关院系和部门落实国家最新颁布和下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和要求,进而出现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实际,难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二)教育教学内容存在单一性

一些高校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教学内容存在一定单一性,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着“纸上谈兵”现象,没有充分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如果教学内容单一,过于侧重于理论教学,课程安排过于紧密,那么就会使学生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知识难以被很好的消化,创新更无从提起,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很多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日后的发展方向,内容过于统一,没有选择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互联网+”时代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弊端。一些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校园网络,但是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内容引入到网络平台中去,没有利用好这些现有的资源。同时,还有一些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静态教学模式,不能多个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学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还不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代脱轨,一旦日后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创新创业难免会因为过于学校滞后的教学模式而碰壁。

(四)教师综合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创业创业教师业务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一些高校在教师选聘上要求不够严格,过于注重学历,而忽略了教师互联网相关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这些教师人员难以科学、合理地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准确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一些高校在教师队伍发展投入上也不够,没有邀请一些权威人士定期对创新创业教育队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通过系统、专业的训练使其了解和掌握最新知识、资讯及客观发展大趋势,致使教师知识结构陈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优化教育教学理念

我国高校应当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优化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互联网思维。首先,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通过会议、海报、树典型等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都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转变一部分教师走形式的错误思想,使其能够主动完善教学方案,活跃课堂,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灌输给学生,为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一定保障。同时,在宣传过程中还要有一定针对性,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消除学生应付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高校还应当安排相关人员做好国家最新颁布和下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和要求落实工作,通过加强与各个院系和部门的沟通交流使其能够掌握国家文件和要求的精神,以便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

高校应当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可以采取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发掘学生们的创新灵感,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安排一些实践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实践时间。同时,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线上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及时将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归类,安排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使教学内容更具多样性。由于线上教育本身就不需要具体的设备和场地,也不限制时间,如果还能够具有一定选择性和针对性,更容易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消化知识。

(三)颠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是学习自主性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传统静态的教学模式难以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对此,高校应当颠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依托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结合变化及时充实、更新内容和素材,建立对应的教育网络系统,推动载体创新。同时,高校还应当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以及MOOC等现代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相对接,将一些成功的创新创业事件转化为学习素材,丰富教育资源,使学生意识到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创新创业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其人生方向。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互联网+”时代下各行业成功人士和权威人士参与到创新创业教学中来,通过网络互动或座谈会等方式分享其成功经验,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学的认识和热情,进而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四)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促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对此,我国应当在教师知识结构优化和人员选聘上下足功夫,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选聘方面,高校应当提高教师人员录用标准,在选聘时不应当只注重应聘人员的学历,还要通过面试和专业技术能力考核,选择一些学识、实践经验水平都较高的人员担任相应职务。在教师人员培训方面,高校应当投入一定经费用于教师队伍发展,应当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队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及时纠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系统、专业的训练使其了解和掌握最新知识、资讯及客观发展大趋势,优化其知识结构,为“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力勇,康翠萍.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教育发展研究,20xx,07:59-65.

[2]洪观平.“互联网+”是融合而非简单相加[N].经济日报,20xx-12-1(9).

[3]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xx(6).

[4]王左丹,侯永雄.大学生创业教育认识的不足及其路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xx(8).